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里总有些地方,让我们安于一个人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8-09 08:58 3

摘要: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背负着许多身份,在公司,是员工或是领导;在家里,是儿女、父母或是伴侣……不同的场所割裂着我们,直到筋疲力尽。

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背负着许多身份,在公司,是员工或是领导;在家里,是儿女、父母或是伴侣……不同的场所割裂着我们,直到筋疲力尽。

所以我们太需要一个可以暂时藏身的地方了。在那里,可以不做任何人,只做自己;可以感受到心跳和血液的流动,感受到某种东西好像在身体里复活。

就像是城市里的专属于自己的“避难所”,在坚持不下去了,想要逃跑的时刻,逃去那里,和自己待一会儿,然后回来继续面对生活。

周五下班后的电影院,街角每晚守候的小面店,晚高峰一辆穿城而过的公交车……看理想的朋友们分享了许多有趣的地方。

人生那么长,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地方存在,才能够一直走下去啊。

1.

“电影院是意志薄弱的人暗自饮泣的地方”

电影《天使爱美丽》

在我们回收的问卷中,‘“电影院”是很多人提及的“避难所”。在这个黑暗封闭的空间里,即使和别人坐在一起,也可以安心做自己的梦。

“电影院是意志薄弱的人暗自饮泣的地方”,是枝裕和在他的书《有如走路的速度》里,用太宰治的这句话来回应电影是否应该使人振奋。

可也正是因为脆弱被妥善安放了吧,即使不是为了振奋精神而跑去电影院,这一两个小时只与自己相处的时光依然是我们“充电”的好方式。

在电影院里,我觉得自己可以成为任何人

@月亮上的赵小姐 贵州某县城 高中语文老师

电影院对我来说,是一处造梦的逃避之所。

人这一辈子,最可悲的就是只能拥有此生此世,挺无趣的。我是一个语文老师,虽然也算喜欢这份工作,但仍然需要忍受许多琐事和看不惯的事。

而坐在电影院里就不同了,我可以什么都不想,像做一场白日梦,跟着主人公去过他们的人生。

我感觉到自己可以成为任何人,颓丧的,快乐的,勇敢的,懦弱的,不存在的……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好像都能拥有了。

我是独自一个人在这个城市生活的,家人和男友都在别的地方。朋友也不多,同事又大多是结婚多年的人,聊不到一起去。

感觉大多数时候,我都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所以我喜欢电影院里大家一起哭一起笑的感觉,好像终于和大家在某些事情上达成了一致,令我有种莫名的安心。

电影院从不对我们品头论足

@柳丁车

尼采写过这样一句话:“我们喜欢走进大自然,因为它从不对我们评头论足。”这也是我喜欢电影院的原因。

在这里,我藏身于黑暗之中,得以好好地静下来,治愈、沉淀、思考、感受。当电影散场,我会感觉整个人都轻快了许多,像卸掉了重重的包袱,又充完电,可以重新上路。

电影院是让人可以安于一个人的地方

@Self1Tour 东莞 电源工程师

每个周五下班遇到好电影都会一个人去电影院。并不是排斥和别人一起去。如果看完电影之后,能有个人跟我一起讨论剧情,而且又是各有各的观点,也是很理想的观影体验。只是那样的人太难找了。

有的人会觉得一个人看电影孤单,我不会。我觉得电影院是少有的,让人可以安于一个人的地方。

我记得看《利刃出鞘》的时候旁边坐着一个姑娘,也是一个人,还迟到了,一坐下就抱着一桶爆米花不停在吃。我觉得她很可爱,可是直到电影结束也没有跟她说话,就各自离开了。

2.

“人世间所有长久的关系都是寡淡的”

日剧《深夜食堂》

许多人的“避难所”与食物有关。面店、快餐店、便利店,在这些地方,和食物同样抚慰人心的,是我们和形形色色的人的短暂相遇。

既身处于人群之中,又因为无所牵绊而感到自由。

正如刘文在《独食记》里提到的,“人世间所有长久的关系都是寡淡的,就像拉开木门,面对一碗拉面, 对旁边的人微笑着点一点头,说一句:‘我开动了。’仅此而已。”

面店里是吵的,但我感觉很安静

@阿饼 商业运营公司职员 广州

家附近的云吞面店

我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广州的云吞面店是遍地开花的,高级的酒店里能吃到,远离大马路的小街巷里也能吃到。

我经常去的面店就在家楼下,一条马路的转角。那条路平时走的人不多,他们的店面也不大。

老板是一对中年夫妇,大哥负责擀面,大姐负责煮。大姐认人很厉害,去过几次就记住我吃的习惯,不只是记得哪一款,连面的软硬都记得。

面店总是很早就开门了,一直开到深夜,从早餐到夜宵。我在不同的时间都去过,遇到的是不同的面孔。早上是上班族或者学生,匆匆忙忙的。晚上就是大叔之类的,会边吃边自言自语,叨叨着遇到了什么不走运的事。

