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热疑似抵汉!除发热外,两类症状突出!重症预警别疏忽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8-08 14:11 1

摘要:天气热了,蚊子多了,很多人只想着防晒,却忽略了一个更隐形的“敌人”——虫媒传染病。前几天,有关基孔肯雅热疑似输入武汉的消息再次让这个名字回到公众视野。不少人听说过登革热、寨卡病毒,却对基孔肯雅热一知半解,更别说它的症状和危害了。

天气热了,蚊子多了,很多人只想着防晒,却忽略了一个更隐形的“敌人”——虫媒传染病。前几天,有关基孔肯雅热疑似输入武汉的消息再次让这个名字回到公众视野。不少人听说过登革热、寨卡病毒,却对基孔肯雅热一知半解,更别说它的症状和危害了。

基孔肯雅热并不是“海外限定”疾病,它现在的传播范围越来越广,国内沿海及南方城市已经多次出现输入性病例。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蚊媒传播的特性和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武汉作为中部交通枢纽,人口流动大,气温湿热,具备病毒传播的“土壤”。

相比普通感冒或流感,基孔肯雅热的发热症状来得更急、退得更慢,还常伴随两类极具识别度的症状:关节痛和皮疹

这不是一般的酸痛,而是那种“累得像被压路机碾过”的感觉。患者常在发热后1-2天内出现关节肿痛,尤其是手腕、踝关节,甚至不能下床活动。

我在门诊接诊过一例来自东南亚的留学生,发热三天不退,手关节肿得像馒头,活动时疼得龇牙咧嘴,初步判断是风湿性关节炎,后来检测出竟是基孔肯雅热。

这种误诊并不少见,因为它的表现太像其他疾病了。普通市民也容易误以为只是感冒带来的肌肉酸痛,以为“扛一扛就过去了”,结果耽误治疗。

更值得重视的是基孔肯雅热的“重症预警”信号,尤其在老年人、慢性病患者中更易出现。

临床上发现,一些患者在病程中后期会出现持续高热、意识模糊、严重脱水,甚至诱发心肌炎、肝功能损伤

这些不是“少数特例”,而是已有文献报道的真实临床现象。有一位患有糖尿病的中年女性,在感染第5天忽然出现心悸胸闷,心电图提示心律失常,进一步检查发现是病毒性心肌炎并发症。

基孔肯雅热虽然没有特效药,但早发现、早对症处理能大大降低重症风险。临床上,我们采取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包括补液、退烧、缓解关节疼痛。

在药物选择上,对乙酰氨基酚是首选退热药物,避免使用布洛芬等非甾体类抗炎药,以免诱发出血并发症尤其是孕妇、儿童、老年人,应更加谨慎用药,切忌自行用药或随意服用“感冒药”。

预防比治疗更重要。很多人一听到“蚊媒传播”就觉得简单,喷点驱蚊液、挂个蚊帐就行了。但问题远不止于此。

基孔肯雅热的传播媒介是白纹伊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花斑蚊”,这种蚊子喜欢白天咬人、偏爱室内活动,所以光靠晚上挂蚊帐根本不能完全防住。

家庭环境中最容易忽视的是“积水死角”。我曾参与一次社区防疫巡查,发现不少阳台角落、花盆底托、废旧轮胎里都积着水,成为蚊子滋生的温床。

哪怕是一个瓶盖的积水,花斑蚊也能在里面繁殖出成百上千只幼蚊。这就像“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个小疏忽可能引发整栋楼的蚊虫爆发。

健康管理角度上,最关键的是要“警觉”,而不是“侥幸”。很多人习惯等病了再处理,但对像基孔肯雅热这样的疾病来说,早期发现、及时送检,才可能避免后续的连锁反应。

市民若出现“发热+关节痛+皮疹”三联症状,尤其有东南亚、非洲等流行地区旅行史,务必第一时间就医,向医生如实说明旅居史。

这种病毒感染后可获得较强免疫力,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掉以轻心。病毒在变异,传播链在延长,人群对它的了解和重视程度,决定了疫情的发展方向。

而目前在中国,公众对基孔肯雅热的认知仍处于较低水平,甚至连部分基层医护人员对其典型症状都不够熟悉。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对公众健康负责的提醒。基孔肯雅热虽然不像新冠那样引发全球大流行,但它的隐蔽性、传播性和临床表现的复杂性,足以让它成为一个“沉默的健康杀手”。

不少人存在一个误区:只要没有致死率,疾病就不严重。但事实是,基孔肯雅热的后遗症可能“尾随”几个月甚至一年以上,部分患者报告持续的关节痛、疲乏乏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我们称之为“病毒性风湿后遗症”,在老年人身上更为常见,即使病毒早已清除,炎症反应还在持续破坏关节软骨,就像“明明火灭了,灰烬还在烫”。

这种后遗症目前没有特效治疗方案,主要依赖物理康复和抗炎药物,但恢复过程缓慢。很多患者因为不了解,以为是“年纪大了关节自然疼”,结果错过了最佳干预时间。

我们在临床上反复强调,症状轻不代表问题小,恢复慢更不能忽视。疾病管理不是等病重了才上心,而是从每一次“不寻常”的身体反应中提高警觉。基孔肯雅热并非“稀罕病”,而是“容易被忽视的病”。

从防治角度看,目前尚无针对基孔肯雅热的疫苗上市,这意味着“防蚊”是目前唯一且最可行的预防方式。除了家庭环境的清理,外出时也应尽量穿浅色长袖衣物、使用含避蚊胺成分的驱蚊液尤其白天在树荫、草丛、积水池附近活动时,务必要做好防护。

作为医生,我们更希望通过真实病例的分享,让大家真正理解:预防传染病不只是疾控中心的事,而是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花几分钟倒掉阳台水盆,可能就避免了一次家庭疫情。这不是夸张,是一线医生最真实的观察体会。

总有人对一些“热带病”不以为然,觉得离自己很远。可事实证明,疾病的边界正越来越模糊。只要蚊子能飞的地方,病毒就可能扩散;只要还有人忽视它,它就有机会反扑。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李伟,张建民,王媛媛.基孔肯雅热的临床表现与防控策略[J].中华传染病杂志,2023,41(5):301-305.
[2]王志刚,刘晓云.蚊媒病毒性疾病的流行趋势与应对策略[J].中国公共卫生,2024,40(2):145-149.
[3]黄丽,陈文静.基孔肯雅病毒感染的防控现状与挑战[J].中国热带医学,2025,25(3):210-214.

来源:泌尿科谭医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