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一下暴雨就被淹,挖人工湖和贾鲁河有没有用?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08 13:01 2

摘要:短短72小时内,河南上演气候‘变脸’大戏,龟裂的农田尚未愈合,郑州已沦为“水上威尼斯”。8月7日暴雨中,郑东新区积水没过车顶的视频引爆热搜。更戏剧性的是,气象云图显示:湖北、安徽到苏北这条“干旱走廊”,正被暴雨染成深蓝色,那些曾干涸到能走人的河床,此刻正吞吐着

短短72小时内,河南上演气候‘变脸’大戏,龟裂的农田尚未愈合,郑州已沦为“水上威尼斯”。8月7日暴雨中,郑东新区积水没过车顶的视频引爆热搜。更戏剧性的是,气象云图显示:湖北、安徽到苏北这条“干旱走廊”,正被暴雨染成深蓝色,那些曾干涸到能走人的河床,此刻正吞吐着浑浊的洪水。

郑州的"逢雨必涝"困局,这座被黄河悬河"俯视"的北方城市,既渴求着每一滴水资源,又恐惧着暴雨的突然造访。2021年"7·20"特大暴雨造成292人遇难的惨痛记忆尚未褪去,2025年8月新一轮强降雨又让部分城区沦为泽国。

这种矛盾背后,是地理禀赋与城市扩张的深层冲突:西倚伏羲山的坡地地形让暖湿气流在此堆积形成"列车效应"暴雨,而东部平原区30%的地面硬化率使雨水无处渗透,更致命的是,城市排水系统设计标准仅为1-3年一遇,远低于极端天气频率。

贾鲁河作为郑州唯一的泄洪主干道,其治理成效直接关系城市安危。2024年7月完成的综合治理工程已显现价值,在遭遇比"7·20"更大流量洪水时,洪峰传播时间从80小时缩短至35小时,中牟段水位降低1.4米。但河道疏浚仅是治标,西流湖等调蓄设施的缺失暴露出系统性短板。2021年叫停的西流湖二期工程本可多蓄滞400万立方米洪水,其回填争议至今未息。这种"要景观还是保安全"的决策困境,折射出北方缺水城市在水资源管理上的认知撕裂:干旱时民众抱怨生态缺水,暴雨时又质疑防洪投入过度。

贾鲁河复航工程或许提供了破局思路,这项投资超百亿的项目计划建设三级航道108公里,通过船闸系统实现水量调控。深挖的河道本身就能增加行洪能力,而配套建设的尉氏港区将形成200万立方米的调蓄库容。这种"以航代蓄"的模式,既满足通江达海的物流需求,又创造暴雨时的滞洪空间。历史早有启示,有史可查,元朝贾鲁治河时就采用"束水攻沙"策略,既保漕运又防洪灾。如今的技术手段更可精准平衡旱涝:智能闸坝能根据气象预报提前泄空库容,中水回用系统可维持枯水期航道水深。

不过,任何工程措施都有其极限,2025年7月暴雨期间,贾鲁河后曹闸以下河段流量仍超20年一遇标准,说明单靠河道治理无法应对气候变局。郑州需要建立"立体防御体系":西部山前建设像尖岗水库这样的暴雨拦截设施,城区推广海绵城市技术将雨水就地消纳,东部平原恢复部分湿地作为临时滞洪区。这种多层次的水弹性设计,或许能让这座"旱涝两重天"的城市,在气候变化时代找到与水的共生之道。

来源:妖精不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