我工作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商业往来或者是接受客人的投诉之类的,每天要遇见很多好或不好的面孔和声音。但是我一个人去吃面,没人会打扰,可以不吭声地就听到很多故事。和工作时的状态正好相反,面店里是吵的,但我感觉很安静。

这就是我喜欢那里的原因吧。同一家面店,遇到不同面孔的人,像一艘艘船稍微停泊后又开往远处,可能互相都不记得彼此,但在此刻分享着同一片烟火。

我喜欢那个在人群中探险的自己

@Franklinwhite 上海 博士研究生

小酒馆

日剧《我们无法成为野兽》

每个月有两三次,我会从浦东去到徐汇的一家小酒馆喝酒。它是我在避雨的时候偶然发现的。

酒馆开在一个小巷子里,店面很小,只有一个吧台和几张桌子。老板长得像肖央,编剧专业出身,喜欢给客人讲故事。

那是一个让人觉得很自在的地方,开心的时候可以试图跟旁边的酒客或者调酒师聊天。不开心的时候,一个人坐在那里,听听别人的聊天也会不孤单。

曾经遇到过一个喝醉了的大叔,中英夹杂,晕晕乎乎地在聊自己的经历。当兵,国外经商,遇见爱人……靠在我身上叫我兄弟还非得拉我去吃烧烤。虽然有点难缠,但也觉得这种奇怪的人很有趣。

因为平时绝大多数时候在实验室工作,需要专业、需要逻辑、需要自我管理,而且每天都见到相同的人和事,这让我很渴望不一样的生活。

这是酒馆能给我的。在那些形形色色千奇百怪的客人中间,我就好像一个去探险的人,充满好奇,同时又很放松地感受一切。

喜欢便利店是喜欢那种既亲切又陌生的感觉

@圆周率与驴 杭州 美院学生

便利店

因为考研和准备毕业论文的压力,我常常会失眠,所以很喜欢在晚上去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

喜欢便利店是喜欢那种既亲切又陌生的感觉。你熟悉它所供应的商品和商品的摆放位置,店员也会礼貌性地打招呼。但同时你又可以和一切保持恰到好处的疏离,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吃东西,不会有人打扰。

我常会拿一份鱼香肉丝拌面和一瓶酸奶,坐在便利店里边吃边观察进出的形形色色的人。想象他们这一天的生活和工作,甚至想象他们当下的心情。

之所以称其为“避难所”,是因为待在那里会暂时不去想现实中有利害关系的一切,而仅仅是无目的地观察别人,或者发呆。这个环境看起来嘈杂,但对我来说很适合放空。

3.

“书店,相对于一个城市;

书,相对于一个人,

都是一种解决孤独的方式”

电影《刺猬的优雅》

问卷里,另一个许多人都给出的答案是“书店”。

“书店,相对于一个城市;书,相对于一个人,都是一种解决孤独的方式。”这话是止庵说的。

不论店面大小,每一间书店都提供了一个足够广阔的世界。容身于此,很难不感到平静和安慰吧。

人到中年,才发现世界原来很大

@apple 山西省晋城市 家庭主妇

我原来在邯郸工作,后来因为孩子上学的原因,辞职来到晋城,到现在已经做了六年的家庭主妇。

刚辞职的那段时间,除了家人以外我不知道还能和谁交流。新到一个城市,我没有朋友,接送孩子的又大都是老年人,连闲聊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我也不想告诉别人我辞职了,总觉得不挣钱好像是一件可耻的事情。

后来,是小区附近的一家小书店包容了我的孤独和焦虑。

那时我正开始听看理想的“一千零一夜”,梁文道先生讲了那么多的书,我的世界好像一下子就开始打开了。然后又发现了那家小书店,就觉得自己有了去处。

所以送完孩子上学呀,买完菜呀,只要一有空我就会去书店看书。有的时候也会带着孩子一起去,我看我的,孩子看孩子的。

其实我从小就喜欢语文,但是因为数理化学不懂,费了很大的功夫去学,所以总是没空读书。人到中年了才又体会到那种美好的感觉,连生活好像也跟着书里的世界一起丰富了起来。

书让我觉得我好像只有它了,但有它也就够了

@逆旅人生01 合肥 暂时待业

小时候父母总是吵架,所以我从小就缺乏安全感,家对我而言并不是最后的依靠。

长大些开始看书,书里什么都有,我慢慢发觉看书可以平复我的心情。在我焦虑或者不开心的时候,就会选择看书。书让我觉得我好像只有它了,但有它也就够了。

后来独自在外地工作,漂泊感、孤独感很重,就更喜欢去书店了。一排排的书会让我觉得熟悉和安心,身处在那个空间中,仿佛与外在世界里的一切隔绝开来。工作的不如意也好,感情的缺失也好,都可以暂时放下。

