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最经典的舆情案例出现了:武汉大学男生被指性骚扰舆情事件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07 01:45 3

摘要:2023年7月11日18点30分,武大图书馆内,坐在女生杨某对面的男生肖某,因下阴部瘙痒习惯性地在桌子底下挠痒痒,断断续续长达2个多小时。女生杨某感觉肖某在手淫,对她进行性骚扰,于是用手机拍了五段男生裆部的视频。

文丨风之林

用上帝的视角看自己

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

近日,武大男生被指性骚扰舆情事件几乎达到了“全网传播、全民吃瓜”的地步。

先简单梳理一下事件的关键时间节点,已经了解的可以直接跳过。

2023年7月11日18点30分,武大图书馆内,坐在女生杨某对面的男生肖某,因下阴部瘙痒习惯性地在桌子底下挠痒痒,断断续续长达2个多小时。女生杨某感觉肖某在手淫,对她进行性骚扰,于是用手机拍了五段男生裆部的视频。

收集好“证据”后,女生当面要求男生道歉,并令其写下道歉信。然后持道歉信与视频找男生辅导员,要求男生所在的外院取消男生保研、入党及评优资格。

2023年10月11日,在肖某辅导员表示事情还要进一步调查后,女生杨某选择在网上发布“关于我在武汉大学图书馆受到性骚扰这件事情”一文,掀起网络舆论风暴。

武大迫于网络舆论压力,当天成立调查组,并于两天之后宣布对男生记过处分。

2024年2月,男生肖某母亲首次公开发声,称不存在“性骚扰”,孩子从小患有“特应性皮炎”,只是隔着衣服在抓痒,有多年医院就诊病历为证。而且,因为网暴,孩子被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确诊为“急性应激反应”,并被要求入院治疗。

2024年6月,女生杨某起诉男生肖某,指控其行为构成性骚扰,要求其在省级或以上报纸书面道歉并支付精神抚慰金。

2025年7月25日,武汉市经开区人民法院做出一审判决,认定男生肖某在武汉大学图书馆的行为不构成性骚扰。

2025年8月1日,武汉大学发布情况通报,称学校已组建工作专班,正在对肖某纪律处分、杨某学位论文等进行全面调查复核。

武大男生被指性骚扰事件舆情至今延续两年有余,其间几度反转,次生舆情不断,可谓是近几年公共舆论界的一次“灾难性”事故。

事件将会如何收场暂且不表,让子弹飞一会儿吧。

但是,贯穿其中的深刻教训与规律性认识,值得每一个相关工作者学习。此事件的荒诞与有关部门的进退失据,也足以让它提前5个月问鼎成为2025年度“最经典”的舆情事件!

规律性认识之一:舆论的力量可以摧毁一切

古人用“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来形容舆论的巨大影响力,意思是众人的言论,尽管各自可能并不足以产生太大影响,但当他们异口同声,形成一股强大的舆论力量时,就能混淆是非,颠倒黑白。

罗斯柴尔德说:“当金钱站起来说话时,真理是沉默的;当权力站起来说话时,金钱是退避的。”在如今移动互联网时代,理应还要加上一句:当舆论站起来说话时,权力也是要低头的。

作为手握管理学生大权的武汉大学,其于2023年10月13日对男生肖某做出的记过处分,很大程度上就是舆论压力的结果。

其一,武大的调查组成立于女生杨某在网上发布被“性骚扰”的消息后当天(10月11日);其二,作出处分决定的时间仅在调查组成立的两天之后。从中可见,武大的权力部门当时是多想尽快平息舆论炒作啊。

这几天舆论反转后武大的操作又重演了一遍权力在舆论面前低头的故事:武大再次迅速成立工作专班,并发布对当初的处分决定与女生杨某的论文、学位进行调查的消息。

“众口铄金”,“铄”字的意思是金属熔化,形象地描绘了言论的力量如同炽热的火焰,能够熔化人的名誉和尊严。

在我们这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舆论的力量尤其不容忽视。如果无视舆论的声音,不审慎对待、正确引导 ,每一个声音都有可能引发社会的变革!可以说,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关乎社会稳定、国家安全!

