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刷到那条新闻时——74岁的老爷子,被一家商务公司忽悠着签了直播带货合同,掏了2690元。家属发现不对劲想退款,对方直接玩消失。一查才知道,这公司早进了经营异常名录,注册地址是假的,电话是空号,连市场监管部门都找不着人,只能把线索甩给公安。
大家好,我是裤衩,今天跟大家讲的是那些举着“知识付费”镰刀的人,怎么连七十多岁老人的养老钱都不放过。
我刷到那条新闻时——74岁的老爷子,被一家商务公司忽悠着签了直播带货合同,掏了2690元。家属发现不对劲想退款,对方直接玩消失。一查才知道,这公司早进了经营异常名录,注册地址是假的,电话是空号,连市场监管部门都找不着人,只能把线索甩给公安。
一、 这哪是“知识付费”?分明是精准狩猎
老爷子这事儿真不是孤例。你们发现没?现在网上到处飘着“零基础月入过万”“AI写作暴富”的诱饵,专门钓两种鱼:一种是职场里焦虑到喘不过气的年轻人,另一种就是信息闭塞的老年人。
就说那个叫张薇的姐妹吧,39岁,怕失业天天刷副业帖,结果被“9块9进群学AI写作”勾了进去。群里头三天热闹得很,“金牌导师”有问必答,“成功学员”的收益截图满天飞。可第四天画风突变,限时折扣轰炸来了:“3980元深度课立减1000!只剩最后15席!”她信用卡一刷,换来的却是网上随处扒拉的模板课,承诺的投稿渠道就是个邮箱地址。
更恶心的是连学生党都不放过。有大学生被机构用“兼职暴富”话术洗脑,分期付款买课,结果所谓实操课就是在几百人群里抢5块钱一单的修图活儿。等想退费?对方甩出合同:“超过三个月不退!”可那课质量烂得像馊掉的饭。
二、 割韭菜的流水线,早形成产业链了
我和一个卖课博主聊过,他掰着指头算账:“拉500人进9块9微信群,学费收五千。里头哪怕只有10人买五千块高阶课,总额也能冲到五万。”至于课程?全是网上扒的素材重新包装,成本近乎零。
这帮人连遮羞布都懒得盖。有人投诉知乎知学堂的“小说推文课”,付款时才发现收款方是武汉某科技公司,根本不是知乎官方。交完六千多学费,所谓“一对一辅导”变成群里机械复读:“自己多练练”。还有北京某机构更绝,先收9块6引流费,再电话轰炸学员买2680元进阶课,最后再骗一轮2980元“私教课”,连环套耍得飞起。
三、 幽灵公司遍地跑,监管追着影子跑
为啥骗子能横行?看看那家坑老人的公司就明白——它六月就被市场监管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理由“通过登记地址无法联系”。可直到八月家属报警,公司还在继续骗。
按新规,企业要是玩失踪,监管部门发两次信函(间隔15到30天)没人收,就能把它踢进经营异常名单。可现实是,人家用虚拟地址注册,骗完钱就人间蒸发,等监管流程走完,韭菜根都被刨干净了。
四、 我们真拿这些镰刀没辙吗?
说实在话,9块9本身不是恶。像高女士备战法考,花百来块试听十家机构,最后选到靠谱的正课——这是聪明人的筛子。线下画室赔本搞9块9体验课,家长带孩子试完,一半愿意报长期班,靠的是真本事留住人。
可当“知识付费”变成“焦虑税”,我们就得醒醒了:
别信“速成暴富”的鬼话!真要能躺着赚钱,他们为啥不闷声发财?
捂紧钱包多看两步!查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看公司是否在经营异常名录里;
盯紧家里老人手机!骗子专挑不会维权的人下手。
最后我想起那则新闻里,李女士那句怒问:“70多岁老人怎么会搞带货?”听得人心里发酸。当知识贩卖成了抽血游戏,镰刀挥向白发苍苍的人——这哪还是生意?分明是作恶。
来源:裤衩万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