草坪上的夏夜交响:清涧县“清声清韵”背后的群众文化密码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08 10:53 3

摘要:仲夏之夜,在清涧县西城区文化广场的草坪上,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会正在上演。没有豪华的舞台、没有炫目的灯光、只有干部群众围坐一圈,干部职工自编自演、群众主动参与,大家一起自娱自乐,在星空下共同演绎着属于这片黄土地的“清声清韵”。这看似简单的场景,却折射出清涧县新时

阳光讯(记者 高小雨 通讯员 邓聪 惠雍博)仲夏之夜,在清涧县西城区文化广场的草坪上,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会正在上演。没有豪华的舞台、没有炫目的灯光、只有干部群众围坐一圈,干部职工自编自演、群众主动参与,大家一起自娱自乐,在星空下共同演绎着属于这片黄土地的“清声清韵”。这看似简单的场景,却折射出清涧县新时代文化活动的“群众”逻辑——文化不是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而是深深扎根于群众土壤的常青树。近年来,清涧县以“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群众受益”为原则,构建起“全域覆盖、四季常新、全民共享”的文化服务体系,让文化成为滋润百姓心田的甘泉,成为凝聚家国情怀的纽带。

群众性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离不开制度创新的支撑。清涧县探索建立的“文化共建共享”机制,打破了部门壁垒,形成了县委宣传部牵头、多部门联动的“大文化”工作格局。县总工会组织职工参与、团县委发动青年志愿者、妇联动员妇女群众、县教体局提供专业“师资”力量,这种协同发力的模式,使得文化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同时,清涧县将文化活动与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有机结合,创新推出“文化+公益”的新模式。在“清声清韵”草坪音乐会上,不仅有文艺表演,还穿插着道德模范宣讲、好家风故事分享等内容,让群众在享受文化艺术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文明新风的熏陶,持续引导干部群众自觉践行风清气正新生活,让健康文明在充满“文艺烟火气”的小县城中蔚然成风。

文化活动的生命力在于常办常新。“清声清韵”草坪音乐会作为清涧县“扬社会新风正气、聚干事创业合力”系列活动的组成部分,它倡导积极、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打造有品位、有韵味的文化娱乐新风尚,不仅丰富了全县干部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激发了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活力。同时,该系列活动从最初的简单歌会,发展到现在的融合音乐、舞蹈、戏曲、朗诵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性文化活动;从固定舞台表演,延伸到草坪音乐会、窑洞故事会、田间赛诗会等多样场景;从单纯的文艺演出,拓展到非遗展示活动、传统手工艺教学、地方美食品鉴等丰富内容。这种创新不仅体现在形式上,更体现在技术手段上——清涧县充分利用融媒体平台,开展“云上文化”“文艺直播”等活动,打破了时空限制,让更多群众能够共享文化成果。该县还根据不同季节开展特色活动:春季的“踏青诗会”、夏季的“草坪音乐节”、秋季的“庆丰收助农活动”、冬季的“暖冬诵读”,让文化四季常青,月月有亮点。

在清涧县群众文化繁荣的背后,是一群默默奉献的基层文化工作者。该县教研室的张莉亚,为了搜集整理民间歌谣,足迹踏遍了全县每一个乡镇;纪检监察干部贺志勤,义务为社区老人教授智能手机使用,帮助他们参与线上文化活动;县总工会工作人员刘波,积极组织干部职工在工作之余排练陕北秧歌,不断丰富干部群众业余精神文化生活……在他们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干部职工与群众加入到文化志愿服务中来,形成了“人人为文化,文化为人人”的良性循环。

群众性文化活动不是政绩工程,而是民心工程;不是短期行为,而是长久之计。当干部群众围坐在草坪上共同歌唱,当老街坊在社区舞台上自信表演,当孩子们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学习传统手艺……这些生动的场景,展现的不仅是一幅文化繁荣的画卷,更是一种文明传承的密码。在这里,文化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成为老百姓可知可感、可参与可创造的具体实践;文化自信不再是口号,而转化为群众脸上洋溢的笑容和心中升腾的自豪。

从“清声清韵”草坪音乐会这个窗口,可以看到“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的群众性文化建设在基层的又一次成功实践。只有当文化真正扎根群众、服务群众、依靠群众,才能焕发出永不枯竭的生命力;只有让群众成为文化的主角,才能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来源:阳光报阳光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