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用非遗技艺绘出万里长城,与家长一起体验登山乐趣,借助课堂知识研制科普小卫星……北京的中小学校园里,一批“宝藏”社团成为孩子们的心头好。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中,孩子们既“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成为艺术、科学、体育等不同领域的“小达人”。
用非遗技艺绘出万里长城,与家长一起体验登山乐趣,借助课堂知识研制科普小卫星……北京的中小学校园里,一批“宝藏”社团成为孩子们的心头好。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中,孩子们既“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成为艺术、科学、体育等不同领域的“小达人”。
学习技艺
稚嫩小手“掐”出巍峨长城
图为西屯中心小学掐丝珐琅社团上课场景。
图为师生创作的长城作品。
绘图、掐丝、粘丝、点蓝……在延庆区西屯中心小学,每周二和周四课后服务时间,掐丝珐琅社团的学生们都会准时走进美术教室。“长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我们可以用掐丝珐琅的传统工艺来展现长城的风采。”学生李悦琦一边向同学们展示,一边拿起镊子,用掐、掰、弯折等技巧,将柔软的扁铜丝按照提前勾好的纹路粘贴在画板上,然后再将各种颜色的彩砂、色釉小心地填充其中。经过孩子们的巧手描绘,画板上的长城更显巍峨、焕发新光彩。
长城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西屯中心小学一直在思考用什么方式讲好长城故事。“当我们接触到掐丝珐琅这一非遗技艺时,思路一下子打开了。”社团指导老师杨艳丽介绍,掐丝珐琅既能锻炼学生动手创作的能力,还可以让他们在提升艺术素养的同时,根植爱国情怀。
这学期,学校成立了掐丝珐琅社团,邀请技艺专家进校,设计贴合学生兴趣的社团活动。“一开始掐丝的时候,我的手总用不上劲儿,掐丝不能固定位置,容易跑偏。”学生段雨芯在老师的指导下,慢慢摸清了门道,“要静下心,一步步地将铜丝巧妙地弯曲成各种图案,精心调配珐琅釉料,让色彩永久地固定在画面上。”
社团成员的小手越来越熟练,老师开始引导大家自由创作,鲜艳的花朵、可爱的熊猫、家乡的四季……都成了学生们作品的主题。“希望通过孩子们的作品,让更多人了解掐丝珐琅这项美丽的传统手工技艺。”杨艳丽说。
领略国粹
“小梨园”里学唱段乐趣多
“提篮小卖拾煤渣,担水劈柴也靠她……”周一下午,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的京剧教室里,传出稚嫩的童声。孩子们正打磨着《红灯记》选段《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为即将到来的期末汇报演出做准备。
“低年级段的学生是社团基础班的学员,目前京剧社团已经形成了基础班、预备班、表演班近百人的梯队。”“小梨园”京剧社负责人丁芸芸说,基础班学生大多为零基础,主要学习戏曲基本功和戏曲基础知识,了解戏曲的行当和四功五法,在此基础上,初步尝试耳熟能详的经典唱段。进阶到预备班和表演班的学生,将接受更加专业的指导,有机会登上更大的舞台。前不久,社团孩子们就凭原创少儿京剧《在一起》,拿下了中国少儿戏曲最高荣誉“小梅花”奖。
带小学生学京剧并不容易——京剧对学习者的综合能力要求高,但学生的学习时间又有限;给小学生讲京剧,还不能太枯燥。为此,丁芸芸没少花心思:每个动作都要分解开来演示;为了帮助孩子们找到假声发音位置,她总结归纳出“小猫叫”学习法;为了加深对舞台动作的印象,她带领孩子们用舒展的身体玩起了猜字谜游戏。
“在这里,孩子们不仅学习京剧舞台表演,培养艺术审美,更在那些美轮美奂的剧目中感悟到中华民族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等优秀的文化意蕴和价值观念。”在丁芸芸看来,京剧社团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下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让她欣慰的是,小学阶段的学习,让京剧成了很多孩子一生的爱好。“有的学生到了国外,还时不时给国外的同学‘秀’一段。所以,我们的社团其实也给他们播撒下了文化自信的种子。”
