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徒步上学到乘坐飞机,从土房帐篷到现代住宅,从物资匮乏到商品丰富,我亲眼见证了西藏翻天覆地的变化。”8月8日上午,在“新时代西藏故事·名家讲坛”(第二季)首场活动现场,山南市乃东区政府区长索朗平措动情地讲述着自己的亲身经历。
人民网山南8月8日电 (吴雨仁、李海霞)“从徒步上学到乘坐飞机,从土房帐篷到现代住宅,从物资匮乏到商品丰富,我亲眼见证了西藏翻天覆地的变化。”8月8日上午,在“新时代西藏故事·名家讲坛”(第二季)首场活动现场,山南市乃东区政府区长索朗平措动情地讲述着自己的亲身经历。
“新时代西藏故事·名家讲坛”(第二季)首场活动现场。人民网记者 次仁罗布摄
索朗平措的亲身感受背后,是一组令人振奋的数据:2024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76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是1965年的155倍。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在60年的发展历程中,全区生产总值达到第一个千亿用了50年时间,而第二个千亿仅用了6年的时间。
对于这样的发展奇迹,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在题为《“国之大者”,谓之天路》的主旨演讲中指出,在这背后,有两个关键词不能忘掉:一个是“两路”,一个是“两路”精神,它们都堪称“国之大者”!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作主题演讲。人民网记者 次仁罗布摄
在他看来,深入挖掘阐释“两路”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充分发挥其赋能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刘士林提到,“两路”不仅是一项持续推进的国家交通工程,更是一条民族团结之路、文明进步之路、共同富裕之路。因“两路”而生的“两路”精神,是在世界上条件最艰苦、地形最复杂、工程建设最具挑战性的环境中萌芽和锻炼成长的,依旧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新时代精神。
在乃东区,这种精神正转化为发展实效。该区创新打造“智算+氢氧+低空经济”新质生产力矩阵,建成西藏首个智算中心,培育全区首家全链条制氧设备生产企业,地区生产总值三年增长26%,走出了一条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
山南市乃东区政府区长索朗平措作分享报告。人民网记者 次仁罗布摄
这种精神在基层实践中同样绽放出鲜活的生命力。“党的政策好,路修到了家门口,老百姓吃上了旅游饭。”山南市隆子县三安曲林乡三林村党支部副书记扎西次仁感慨道。这个曾经贫困的村庄,如今依托交通优势和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特色种植,村民收入节节攀升。
作为乡村振兴的实践者,党的政策的“翻译官”,扎西次仁深耕基层多年,亲身经历了家乡的发展变化,带领村民见证了三林村从贫困走上富裕的蜕变。
山南市隆子县三安曲林乡三林村党支部副书记扎西次仁作分享报告。人民网记者 次仁罗布摄
刘士林描述的“天路宏图”,索朗平措耕耘的“乃东样本”,扎西次仁扎根的“幸福村社”,西藏的发展故事正在雪域高原遍地开花。
这些生动实践最终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民生改善。2024年,西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5444元,是1965年的121倍;农牧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578元,是1965年的199倍。
300余名干部职工、群众代表在现场聆听讲座。人民网记者 次仁罗布摄
“我们要把‘两路’精神研究透、保护好、传承好。”刘士林表示。六十年风雪征程,一甲子砥砺奋进,西藏各族干部群众正携手书写着因路而兴、因路而盛的时代新篇。
本场活动由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主办,山南市委宣传部承办。人民网等媒体进行了现场直播,300余名干部职工、群众代表在现场聆听了讲座,全国509.3万网友线上同步收看了节目。
来源: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