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备好十万人马援俄,为了普京这个盟友,金将军已经仁至义尽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08 11:28 2

摘要:库尔斯克州州长欣施泰因8月6日面对镜头时,语气里带着如释重负的感激:“朝鲜决定帮助俄罗斯解决地雷问题,将派10万名扫雷专家和1000名军事建筑师驰援。”

库尔斯克州州长欣施泰因8月6日面对镜头时,语气里带着如释重负的感激:“朝鲜决定帮助俄罗斯解决地雷问题,将派10万名扫雷专家和1000名军事建筑师驰援。”

一年前,当乌军部队突入库尔斯克州时,没人能想到解围的关键力量会来自遥远的朝鲜半岛。可如今,这支庞大的队伍正整装待发,即将跨越欧亚大陆奔赴俄罗斯的战场废墟。

这不是平壤第一次出手相助。去年10月,当俄罗斯在库尔斯克边境陷入苦战,朝鲜就曾派出约1万大军协同俄军作战。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身着异国军装的朝鲜士兵与俄军并肩冲锋,硬生生将战线推了回去。

战事结束后,俄联邦安全会议秘书绍伊古专程飞抵平壤,向金正恩当面转达了普京的感谢:“俄罗斯永远不会忘记朝鲜特种部队的英雄事迹。”

今年6月17日,金正恩与再度访朝的绍伊古会晤时,态度更加直白坚定。他明确表示朝鲜将“继续无条件地支持俄罗斯在乌克兰危机等国际政治问题上的立场”,并承诺认真履行两国条约条款。

短短两个月后,10万援军的消息便震撼了世界——金正恩的承诺从来不是外交辞令。

俄朝军事合作从来不是单方面的奉献。当朝鲜工兵在库尔斯克的雷区匍匐前进时,俄罗斯的油罐车正源源不断驶入朝鲜罗津港,卸下宝贵的石油资源

而在朝鲜军工厂里,生产线昼夜轰鸣,152毫米炮弹以每分钟数十发的速度下线装箱,通过西伯利亚铁路运往俄乌前线。乌情报部门估算,朝鲜已累计提供1200万发炮弹,撑起俄军四成火力需求。

更隐秘的交易发生在技术领域。乌克兰军情局长布达诺夫8月5日披露,俄方正在协助朝鲜升级核载具。西伯利亚荒原上,奔驰的朝鲜导弹车装载着拆解的KN-23战术导弹;作为回报,普京亲自批准向朝鲜转让导弹分导技术

曾经被嘲笑“打不准”的朝鲜“火星-19”导弹,如今射程突破1.5万公里,美国全境已被纳入打击范围。韩国国防部无奈承认:“朝鲜核力量已跃居世界第六,远超巴基斯坦!”

经济账同样清晰。2025年上半年,朝鲜通过军火贸易换回9000多个集装箱的粮食、石油及尖端设备,国内粮食缺口从200万吨骤降至50万吨。

当200万吨俄罗斯小麦涌入南浦港,平壤街头三年来首次出现粮仓爆满的景象。饥肠辘辘的民众在配给点前排起长队时,或许不会知道,这些救命的粮食是用库尔斯克雷场上的生命风险换来的

十万朝鲜人踏上俄罗斯土地——这个数字令西方情报机构瞠目结舌。州长欣施泰因口中的“扫雷专家”,实则是朝鲜人民军中的精锐工兵部队。

他们的任务危险而艰巨:清除乌军撤退时在超过200平方公里土地上布下的死亡陷阱。每天清理面积相当于五十个足球场,稍有不慎便可能粉身碎骨。

库尔斯克郊外的景象令人心碎:新坟场上的墓碑刻着朝鲜文姓名,阵亡士兵被秘密安葬在朝鲜战争英烈墓区。

家乡的亲人只能捧着镶金边的烈士证书,在深夜默默流泪。平壤街头看不到阵亡公告,电视里反复播放的,是领导人轻抚覆盖国旗棺木的画面,还有归国伤兵在疗养院讲述“国际主义战斗”的故事。

