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威市占率降至40%,国产啤酒要 “篡位” ?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08 11:24 3

摘要:期内,啤酒总销量43.63亿公升,同比下降6.1%;收入31.36亿美元,同比下降5.6%;股权持有人应占溢利4.09亿美元,同比下降24.4%。正常化除息税折旧摊销前盈利9.83亿美元,同比下降8.0%。

7月31日,百威亚太控股有限公司披露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未经审核中期业绩……

期内,啤酒总销量43.63亿公升,同比下降6.1%;收入31.36亿美元,同比下降5.6%;股权持有人应占溢利4.09亿美元,同比下降24.4%。正常化除息税折旧摊销前盈利9.83亿美元,同比下降8.0%。

正如大家所看到的“乌云笼罩着百威亚太的上半年成绩单”。收入下滑、销量萎缩6.1%、归母净利润暴跌24.4%。据悉,百威亚太在华业务表现不佳,系该公司业绩下滑的主要因素之一。

这份“跌跌不休”的报告印证了市场忧虑。曾经高歌猛进的啤酒霸主,如今在中国市场步履沉重……

消费者不买百威了?

据Euromonitor数据显示,其市占率已从巅峰跌落至40%左右。中国正从百威亚太的利润引擎转变为业绩黑洞……

2024年初,百威方面就曾陷入裁员20%的传闻漩涡,公司随即发布声明否认,强调人员组织稳定且持续通过业务优化提升效率与长期价值然而官方表态未能掩盖人员缩减的事实。

财报数据显示:2023年百威亚太雇员总数约2.5万人,至2024年已缩减至超过2.1万名,相当于一年内减员约4000人,比例达16%。此次骤减与往年平稳的人员波动形成鲜明对比。

人员收缩背后是核心市场的剧烈震荡。2024年中国市场销量锐减11.8%,收入同步下滑13%,每百升收入降低1.4%。

截至2025年上半年,百威在中国市场的压力有增无减。按照百威亚太CEO及联席主席程衍俊的说法,该公司在中国的业务因区域布局及即饮渠道持续疲弱而受到影响……

在业内人士看来,百威亚太业绩走势的“背后”折射出双重结构性矛盾:一方面,高端啤酒消费意愿随经济预期走弱而萎缩,百威对夜店、餐饮等即饮渠道重度依赖模式遭遇冲击;另一方面,电商与新零售渠道的崛起暴露了传统经销体系的僵化,百威仍困守线下渠道转型滞后的泥潭。

最重要的一点是,对手一天比一天强,燕京U8凭借年轻化策略实现全国化突破,华润旗下喜力在高基数上再录两成增长,而百威的“堆头打折”却难掩动销疲软。

本土企业蚕食份额!

众所周知,中国啤酒市场正经历结构性变革,国产啤酒品牌的集体崛起构成关键变量。以华润雪花、青岛啤酒为代表的本土企业,通过 “高端化 + 区域渗透双轨战略” 持续蚕食外资份额。

从营收数据来看,尽管 2024 年整体行业承压,但燕京啤酒营收同比增长 10.82%,珠江啤酒营收增幅达 6.56%,均跑赢大盘实现逆势上扬。反观百威亚太,全年营收下滑 8.9%,在中国市场收入锐减 13%,反差极为显著。

产能布局层面,国产啤酒加速区域深耕。青岛啤酒近年持续扩建工厂,在陕西、甘肃等地新建生产线,强化西北市场渗透,其在当地市场份额逐年递增,逐步挤压百威等外资品牌空间。

产品矩阵同样是国产啤酒的发力点。燕京啤酒凭借 U8 单品成功切入 8-10 元价格带,2024 年销量达 69.6 万千升,同比增长 31.4%,带动品牌整体中高端产品占比提升。而百威在核心产品矩阵调整上则相对迟缓,对新兴价格带布局不足。

与此同时,消费行为变迁进一步放大竞争劣势。新生代消费者呈现 “国潮偏好 + 性价比敏感” 的双重特征,Z 世代普遍认为支持国货是文化自信的表现。本土品牌借势打出文化牌,青岛啤酒推出百年之旅等文创产品,将青岛城市文化与啤酒深度绑定;燕京啤酒举办国潮音乐节,吸引年轻客群。在此背景下,传统国际品牌光环正在褪色。

百威的自救行动

面对本土品牌步步紧逼,百威亚太并未坐以待毙,而是开启全方位自救行动。

今年 4 月履新的 CEO 程衍俊迅速调整战略方向,明确提出聚焦百威和哈尔滨两大品牌,试图重新与消费者建立联系。

在产品层面,百威开始向价格更亲民的产品倾斜资源,推出零糖哈尔滨冰极纯生,以适应消费分级趋势。

渠道转型成为破局关键。百威亚太首席财务官 Ignacio Lares 透露,公司正与批发商合作,加大非即饮渠道投入,扩充销售团队并提升专业能力。在广东等核心市场,百威招募更多优质批发商,强化货架管理与店内展示。

同时,百威加速布局即时零售,今年 618 期间与美团、饿了么等平台深度合作,通过发放优惠券等方式刺激消费。财报显示,上半年非即饮渠道对百威中国销量和收入贡献均显著上升,高端产品占比同步提升。

品牌重塑也在同步推进。百威一改往日高高在上的品牌形象,推出系列接地气营销活动。例如在热门商圈举办啤酒节,设置互动体验区,拉近与消费者距离。同时,借助社交媒体平台,发起话题互动,提升品牌热度与用户粘性。

胜负天平尚未落定

尽管百威亚太积极自救,但市场反馈仍有待观察。从短期业绩来看,2025 年第二季度,其中国区啤酒销量同比减少 7.4%、收入减少 6.4%,虽较第一季度有所改善,但仍未恢复增长态势。

海通国际研报指出,百威亚太在中国市场仍面临三大核心挑战:渠道转型压力、管理效能提升以及外部环境风险。一方面,传统经销体系积弊已久,转型并非一蹴而就;另一方面,消费市场复苏缓慢,高端啤酒需求持续疲软。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国产啤酒品牌继续高歌猛进。华润啤酒上半年中高档及以上啤酒销量增长超 9%,喜力品牌增长近两成;青岛啤酒中高端产品销量占比进一步提升,奥古特 A 系列等新品表现亮眼。

展望未来,中国啤酒市场竞争将愈发激烈。百威亚太若想逆转颓势,不仅要加速战略落地,更需深度洞察中国消费者需求变迁,在产品创新、渠道深耕、品牌共鸣等方面持续发力。而国产啤酒品牌也不能掉以轻心,需警惕百威 “大象转身”,同时在高端化进程中不断夯实品牌根基,拓展国际市场版图。

这场啤酒行业的权力游戏,远未到尘埃落定之时。

来源:正商参阅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