规律性认识之二:舆论同情弱者,但终究掌控在强者手里

近年有学者提出舆论“弱传播”理论,核心观点是舆论世界与现实世界遵循相反逻辑,与现实世界“强者为王”不同,舆论世界“弱者生存”,集中体现为四大规律:弱者优势、情感强势、轻者为重、次者为主。

“弱传播”理论揭示了舆论场域的“丛林法则”:情感共鸣是传播的燃料,弱者身份是通行证,不完美是传播的催化剂。

武大男生被指性骚扰舆情事件的发展线路图完美验证了“弱传播”的“丛林法则”。最初人们网暴男生肖某,是因为大家认为女生杨某是“舆论场上的小女孩”,相对男生处于弱者地位,从而获得了情感优势;最近人们讨伐女生杨某,是因为大家认识到肖某是“病人”,是被女生杨某霸凌的对象,于是获得了广泛的同情。

需要警惕的是,“弱传播”并非鼓励刻意卖惨,而是强调对舆论规律的理性运用。如果为了博取公众同情而恶意传播,那么舆论的火焰终将反噬自身。近期女生杨某的境遇正是刻意卖惨导致被舆论反噬的典型例子。

“弱传播”是方法论层面的东西,要实现“弱者生存”,还需要有一个强势的推手,所以舆论同情弱者,但终归还是掌控在强者的手里。

在武大这个案例里,如果没有女生杨某2023年10月11日的网爆帖子,就不会有网民去同情她,也就不会有两天之后武大对肖某的处分了。同样,如果没有男生肖某母亲近两年来的各种努力,就不会有人知道男生肖某患“特应性皮炎”的事实,也更不会有人同情其被网暴后精神“急性应激反应”了。

试着想一想,如果肖某的父母不是武汉本地的“中产阶级”,而只是老实巴交的农民,那么,此事件还会这样反转吗?

规律性认识之三:舆论力量再强大,也无法脱离事实的本身

武大男生被指性骚扰事件的舆情反转说明了一个朴素的道理,那就是事实才是推动舆论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现实生活中,舆论与事实经常出现偏差,这其中有权威信息传播不畅、公众认知能力有限和当事人利益驱动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原因。但舆论跑得再快,最终还是无法摆脱事实的本身。

因此,在舆论管理中,事件处理是主要的,舆论处理是次要的。如果你想管理舆论而不是处理好事件,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这次武大舆情事件最难堪的是武汉大学官方,2023年10月13日为平息舆论草率地给男生肖某记过处分,让网民直觉他们是“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糟糕透了。

出现这种状况,一个重要原因是有关人员怕担责。但是,舆论场的责任就如牛皮糖一样,你越害怕,它就越会粘着你。

2025年8月1日武大通报重新调查相关情况,而不是立即撤销对男生肖某的处分,许多网民质疑武大缺乏诚意,其实不然,武大现在也巴不得马上撤销处分决定,但二审法院判决没出来以前,他们是不敢造次了,否则,一旦二审改判,那武大有关部门真的万劫不复。

规律性认识之四:法律从业者,要有金刚霹雳手段,更要有菩萨慈悲心肠

法律具有刚性规范作用,要执行到位,要求法律工作者有金刚霹雳手段,这样才能应对恶人的挑衅,解决执行的难题,最终保证法治精神的落实。

法律条文是冰冷的,它的执行却需要温度。如果执法缺乏人文关怀,就可能会导致司法僵化,甚至激发舆论反弹、民间矛盾激化。

法律工作者需要兼具“金刚霹雳手段”与“菩萨慈悲心肠”,核心要义在于平衡法律刚性与人文关怀,确保公平正义的实现。

需要说明一下,这里所说的法律工作者,包括法官 、 检察官 、 公安人员、律师 、 公证员 、 监察官,以及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

像女生杨某这样的人,算是一个准法律工作者。

熟悉法律利器的准法律工作者杨某,心中毫无悲悯之情,招招欲致肖某于死地,这种人,绝对不能成为真正的法律工作者。

否则,社会危矣。

来源:风陵潇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