磨炼意志
小学生已登顶15座高山
最近,朝阳实验小学体育学科主任王长柏时不时查阅与衡山相关的信息——明年2月,他和体育组教师将带领登山社团的学生前往“南岳”,这将是他们登顶的第16座山。
登山课程的想法源自王长柏的亲子登山体验。“和孩子一起爬山时,孩子一直喊累,老想放弃。我意识到,登山对意志品质、目标感、体能的培养,有很大帮助。”2021年,在学校的支持下,他开设了亲子共同参与的登山社团,每学期开展3至4次,学生自主报名。每次登山前,家委会成员和体育组老师会提前踩点,了解爬山的强度、所需要的时间等,合作制定严谨的登山方案。
海拔爬升从400米到1500米,哭鼻子的孩子渐渐学会擦干眼泪,咬牙坚持走完全程……一次次登顶、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孩子们变得更自信、更活泼了。“最开始我拉着孩子们的小手爬,后来变成在后面努力追赶他们。登山过程中,亲子关系也更密切了。”五年级学生家长杨雪说。
现在,登山社团的活动更丰富了:植树、捡拾垃圾、诵读诗句……孩子们在饱览自然风光的同时,也感受到团队的力量,锻炼了沟通和合作能力。
捕捉“精灵”
成了家乡鸟类“调查员”
大城子学校社团户外观鸟。
“我在校门前的河里看到几只绿头鸭,天空飞过几只大嘴乌鸦,对面柳树林里还有几只喜鹊。”“我看到一只普通翠鸟贴着水面飞走了。”……最近,密云区大城子学校观鸟社团开设了一间“家乡鸟主题活动室”,学生们聚在一起,津津有味地分享各自的观鸟趣事。
大城子学校有着近10年的观鸟传统。依托密云区丰富的野生鸟类资源,每年春秋和初冬,学生们在河畔、湿地、公园,举着望远镜和相机,寻找着天空中、湿地里的各种“精灵”。利用观鸟收获的调查数据,初一学生申子圣撰写了科技小论文。从上学期开始,他就参加了学校的观鸟课程和社团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调查,学习了大量鸟类学知识,还绘制了密云地区常见鸟类图谱。
“学生们带着对鸟类的兴趣走出教室,到大自然的课堂中开展探究式学习,成为家乡野生鸟类的小调查员。”大城子学校观鸟社团指导教师吴井平说,近年来,该校师生累计记录了密云地区200余种野生鸟类、拍摄2万余张鸟类照片,他们还利用这些资料,梳理了各种鸟类的生活习性、形态特征、观测方法等知识,编写并出版了学生科普读物《家乡的鸟》。
动手搭建
化身工程师设计小卫星
“宇宙到底有多大”、“被黑洞吞掉的东西都去哪了”、“航天器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在八一学校,学生们在科技社团活动中会探讨各种“高大上”的航天问题。每周五的《探测宇宙射线》课上,学生们化身“航天工程师”,在老师的指导下,动手完成电子电路的搭建,设计并制作宇宙射线探测装置。“老师讲了很多有趣的航天知识和故事,为大家打开思路。动手制作的过程,一步步加深了我的学习兴趣,让我领略到科学的独特魅力。”高一学生小顾说。
“这门课基于我国航天科技中宇宙射线探测技术开发的真实问题,结合了高中物理静电场、磁场、电路等学科知识点。”授课教师李洪健介绍,学生们还会走进高校和科研院所参观学习,拿出自己设计的作品,参加“航天工程师答辩”。在八一学校,学生们参与“航天”活动的机会还有很多。学生彭欣然说:“我在科技社团里学习了设计小卫星,在科技节上参与了火箭制作。”
“我们已经积累出一套完整的航天特色教育模式。”校长沈军介绍,该校开设了十余门航天科技主题的选修课和社团活动,小学阶段重在航天科普与简易模型制作;初中阶段则加强航天科学实践比重,开展科学研究实验;高中阶段,强调课题引领下的项目制学习,开展包括卫星测控与天地联通、仿真卫星设计与应用、北斗卫星应用、月球探测器设计与探究等实践内容。“希望通过有趣的载体,种下今后从事科学研究的种子。”本报记者 李祺瑶 牛伟坤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