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颠覆传统的模式,一度成为各大车企新车上市预热必备环节,小米能做的这么好,达成厂商和消费者的直接对话,这一点就走在了很多车企前面。这也和小米历来坚持的“用户共创”机制不谋而合,让消费者参与到设计产品,造车的环节中,增加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及赋予更多的情绪价值,这才是
这个世界上,花20万买车的从来不是傻子。
小米的成功,离不开三句话:要让一部分人能买得起;根本不会和国产品牌对比;没有情绪价值就创造情绪价值。
小米的成功不是它像谁那么简单,毕竟,某X7和路虎极光也很像,某泰和保时捷也很像,为什么成功的偏偏是小米?
颠覆传统的模式,一度成为各大车企新车上市预热必备环节,小米能做的这么好,达成厂商和消费者的直接对话,这一点就走在了很多车企前面。这也和小米历来坚持的“用户共创”机制不谋而合,让消费者参与到设计产品,造车的环节中,增加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及赋予更多的情绪价值,这才是“答网友问”系列的成功之处。
当然小米的成功营销远不止于此,还有个人高热IP的塑造,精准的市场定位,还有创新的服务,这些都是助力品牌实现跨界造车并且获得现象级数据的底层逻辑。
这些也开始被友商逐帧分析,并且模仿借鉴,其中要说阵仗最大的还是红衣的那位大叔,甚至加入了很多自创的招式,比如爬上车顶,或者直播的时候频繁cue小米……
但总的来说,这些多样化的营销手段,对传统燃油车企来说,是不小的突破和转变,长城、奇瑞这类品牌也开始加入直播环节,甚至魏建军亲自开车测试辅助驾驶进行直播,各位车企大佬们都被卷入了直播间。打碎了以往车企高管们高高在上的形象,在互联网时代,增加了用户期待,以及和用户的直接交流。
不过,雷军有一件事你们始终没有学到。如何打造下一个小米?
目前坊间默认有特斯拉、问界、小米都有各自的品牌溢价,特斯拉是品牌号召力赋能,不用营销和发布会,直接开卖就不愁销量。问界则是华为嫡系加分,很多一流软硬件首搭车型也是界字辈。小米也是离不开品牌的影响力加持,庞大的米粉群体嫁接也有不错的销量。
总觉得小米卖的比竞品贵,但小米其实是向市场妥协了的,正是在这个前提之下,才有了其它,才有了现象级数据的诞生。
SU7起售价贵吗?我们仔细盘一盘。
21.59万,入门是73.6kWh容量电池组,CLTC纯电续航700km,如果不需要辅助驾驶和激光雷达的用户群体,这个价格买3米轴距,一体化压铸,并且续航超700km,还有高颜值和丰富的配置,甚至还有拓展硬件等多维玩法,以及生态链等配套体验,不够吗?
我们再看上市比小米SU7还要晚,但算得上直接竞品的智己L6,2024款车型入门版搭载了75kWh电池,CLTC纯电续航650km,也一样是400V平台。当然智己L6的加分项是激光雷达标配,定价21.99万,比小米SU7还高,当然终端是有优惠的,落地门槛低于小米SU7。极氪007也是同样的组合,75度电池,配合激光雷达和800V高压平台,定价20.99万,但它们都是在小米SU7之后,在小米SU7之前,纯电轿车这个领域标杆就是特斯拉Model 3,比起它,小米SU7赢得毫不费力。
而且真正体现小米诚意的还是YU7,入门就是100度大电池,续航超800km,光看这个数据,就足以打动潜在用户群体,至少解决了用车痛点。而且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不管SU7还是YU7,在纯电身份的前提下,小米车型保证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续航里程的优势,至少要领先于同级别竞品,也算是从用户角度出发,解决痛点的前提下,再谈其它品牌文化和情绪价值。
小米YU7在销量不愁,大概率延续爆款节奏的前提下,价格定在了25.35万,如果是你,能够不被眼前的繁华迷了眼,盲目加价吗?不夸张的说,卖27.35万,也照样有人买YU7。
至少很多车企做不到,比如小鹏,MONA M03和P7+打开了市场,成为新晋爆款,在G7上市的时候就耍了点小心机,G7预售价超23万,超出了大部分人的预料,当然了这只是一种营销手段,上市价格拉回到20万内,但何尝不是品牌试探市场预期价格的一种方式,如果反馈没有那么剧烈,是不是G7价格就又要在20万+了?
小米的营销还有难能可贵的一点就是坚持初心。
这一点不仅体现在汽车行业,也贯穿小米品牌的一生。小米的打法其实很简单,就是找到行业TOP作为瞄点,对标并为之赶超。小米车型没上市之前,多少车企都感到了压力,提前就降价迎战。但小米从不考虑其它车企品牌,它在汽车领域的目标就只有一个,就是特斯拉。
SU7奔着特斯拉Model 3去,YU7就对着Model Y使劲,从定价也不难看出,它不在乎竞品卖了多少钱,它只要比特斯拉Model Y便宜,拿出本土品牌的优势即可。不是说它的产品力就比不过特斯拉车型,相反在很多配置上都有足够的优势,但1万的降幅是小米的诚意和态度,是身为国产自主品牌的性价比。
来源:湖北台科技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