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智”、更“绿”、更活力!被绿色浸润的副中心,正悄悄改变你我的生活——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8-08 18:32 1

摘要:北京城市副中心作为城市发展的先锋阵地,始终是绿色发展理念的积极践行者。青小媒(北青社区传媒副中心版:BQSQfuzhongxin)了解到,8月7日,由通州区委宣传部、网信办主办,环球网支持的“绿色之行 不止所见——2025中外网络名人打卡北京城市副中心”主题传

北京城市副中心作为城市发展的先锋阵地,始终是绿色发展理念的积极践行者。青小媒(北青社区传媒副中心版:BQSQfuzhongxin)了解到,8月7日,由通州区委宣传部、网信办主办,环球网支持的“绿色之行 不止所见——2025中外网络名人打卡北京城市副中心”主题传播活动再启征程。来自全球多个国家的主流媒体记者、网络大V、洋网红、青年留学生等50余人齐聚北京城市副中心,沉浸式体验副中心的绿色实践。

建筑“绿”动:砖石表皮下的有力心跳

节能减碳贯穿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如何既保证建筑本身的功用与美观,又能够实现提质增效的绿色升级?每一个来到北投大厦的人或许都找到了低碳发展的答案。

这座形如中国传统礼器“鼎”的建筑位于通州区通济路8号,四方形主楼居中升起,裙房水平展开,寓意“鼎立四方”。

屋顶“四水归堂”汇水槽与光伏管的结合,将传统建筑智慧与现代节能技术融为一体;外围“玻璃幕墙+石材幕墙”的混合结构兼具古典与现代美感,幕墙纹饰融入古风鼎纹元素,其中玻璃幕墙堪称“会呼吸的镜子”,能根据日照角度自动调节反光率,使每年空调能耗减少15%左右。

大厦地下3层的绿色能源中心堪称“动力心脏”,服务面积达 17.5万平米,整合了可再生能源站、分布式光伏发电及太阳能热水三大系统,年发电量达40万度,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60%,每年可减少1753.83吨二氧化碳排放,为城市低碳能源体系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范式。厚厚的砖石之下,副中心的绿色生命力正在悄然滋长。

能源“绿”涌:地下20米的重生密码

在通州区净水中路碧水再生水厂地下,污水正经历一场奇妙的“重生之旅”。

粗细格栅、膜格栅等将污水中毫米级悬浮物拦截在外,实现预处理;进入生化反应池,在鼓风机供氧助力下,微生物“吃掉”水中的有机物,完成生化处理;再经过二沉池、高效池、紫外消毒灭菌……23小时后,原本浑浊的污水化作清澈的再生水,用于河道生态补水、电厂用水、城市绿心景观用水等,实现了再生水资源100%和多用途回用,每年可节约水量6500余万吨。

同时通过降低污水厂运行能耗、利用水源热泵节约周边区域供暖制冷能耗、降低水资源消耗和处理能耗等一系列协同举措,每年可减少碳排放量上万吨,让“循环”二字有了实打实的生态效益。

通过“地下治污+地上造景”的模式,碧水再生水厂将传统“邻避设施”变为市民可亲近的“碧水澜园”,周边居民从“不敢开窗”到“推窗见绿”,真正让绿色循环融入生活。

生态“绿”脉:跨越千年的生态基底

路县故城遗址公园是北京首个在城市基建考古中完整保护并建成的遗址公园,采用“馆园一体”模式开放运行,诠释着共生的内涵。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园从设计之初就确立“遗址保护+生态修复”双核心模式,力图将汉代城池遗址转化为城市生态绿洲,实现人、自然与文化的共生。

公园以路县故城遗址考古勘探和考古发掘资料为依据,在遗址上整体覆土1米,既实现了对故城遗址的有效保护,又复原了汉代路县故城的城内格局。沿城墙遗址覆土3~3.5米,清晰勾勒出古城轮廓。城外则通过地形塑造形成场地绿岛,局部增厚覆土土层,扩大乔木绿化面积,营造出绿色生态的遗址考古公园氛围。城内结合考古勘探成果,精准再现汉代路县故城的路网系统,并借助生态种植手法复原古城格局。

在造景环节,公园巧妙融入遗址出土文物元素,运用多元景观手法打造了“都亭饮马”“政通人和”“繁荣市井”等15个展示景点,生动意向化还原了当时城内的社会百态。整体设计采用夯土层的纹理与质感,着力呈现汉代县城“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特有的古朴大气的园林景观风貌,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的双向赋能,尽显共生之美。

文化“绿”韵:运河西岸的活力跃迁

漫步在运河西岸,绿色成为这里最动人的底色。暮光下,新能源游船缓缓驶出码头,荡起层层碧波,悄然绘出一幅“低碳出行”的生态画卷;沿岸,8座能源小屋低调矗立,阳光洒落在屋顶的光伏板上,转化为城市日常所需的能量。

运河边的绿地系统蜿蜒铺展,串联起生态街区与休憩空间,成了城市居民日常慢行、休闲、亲水的栖息场所。这里的绿化不止于植树种草,而是以多元方式,重塑人与自然的共处边界。

“绿色”不再是概念,而是日复一日的日常——在绿意中通勤,于低碳中生活。运河西岸,不仅是城市的风景线,更是绿色生活方式的生动注脚。这座城市在此写下的绿色篇章,悄然改变着每一个人的生活质地。

这场发生在副中心的“绿色革命”,正通过全球影像创作计划被更多人看见。外国博主用镜头记录下污水变清的瞬间,留学生在光伏步道上“踩出星光”,故城遗址公园在镜头里与草木相融、若隐若现,跑步的孩童惊起群鸟,翅尖掠过蓝天的画面被定格……一个个碎片化的影像拼接成一个答案:可持续发展不是未来时,而是进行时。

作为“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副中心的绿色实践不仅筑牢了通州全域“蓝绿交织”的生态基底,更为北京探索超大城市绿色转型提供了鲜活样本。未来,这片土地将继续以“桥头堡”的姿态,将绿色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画卷上添墨加彩。这里的下一章,永远比所见更精彩。

北青社区传媒副中心版

责编/张欣

来源:走近各大社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