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的信阳火车站,是京广线上一座颇具影响力的车站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08 06:43 1

摘要:80年代的信阳火车站,像一颗镶嵌在京广铁路中段的锈色纽扣,将豫南大地的烟火气与远方的喧嚣紧紧系在一起。那时的站房还不是后来的钢筋水泥楼,而是一排红砖砌就的平房,墙皮被经年的雨水浸出深浅不一的斑驳,却在阳光下透着扎实的暖意。站顶的铁皮烟囱总在清晨冒着白烟,那是锅

80年代的信阳火车站,像一颗镶嵌在京广铁路中段的锈色纽扣,将豫南大地的烟火气与远方的喧嚣紧紧系在一起。那时的站房还不是后来的钢筋水泥楼,而是一排红砖砌就的平房,墙皮被经年的雨水浸出深浅不一的斑驳,却在阳光下透着扎实的暖意。站顶的铁皮烟囱总在清晨冒着白烟,那是锅炉房师傅在烧热水,蒸汽顺着窗缝钻进候车厅,混着煤烟味与旅客身上的汗味,酿成独属于那个年代的气息。

候车厅里,水泥地面被无数双布鞋、胶鞋磨得发亮,靠墙摆着两排木制长椅,椅腿钉着铁皮防滑,坐上去总免不了“吱呀”一声响。南来北往的旅客里,穿的确良衬衫的干部模样的人正对着时刻表蹙眉,扛着蛇皮袋的农民把行李塞在椅下,军绿色挎包里露出半截搪瓷缸。墙角的广播喇叭是个“老古董”,铁皮外壳锈出了点点黄斑,播报到站信息时总带着沙沙的杂音,却没人会漏掉那句“由广州开往北京的15次列车,即将进站”——话音未落,候车厅里准会响起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有人手忙脚乱地拽行李,有人踮脚往检票口张望,皮鞋跟敲在水泥地上的脆响,混着孩子们的哭闹声,像一出永不谢幕的情景剧。

站台上的信号灯是最显眼的标记,红色和绿色的玻璃罩擦得锃亮,傍晚时分亮起时,光晕在铁轨上铺开,像给冰冷的钢铁镀了层温柔。铁轨旁的枕木缝隙里总钻出几丛狗尾草,被火车驶过的气流吹得贴在地面,又在风停后慢慢挺直腰杆。装卸工人们总穿着蓝色工装,袖口磨得发白,他们扛着麻包在月台上疾走,麻袋上印着“信阳毛尖”的字样,茶香气混着汗水味飘散开,成了这座车站最独特的嗅觉记忆。有时会有卖冰棍的老汉挎着木箱经过,木箱盖裹着厚棉被,掀开时冒出丝丝白气,“三分一根”的吆喝声刚落,就被进站火车的鸣笛声盖过——那笛声绵长又响亮,能穿透大半个城区,让路边纳凉的老太太抬头念叨:“又是去广州的车呢。”

车站西边的小广场是另一个热闹场。几辆解放牌卡车停在树荫下,车斗里堆着行李,司机正和票贩子讨价还价;穿白大褂的医生在临时诊疗点给旅客量血压,药箱上的红十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还有挑着担子卖茶叶蛋的妇人,煤炉上的铁锅咕嘟作响,蛋壳裂开的缝隙里渗出琥珀色的汤汁,五分钱一个,能让赶路的人暖透心窝。广场边的邮电所总是排着长队,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趴在柜台上写家书,笔尖划过信纸的沙沙声里,藏着对家人的牵挂,信封上总要仔细写上“信阳火车站转”,仿佛这几个字能让家书走得更快些。

1985年的春运是这里最忙碌的记忆。站房外搭起了临时帆布棚,数千名旅客在棚下蜷缩着等待,有人把报纸铺在地上当褥子,有人靠着行李打盹,却没人抱怨拥挤——能买到一张南下的硬座票,已是天大的幸运。广播里反复播放着“严禁携带易燃易爆物品”的通知,检票员扯着嗓子维持秩序,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淌,在棉袄上洇出深色的痕迹。当第一缕晨光爬上站房的红砖墙,开往广州的列车缓缓进站,月台上突然爆发出一阵欢呼,人们扛着行李涌向车门,像一群奔向春天的候鸟。

那时的信阳火车站没有自动取票机,没有电子显示屏,甚至连时刻表都还是手写后贴在木板上的,但它却像一位沉默的老友,见证着无数人的出发与归来。南来的列车带来了广州的电子表和的确良布料,北去的车厢载走了信阳的茶叶和民工,铁轨延伸的方向,是无数人对好日子的向往。如今站房早已翻新,高铁呼啸而过,但那些关于红砖墙、煤炉、绿皮火车的记忆,依然藏在老信阳人的心底,像铁轨上的锈迹,虽历经岁月,却从未真正褪色。

那时的信阳火车站,站房面积较小,仅有一排平房,分成十几间,约数百平米。站内设施相对简陋,只有两个候车厅,最多只能容纳800人候车,遇到客流高峰,旅客滞留现象时有发生。站台上,列车进站时的轰鸣声、广播声以及旅客的嘈杂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独特的车站氛围。

1981年,信阳站升为一等客货运站,主要担负着信阳、罗山、潢川、淮滨等10个县市的旅客和物资的集散任务。当时,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增多,春运期间客流高峰日发送旅客可达2万余人。货运方面,车站拥有新、老两处货场,占地总面积21.7万平方米,货物仓库8座,承担着大量的货物运输任务。

在交通换乘方面,火车站周边有一些公交线路,连接着城市的各个区域,为旅客的出行提供了一定的便利。虽然与现代的火车站相比,80年代的信阳火车站在规模和设施上都显得较为简陋,但它却是那个时代信阳的重要交通枢纽,见证了无数人的离别与相聚,也为信阳的经济发展和人员流动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下几张图片为近些年的火车站变迁。




来源:今天灾难启示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