其实也会期待,会不会遇到一个跟我喜欢同一本书的有趣的人,但是没有也没关系,有书就够了。

阅读是陪伴我最长情的东西

@间二甲基苯 贵阳 行政工作

@间二甲基苯送出的书的扉页

我工作之后一直一个人住,父母朋友都在另外的城市。工作不算忙,我也没有什么其他爱好,所以每个周六,我基本都会去书店待到晚上。

阅读真的让我特别平静。而且长期独居以后我发现,阅读真的是陪伴我最长情的东西。

之所以喜欢去书店,一方面是让自己能够身处与一个热闹的环境,不用每天都待在家里。另一方面,在书店里看书我会更加专注,我喜欢那里的氛围。

虽然我是那种基本不会主动跟别人搭话的人,但有时也会有想要创造故事的冲动。

每年的感恩节我都会把自己的几本书悄悄送出去。今年,我把一本《海边的卡夫卡》放在了书店的热销展架上。坐在一旁看书的时候,瞥到有个男孩拿起了那本书,会心一笑然后带走了它。

4.

“避难所”就在生活的左边

日剧《我的事说来话长》

许多人的“避难所”并不是什么明确的商业空间,相反,就流动在生活之中。

公交车、天台、灯光坏了的大楼,在一些人眼里平常不过的地方,却是另一些人的心灵之所。

不需要躲到哪里去,我们也许可以试着在生活里去短暂地逃避生活。

藏身于晚高峰的人群中,假装自己也是“社会人”

@Ratatouille 兰州 家庭主妇

暮色中的公交车

我心理学硕士毕业后在央企的人力资源处做培训工作。工作的专业内容很少,多的是迎来送往、写报告之类的琐事。六年下来,觉得自己剩下的东西越来越少,因此想要离职去做一份靠本事吃饭的工作。

但是离职以后生了孩子,就打算陪孩子到三岁,以后再去找工作。

我几乎是独自把孩子带到了六个月大。后来实在扛不下去,给爸妈在我家小区租了房子帮忙看娃,才终于有了一些自己的时间。

因为在不用带孩子的时候,不管是在家里学习,还是去健身房健身都是一个人。所以去人群中待一会儿就成了我的放松方式。

我喜欢在晚上下班高峰期时乘坐一辆穿城而过公交车,找一个角落,静静看着窗外灯火阑珊和车上或劳累或兴奋的上班族们。从城市的东边坐到西边,到了终点站再坐回来。

人类毕竟还是群体动物吧。下班高峰期正是一个城市街道上突然出现很多人的时刻,混在其中,我既能享受离开赛道的精神世界,又可以假装自己也是个“社会人”。

今年女儿也要三岁了,希望自己能顺利地找到喜欢的工作,重启生活吧。

有些情绪只能自己躲在角落消化

@Lye 潮州 文案

公司天台

在心情不好,或者自我认同感很低的时候,我喜欢去公司的天台待一会儿。

因为不管是回家面对父母,还是平时面对朋友,我都会想要拿出好的状态,所以许多不好的情绪只能自己在角落里慢慢消化。这是喝酒或者其它的娱乐活动都代替不了的。

站在9楼的天台上,看着楼下熙熙攘攘人来人往,感觉既能同外界保持联系,自己的负面情绪又不会打扰到别人。好像所有的崩溃都被妥善安放了,又可以平静地去面对生活。

我常去看望一栋灯光坏了的大楼,像是去看望一位朋友

@了不起的尔 北京 服装设计师

住所附近一栋荒凉的楼前

我在一次晚饭后骑车时偶然发现了这栋楼。

它是卖家装的,所以晚上路上没什么人。经过那里时,耳机里正好放着一首交响乐《Le tourbillon de la therapie》。我无意间抬头,发现这栋楼坏掉的灯闪动着跟乐曲一样的节奏。瞬间觉得惊讶又美好。就停下来看了很久。

后来每隔一两周,我都会去,播放曲子然后欣赏灯光秀。我觉得自己像是去见一个朋友,在短暂时间里,全然地投入与它的交流之中。

我会专注于耳机里的旋律和灯光的变化,有时候会预想下一组音乐片段的时候它会怎么表演,时常会有惊喜。因为它跟旋律的变化常常会很吻合,比如钢琴声响起的时候它会像琴键一样跳动,还会配合弦乐做强弱的变化。

站在楼下,我感觉自己被一种能够超越现实的神奇和想象所包裹,我消失了,却又同时变得有力量。

“这个世界也需要无用的东西呀,要是什么都有意义的话,不是叫人窒息嘛。”电影《奇迹》里,一位父亲这样对儿子说。

电影《奇迹》

“城市避难所”,就是那些能让我们做无意义的事情的地方。

影院、书店、天台、公车……身处于这样的地方,我们并不是为了完成些什么,而是为了感受生活本身。

在被各种目标追地喘不过气来的时候,是“无意义”拥抱着我们。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无意义”,我们才能更像是“人”而不是一台运转良好的机器。

永远待在“避难所”里当然是不行的,但在努力生活的同时,也请多给自己一些“无意义"的时光。

来源:看理想精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