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冬藏,立秋后的养生早点!附立秋养生小贴士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09 06:53 2

摘要:立秋后的养生重点在于“收敛”与“滋养”,既要应对“秋老虎”的余热,又要为秋冬储备能量。以下从饮食、起居、运动、情志四方面,结合传统智慧与现代健康理念,梳理立秋后的养生要点。

立秋作为秋季的起始,标志着自然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人体也需顺应这一变化调整养生策略。

立秋后的养生重点在于“收敛”与“滋养”,既要应对“秋老虎”的余热,又要为秋冬储备能量。以下从饮食、起居、运动、情志四方面,结合传统智慧与现代健康理念,梳理立秋后的养生要点。

一、饮食:润燥补脾,少辛多酸

立秋后,虽暑气未消,但燥邪已悄然滋生,易伤肺津;同时脾胃经过一夏的消耗,功能较弱,需“减辛增酸”“润燥健脾”。

润燥养肺:白色食物+滋阴食材

中医认为“肺主秋”,白色食物入肺经,可缓解秋燥。推荐百合(煮粥或炖汤)、银耳(搭配红枣、枸杞)、雪梨(生吃或炖川贝)、山药(蒸食或炒菜)。此外,蜂蜜、杏仁、芝麻也是润燥佳品,可晨起喝蜂蜜水,或吃少量杏仁(约10颗)润肠通便。

少辛多酸:收敛肺气

“辛”味发散,易加重肺气耗散,需减少葱、姜、蒜、辣椒等辛辣食物的摄入;“酸”味收敛,可适量吃山楂(煮水或泡茶)、乌梅(搭配冰糖)、葡萄(酿成葡萄酒更佳)、柠檬(泡温水),既能生津止渴,又能收敛肺气。

健脾祛湿:应对“秋老虎”与湿气立秋后仍有“秋老虎”高温,且夏季积攒的湿气未完全排出,易出现食欲差、腹胀等问题。可喝红豆薏米粥(薏米需提前炒至微黄以减寒性)、陈皮茯苓茶(理气健脾),或吃南瓜、小米等黄色食物健脾胃。

二、起居:早睡早起,避寒护脐

立秋后昼夜温差逐渐加大,“一场秋雨一场寒”,需调整作息与穿着,避免寒邪入侵。早睡早起:顺应阳气收敛

《黄帝内经》言“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睡(建议22:30前入睡)可滋养阴气,早起(6:00-7:00)使肺气舒展,避免赖床导致阳气郁滞。午间可小憩20-30分钟,缓解“秋乏”。

护住关键部位:防寒从“脐”开始

立秋后早晚温差大,腹部(尤其是肚脐)易受凉,引发腹泻、腹痛。建议穿高腰裤或戴薄围巾护住肚脐,夜间睡觉盖好被子,避免空调直吹腹部。脚部也需保暖,睡前可用艾叶煮水泡脚(水温40℃左右,15-20分钟),驱散体内寒湿。

三、运动:适度舒缓,避免大汗

秋季主“收”,运动宜“动静结合”,以微微出汗为宜,避免剧烈运动耗伤津液。

推荐运动:传统功法+轻量有氧

八段锦中的“调理脾胃须单举”“两手攀足固肾腰”两式,可调和气血、强健脏腑;太极拳的缓慢动作能调节呼吸,增强心肺功能。现代运动中,快走(每天30分钟)、瑜伽(侧重拉伸与呼吸配合)也是不错的选择。运动时间建议选在早晨(7:00-9:00)或傍晚(18:00-20:00),避开中午高温时段。

运动后调养:及时补水+避风

运动后不要立刻喝冷饮或冲凉,应少量多次喝温盐水(每500ml水加1g盐),补充流失的电解质;同时擦干汗水,换上干爽衣物,避免吹风受凉。

四、情志:收敛情绪,静心养神

秋季对应“悲忧”情绪,易引发焦虑、抑郁,需主动调节心态,保持内心平和。

情绪管理:减少思虑,多晒太阳

过度思虑伤脾,可通过冥想(每天10分钟,专注呼吸)、书法、绘画等静态活动转移注意力;同时多晒太阳(上午9:00-10:00或下午15:00-16:00),阳光中的紫外线能促进血清素分泌,改善情绪。与亲友散步聊天也是舒缓压力的好方法。

环境调节:营造温馨氛围

居家可摆放绿植(如绿萝、吊兰)增加生机,或用柑橘类水果(柠檬、佛手)的清香缓解烦躁;工作学习时播放轻音乐(如古琴曲《平沙落雁》),帮助放松身心。

五、立秋养生小贴士

贴秋膘≠大补:传统“贴秋膘”是为弥补夏季消耗,但现代人营养充足,无需过度进补,应以“清补”为主,如喝山药排骨汤、吃清蒸鱼,避免油腻厚味加重脾胃负担。

防“秋燥”多喝水:每天饮水1500-2000ml(约7-8杯),可加少许蜂蜜或柠檬片调味;多吃含水量高的蔬菜(如黄瓜、冬瓜)和水果(如苹果、梨)。

慢性病患者注意: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需监测血压、血糖,避免秋燥导致血液黏稠;哮喘、过敏性鼻炎患者减少外出接触花粉、尘螨,外出戴口罩防护。

总结:立秋养生重在“收”——收敛阳气、滋养阴液、平稳情绪。顺应自然规律调整生活节奏,通过饮食润燥、起居护阳、运动舒缓、情志平和,为秋冬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来源:小王的健康旅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