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辽宁朝阳一则健走团阻拦救护车和消防车的新闻引发社会热议。本是强身健体的健康生活方式,为何会频频引发公众反感?记者调查发现,少数健走团在健走的过程中制造噪声、霸占道路、无视公共秩序,已经严重影响了其他人锻炼和生活。
近日,辽宁朝阳一则健走团阻拦救护车和消防车的新闻引发社会热议。本是强身健体的健康生活方式,为何会频频引发公众反感?记者调查发现,少数健走团在健走的过程中制造噪声、霸占道路、无视公共秩序,已经严重影响了其他人锻炼和生活。
现场
横跨快车道 音乐震天响
晚7时40分,在昌平区立水桥东二路上,“火辣辣的心,火辣辣的情……”伴随着一阵慷慨激昂的音乐,一支二十来人的健走团两人一排,迈着豪迈的步伐,正大步向前疾走。即便在十余米外,仍能清楚地听到健走团播放的音乐。
记者看到,这支健走团走在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之间的白色分隔线附近,身处最外侧的成员时常在机动车道上行走。在健走团身旁,不断有电动自行车被挤得骑上了机动车道,从健走团成员的身旁疾驰而过。但健走团的成员们满不在乎,一边暴走一边畅聊,直走到正在修路的太平庄中二街上,健走团成员才靠右侧走成一列,为左侧的电动自行车和摩托车让出了一条道路。约十分钟后,伴着另一阵激昂的音乐,健走团绕了一圈又走了回来。据周边居民反映,自从太平庄中二街开始修路后,就开始有健走团从这里经过,几乎每天都要走上一两个小时。
在顺义区兴泉路,附近居民和物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去年冬天周边的新小区尚未交房时,有不少居民习惯绕着新小区健走,逐渐形成了一支健走团。“大概有百十来人。”居民刘先生说,每天早晨和晚上七点左右,都能在周边看到健走团的身影,“他们一边走还一边挥舞着手臂,简直成了周边一景。”据一些居民回忆,健走团开着震天响的喇叭,上下班高峰时把行人都挤到了马路中间,不但给别人带来了危险,也严重影响了周边环境,让附近居民苦不堪言。
几年前,北京邮电大学就曾因健走团在校内田径场的跑道上影响了其他人锻炼,导致学校一度拒绝校外人员进入。据了解,当时学校体育场虽设有门岗维护秩序,但常有几支健走团在田径场内聚集,他们自带音箱、整齐划一,五六十人占据了四五条跑道,使田径场地显得极其拥挤,引发了师生不满,学校不得不出手治理。
记者梳理了近一段时间的公开资料发现,近年来像这样的健走团出现在不少城市,各地由此引发的纠纷也屡见不鲜——此前,辽宁一男子因家中老人突发疾病,驱车回家看望时,没想到在路上被健走团挡住去路,对方甚至扬言“让病人先等着”;河南郑州的健走团路过一个儿童活动区时,不顾周围锥桶和护栏的阻拦,踢开护栏后继续前行……不讲公德、不遵守秩序的健走团确实容易引发众怒。
声音
健身是好事 千万别扰民
采访中,一些健走团的成员和组织者表示,他们对于大家的意见并非一无所知。“健走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特别是我们绕着一条固定的路线天天走,不放音乐很多人坚持不下来。”爱好健走的张女士说,她有时候也觉得音响的声音有点儿大,但队伍里人多,很多老年人耳又背,声音不放大点儿,队尾的人就听不到了。
“我们也是为了健身,团员年龄普遍偏大,健步的门槛比较低,运动强度也不高,组织起来比较容易。”曾组织过健走团的许先生说,一般只要在群里发布一下集合的时间和地点,到时候大家自然就来了。许先生说,据他了解,绝大多数相关团体都是自发形成的,并没有较为严格的组织。
许先生承认队伍常常占用非机动车道或机动车道。“我们有时候人比较多,一方面人行道有树池,能走的地方不多;另一方面也怕队伍稀稀拉拉拖得太长,所以队伍就越走越宽,占了车道。”许先生说,好在健走的时间都是早晚车比较少的时候,“车水马龙的地方我们也不去。”
针对少数健走团扰民的现象,记者采访了多位车主和居民,大家纷纷表示,健走团以锻炼身体为目的,本来无可厚非,但不应该干扰他人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特别是在城市道路上,健走团横穿马路、无视红绿灯的行为,给过往车辆和行人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同时,健走团携带的音响设备所产生的噪音,更是严重影响了周围居民的生活。
