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于法:亮证姐事件官方通报引争议背后,社会信任如何修复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08 12:43 1

摘要:7月22日,广西防城港一条村道上的会车纠纷,因一句“你要是不倒车,我就拿证了哦”的威胁,成为2025年夏天备受关注的舆论焦点。奔驰女司机侯某某亮出标有“行政执法”字样的证件,随车人员还准确报出对方车主李某某的姓氏和住址,这一场景经曝光后迅速引发热议。

7月22日,广西防城港一条村道上的会车纠纷,因一句“你要是不倒车,我就拿证了哦”的威胁,成为2025年夏天备受关注的舆论焦点。奔驰女司机侯某某亮出标有“行政执法”字样的证件,随车人员还准确报出对方车主李某某的姓氏和住址,这一场景经曝光后迅速引发热议。

8月3日,当地官方发布通报,称侯某某非公职人员,所持证件为其消防员丈夫所有,知晓对方信息是因双方为远房亲戚;此前民警上门是因侯某某担心车牌泄露。然而,这份通报并未平息公众疑虑,反而暴露出当前社会信任层面的深层问题。

一、官方通报与公众认知的落差

官方通报用近3000字还原事件,逻辑看似完整:侯某某非公职人员,亮证行为只是“吓唬”对方;其丈夫作为消防士,违规将执法证放在私家车内;侯父认出李某某是远亲,才知晓其信息;民警上门则是因侯某某担心车牌被套牌。通报还特意说明,涉事奔驰是17.8万贷款购买的二手车,试图将事件定性为“处置不够妥当的普通民间纠纷”。

但公众的质疑并未因此停止。有网友提出,若真是亲戚,为何要用证件威胁?深夜让民警上门要求删帖又作何解释?更有人从生活常理出发表示:“别说远亲,就是近亲,能准确说出对方住址的也不多。”这些疑问的核心,在于通报的解释与公众的生活经验出现了明显偏差。

评论指出,若双方确为亲戚,侯父为何不劝女儿退让?李家父母为何未提前告知儿子对方身份?双方态度为何毫无亲戚间的基本客气?这些不符合常理的细节,让公众对通报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尤其当执法记录仪显示侯父与李母相识后,公众更难理解:熟人之间为何会演变成“用权力施压”的局面?对于这一核心矛盾,通报始终没有给出能让公众共情的回应。

二、事件折射出的权力使用问题

这一事件之所以引发广泛共鸣,在于它不经意间暴露了权力使用中可能出现的偏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证件的不当使用”。侯某某虽未展示证件内页,但通过亮出“行政执法”字样制造威慑,本质上是将公共权力的象征私有化,用来为个人纠纷“撑腰”。这种行为反映出,部分人存在将公共权力符号当作私人特权工具的倾向。

二是“公权力的越界介入”。民警深夜上门要求李某某删帖的行为,让公众质疑公权力是否成了一方的“保护伞”。本应保护公民权益的公权力,在此事件中却似乎成了施压工具,这显然与“执法为民”的原则相违背。

三是“身份符号的错位认知”。涉事车辆虽为二手贷款奔驰,但在纠纷中被赋予了“阶层差异”的意味。在部分人认知里,“豪车+关联权力”似乎构成了一种“特权联盟”,形成“我比你高一等”的心理,这种认知与平等的社会理念格格不入。

更值得关注的是,从7月22日事发到7月31日舆情发酵,李某某向警方、政务热线、纪检部门多次投诉均无结果,直到网络曝光后才得到处理。这种对群众诉求的“系统性迟钝”,才是引发公众焦虑的深层原因。

三、舆情应对中的明显不足

在此次事件的应对中,官方在信息发布和沟通上的几个失误,进一步加剧了公众的不信任:

首先是“回应不及时”。从当事人报警到官方发布通报间隔10天,这段时间里,“亮证姐是公安领导”等谣言在网络传播,而记者联系当地公安局时,宣传科工作人员甚至直接挂断电话。这种被动沉默让舆论场被猜测填满,错失了引导舆情的最佳时机。

其次是“信息公开不规范”。警方最初的处罚决定书中,隐去了侯某某的姓名,却公布了李某某的全名;双方车牌号也未做处理直接公开。这种“选择性公开”被网民解读为“偏袒一方”,损害了程序正义的观感。

最后是“缺乏情感共鸣”。通报中强调民警操作“符合警务规范”,却忽视了公众看到的细节:李某某母亲深夜面对民警时的惶恐,普通人在“被亮证-被报住址-被施压删帖”过程中的无力感。当通报只讲“程序正确”而忽视公众的情感体验时,就成了一份冷冰冰的文书,难以获得认可。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官方试图用“熟人社会的情理”解释事件,而公众则用“法治社会的规则”审视结果。通报称信息来自“村口熟人”而非数据库,但公众更关心的是:为何熟人关系会成为权力威胁的工具?民警为何要介入亲戚间的普通纠纷?这些疑问得不到解答,信任就难以建立。

四、重建社会信任的关键所在

“亮证姐”事件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当前社会治理中的几个敏感点,也指明了重建信任需要努力的方向:

一是“筑牢个人信息保护的防线”。侯某某随口报出李某某住址的行为,让公众担忧个人信息安全。这种“隐私随时可能被权力相关者获取”的恐惧,反映出个人信息保护机制仍有漏洞,亟需通过制度完善筑牢防线。

二是“明确公权力的边界”。消防士将执法证随意放在私家车内,反映出部分岗位对权力象征物的管理松懈;民警介入亲戚纠纷的方式,模糊了公权与私域的界限。必须通过更严格的制度规范,让公权力在明确的边界内运行,杜绝“以权压人”。

三是“提升舆情应对的能力”。面对公众质疑,官方不应被动辟谣,而应主动提供更多细节填补信息空白。比如,当网民质疑“远亲为何知住址”时,若能通过走访村民、还原村邻关系等方式公开说明,比单纯的文字通报更有说服力。

说到底,公众对这一事件的关注,本质上是对“社会公平”的担忧。从过往的“保时捷女司机”到此次“亮证姐”,每当出现“特权碾压规则”的迹象,都会触动公众的敏感神经。李某某之所以获得同情,是因为他代表了“守规则、讲道理、没背景”的普通人。当普通人觉得“讲道理不如亮证件”“守规则不如有关系”时,社会信任的基石就会动摇。

村道上的会车纠纷虽已平息,但修复社会信任的路还很长。一辆二手奔驰、一本不该被私用的证件,在乡道上的相遇,在公众眼中已不仅是亲戚间的争执,更像是权力可能失控的隐喻。

唯有通过制度约束,让每一本证件都用在该用的地方,让每一次权力运行都晒在阳光下,才能让普通人在遇到纠纷时,不必担心对方“亮证施压”,才能真正重建起人与人之间、公众与权力之间的信任。(作者为中实智库舆情治理研究员,AI配图)

来源:中国视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