但十万大军里真正的工兵可能仅占一成。分析人士指出,朝鲜全国工兵总数恐怕都达不到十万之巨。更多人是普通劳工——州长发言中特意提及的“1000名军事建筑师”背后,很可能藏着五万名建筑工人。

他们的使命同样沉重:重建被摧毁的变电站,沿着炮火开辟的道路架设输电线杆,给炸毁的幼儿园装上崭新彩色玻璃窗。推土机铲平被集束炸弹摧毁的村庄时,防空洞里还散落着朝鲜制造的钢筋水泥。

俄朝关系升温的速度令传统地缘政治观察家措手不及。去年6月签署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在一年内就结出实战果实。

当联合国安理会讨论制裁朝鲜决议时,俄罗斯代表举手投下否决票,随后意味深长地瞥向朝鲜席位。这一瞥胜过千言万语,宣告了双方在反西方阵线上的深度绑定。

军事协作已深入到骨髓。在远离战火的俄罗斯靶场,朝鲜导弹专家专注记录数据,看着伊斯坎德尔导弹精准命中移动标靶;俄方技术人员则调试着惯性导航模块,优化导弹性能。

而在三八线附近,俄制铠甲防空系统拔地而起,迫使韩国F-15战机频繁升空警戒。朝鲜半岛的天空,因库尔斯克的合作而更加阴云密布

这种联盟正在重塑东北亚格局。面对俄朝军事互动,美日韩强化联合军演,B-52轰炸机频频飞临半岛示威。

但朝鲜的回应更加犀利——1.1万名在俄乌战场经受实战锤炼的朝军士兵陆续回国,成为军队现代化骨干。俄方甚至放话:“若美韩挑衅朝鲜,俄方将直接介入。”当大国博弈陷入僵持,小国反而获得了撬动格局的杠杆。

金正恩的每一步都带着孤注一掷的决绝。当朝鲜外交部4月28日首次公开证实派兵援俄时,世界才意识到这场豪赌的规模——不是小股志愿人员,而是成建制部队直接投入战场。

朝中社的报道充满悲壮色彩:“根据国家元首的命令,共和国武装力量各下属单位将俄罗斯领土视为自己的国家领土。”对长期遭受制裁的朝鲜而言,这是一次打破外交孤立的生死突围。

战场代价确实残酷。缺乏现代战争经验的朝鲜士兵,面对无人机和精确制导武器时伤亡惨重。乌克兰官员透露,朝鲜已增派3000名士兵弥补战损。

但惊人的是,这些来自东亚的战士展现出强悍的适应能力——他们很快学会利用地形躲避无人机侦察,用简陋武器反击高科技装备。活下来的士兵带着宝贵的实战经验回国,成为军队转型的火种。

更大的收益在战略层面。当俄罗斯的导弹技术注入朝鲜军工体系,平壤终于获得梦寐以求的“核保护伞”。普京“永远不会忘记”的承诺,意味着朝鲜在对抗西方时拥有了核大国的背书。

而通过珲春口岸源源不断输入的俄罗斯芯片,正在激活朝鲜的军工生产线。比特币矿机在罗先特区的电厂旁轰鸣,加密货币结算让朝鲜绕过金融制裁——金正恩用战场牺牲,换来了政权生存的黄金窗口期。

夕阳西下,库尔斯克的工地上依然机械轰鸣。朝鲜工兵蹲在未完工的防空洞旁啃着压缩干粮,远处是被炮火削平的小学废墟。

平壤地铁站里新贴的俄语学习海报前,戴着红领巾的孩子跟着老师朗读“спасибо”(谢谢),百货商店货架上,俄罗斯奶粉罐头摆得整整齐齐。两国民众都未曾预料,战争阴云竟催生出如此吊诡的共生纽带

十万双军靴踏过的冻土上,排雷标记带在风中猎猎作响。金正恩把国运押在普京身上时,没人能断言这是否明智。

但此刻的克里姆林宫档案里,永远记录着2025年那个四月——当西方集体抛弃俄罗斯,是平壤派来了第一批“志愿兵”。这份战场情谊,或许比任何条约都更沉重。

信息来源:《朝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正式生效

2024-12-05 06:33·环球网

来源:墨兰史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