“走就走吧,还带个大喇叭,实在扰民。”家住顺义的陈女士说,此前自己深受健走团噪音的侵扰,“开着喇叭震天响,吵得受不了,晚上还能忍,清晨连个懒觉都睡不成。”陈女士抱怨说,自己家和健走团所走的道路隔了一条河,距离有近百米,河两岸还有绿植,可就是这样早晨在家还是能听到健走团所放的音乐声。
“锻炼身体是好事,但前提是不能打扰别人,不要占用公共资源。我看到不少健走团成群结队横穿马路,作为司机我只能礼让行人。”刘先生说,“健走团少则十几个人,多则近百人,赶上早晚高峰急着出门时真是让人上火。”
“我曾在南海子公园内看到一支健走团,二十个人分成两列,把不到3米宽的景区道路全占了,别人都没法走了。”市民于女士不满地说。
建议
健身应有度 行走讲秩序
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的相关研究表明,健走团成员中,中老年人占比达七成以上,一些成员交通法律法规意识淡薄,缺乏交通安全意识。健走团主要由健走爱好者自发组织,没有稳定的组织架构,更没有规章制度的制约,因而在团体活动中的行为缺乏约束。
“老年人面临着退休、子女长大成人后独立等状况,有种不被需要的失落感。可能平时连个耐心听他们说话的人也没有,不少人在健走团里找到了重新被认可的感觉,找到了自己的归属感和价值感。还有一些人,一个人上街时可能是遵守交通法规的,但在健走团这个群体中,人会产生一种‘去身份化’的意识,影响了其他人通行也不以为意,觉得不是自己一个人的责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薛艺分析说。
“除了扰民等问题,健走团制造噪声、占道和阻碍紧急车辆的行为,可能造成交通混乱、安全事故、延误救援等后果。”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许浩表示,健走团若高声播放音乐,属于噪声扰民行为,执法部门可根据相关规定对其进行处罚。“阻碍紧急车辆通行则违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可处警告或2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许浩表示。
相关研究表明,要解决健走团所引发的交通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与协调,可以新建或改建一批公共体育健步设施,缓解现有健走设施不足的现状。相关部门应就健走团等群体性活动出台规范性指导意见,健全和规范有利于活动开展的长效机制。交管部门应联合相关部门开展专项治理,加强对健走团道路交通违法行为与交通噪声的巡查和执法力度,通过电子监控、视频巡查等多种途径及时发现违法行为;对于违反相关规定的个人或者团体,及时予以教育或处罚。
记者了解到,今年年初,顺义区龙湖御湖境一期项目交房后,周边健走团引发的噪音污染、占用道路等问题让不少居民深感困扰。得知此事后,顺义区旺泉街道联合交管部门、治安支队、派出所等执法力量开展了联合执法行动,进行现场巡查和劝导。在了解健走团活动时间、路线后,街道联合公安民警、周边社区工作人员与健走团代表和小区居民代表进行了座谈,劝说健走团成员降低音量、文明健身,转移至附近公园等合适场地健身,对健走团成员宣讲法律法规,倡导文明健身理念。同时,旺泉街道各社区还将文明健身纳入居民公约,倡导“静音健身”。通过一周时间的集中治理,健走团扰民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没有了震天响的音乐声,孩子写作业也不受打扰,这清静日子真是盼了好久!”居民张女士说。
北京市徒步运动协会会长高宾认为,参与健走运动的群众应选择适合的场地,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注意控制音量。“在有人行道的路段,要选择在人行道行走,不要在道路上与车辆混行;有音乐伴奏时,要尽量把音量调小;选择在公园等公共场所活动时,要注意不要干扰其他的运动者或游客。”高宾表示,健走是一种很好的健身方式,但无论哪种健身都应按照科学的运动方法量力而行,行走有度,行走有序。
来源:苏八时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