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明永安,是中国三大抗战文化中心之一。8月7日,参与此次活动的台湾青年来到永安,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探访之旅。他们走进永安市博物馆,通过一件件珍贵的展品和文物,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
8月4日至8日
烽火同声
——纪念抗战胜利暨台湾光复80周年
两岸青年合唱快闪活动
在福建福州、三明两地取景拍摄
中央电视台及福建省内各大媒体
对该活动进行了报道
【点击图片观看央视报道】
活动期间
两岸青年走进福州三坊七巷
马尾船政园区、闽江之心、三明永安
共唱经典歌曲
在共同的记忆与情感中
深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理解
追寻记忆,共筑认同
三明永安,是中国三大抗战文化中心之一。8月7日,参与此次活动的台湾青年来到永安,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探访之旅。他们走进永安市博物馆,通过一件件珍贵的展品和文物,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
1938年,福建省政府内迁永安,使这里成为了东南半壁的文化灯塔,汇聚了众多文化名人与爱国进步人士,共同为抗战贡献智慧与力量。在博物馆内,青年们仔细聆听这些故事,被爱国志士们的救亡图存运动深深打动。
此次探访不仅加深了两岸青年的文化认同,更激发了他们对共同历史的尊重与传承。台湾青年张宇昕感慨道:“与大陆学子交流时,我们发现文化上有很多共通之处,尤其是抗战歌曲,那种直击人心的感动是加倍的,比如我们演唱的《毕业歌》,它讲到了民族自救,非常令人动容,我觉得这是我们这次来最大的一个收获”。
文化抗战,音专流芳
抗战期间,永安作为福建省战时省会,不仅在政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更在文化战线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近40个省级机关部门在此办公,汇聚了一大批中共党员、文化名人和爱国进步人士,他们以笔为枪,以音乐为刃,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1940年在永安吉山创办的福建省立音乐专科学校(后升格为国立福建音专),成为了抗战时期全国仅有的三所最高音乐学府之一。在那段艰苦岁月中,音专师生创作了大量传唱度高的抗日救亡歌曲,如《永安之夜》等,这些歌曲不仅激励了人们的斗志,更传播了音乐文化,为抗战募捐等活动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
同时,国立福建音专在抗战期间培养了大量音乐人才,其中许多校友在台湾音乐界占据重要地位。据记载,该校赴台校友达100多人,为台湾音乐事业奠定了基础。在这里,台湾青年陶泓宇指着墙上的老照片说:“你们看,这是我老师的老师”。
如今,在抗战胜利80周年暨台湾光复80周年之际,两岸青年在国立福建音专旧址再度携手共唱经典歌曲,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期许。台湾青年陶泓宇说:“国立福建音专前辈们在艰苦环境中仍不忘音乐创作,这种精神对我们后辈是极大的鞭策和启示”。
英雄之地,歌声传承
在本次活动中,台湾青年们还来到了福州马尾,探访承载着中华民族抗争与复兴记忆的英雄之地。
马尾独特的船政文化体现了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被誉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而在抗战期间,这里也见证了无数悲壮的历史和英雄的壮举。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的成立、马尾造船所工人在战火中坚持生产支援抗战、闽安军民构筑抗日封锁线等事迹,都成为了马尾抗战史上不可磨灭的篇章。
在马尾船政文化城,两岸青年用歌声致敬历史,用热血传承精神,这些经典旋律也激荡起两岸青年共同的爱国情怀。大家不仅重温了那段峥嵘岁月,更在共同的记忆与情感中深化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理解。
此次“烽火同声——纪念抗战胜利暨台湾光复80周年两岸青年合唱快闪活动”由闽台历史文化研究院主办,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融媒体资讯中心承办。
该活动不仅是一次文化的交流与学习,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与升华,在这场跨越海峡的青春之约中,两岸青年以歌声为桥、以历史为鉴。当《毕业歌》的旋律回荡在闽江两岸,当《长城谣》的悲壮激荡着青年心弦,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在共同的历史记忆中愈发深厚;中华文化的璀璨光芒,在青年的传承中永续绽放。
编辑:姜盈盈
审核:林露 陈坚 冯媛媛
来源:福建新闻广播FM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