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武大硕士论文可随意修改"到"香港浸会大学取消杨景媛入学资格"的消息刷爆朋友圈,一场校园纠纷,为何成了全民参与的"谣言创作大赛"?我们究竟在渴望什么,又在逃避什么?
从"武大硕士论文可随意修改"到"香港浸会大学取消杨景媛入学资格"的消息刷爆朋友圈,一场校园纠纷,为何成了全民参与的"谣言创作大赛"?我们究竟在渴望什么,又在逃避什么?
心理学上有个"缺口理论":当关键信息模糊不清时,人们会本能地用想象填补空白。人们宁愿相信一个完整的谎言,也受不了悬而未决的真相。
当武大图书馆案碎片信息不断冲击大脑,人们就会硬生生拼凑出一个“合理”的剧情。
一条带"武大""论文""内幕"标签的视频,播放量能轻松突破百万,当痛感成了生意,真相自然成了可以被牺牲的成本。
"论文修改"传播飞快,电脑里存着自己改了七遍的开题报告;愤怒声讨"高校黑幕"者,多年前也曾被不公平对待。谣言从来不是孤立的狂欢,而是无数人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有人盯着"保研名额"骂骂咧咧,其实是在焦虑阶层固化;有人抓住"学校回应迟缓"不放,实则是对所有"权威失语"的不满。这些情绪,像水底的礁石,平时看不见。
或许真正的破局,始于信息透明,也始于每个人多问一句"这是真的吗"——不是质疑一切,而是给真相多一点生长的时间。
来源:妞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