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869字 阅读4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年纪大了,没病没痛就是福。”
可现实往往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乐观。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传染病专家张文宏教授曾在一次健康座谈会上坦言:“无论你信不信,过了55岁,身体确实开始发生一系列变化,很多人都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健康误区。”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临床医学和大数据反复验证的事实。中老年人的身体,确实和年轻时不一样了。今天,我们就结合权威研究和专家观点,来聊聊55岁后,绝大多数人都会遇到的5种身体变化,以及我们该如何科学应对。
55岁以后,骨质流失成为常态,尤其是女性。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中国50岁以上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高达32.1%。
你可能没有任何症状,但骨头已经在“悄悄变脆”。很多老人跌倒后骨折,其实问题早在摔倒前就埋下了。
骨质疏松不是“老年人才得的病”,而是从中年就开始的慢性过程。张文宏提醒:“骨密度检查,55岁以后应每两年一次。”
应对办法:多晒太阳、适量补钙、注意蛋白质摄入,必要时遵医嘱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才是稳住骨骼的关键。
很多人以为,心脑血管疾病是“七八十岁以后才担心的事”。其实,中风和心梗,正逐步年轻化。
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数据,我国55岁以上人群中,心血管病患病率超过45%。
这意味着,几乎每两个老人中,就有一人处于心脑血管高风险状态。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被称为“三高杀手”,悄无声息地损害血管内皮,一旦破裂、堵塞,后果堪称灾难性。
张文宏呼吁:“不要等到‘头晕眼花’才想起去看医生,定期体检、监测血压血脂,是对自己负责。”
应对办法:低盐低油饮食、规律作息、戒烟限酒,坚持适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太极等。必要时,遵医嘱服药控制三高。
“以前熬夜第二天还能上班,现在吹个冷风就感冒。”是不是很熟悉?
55岁以后,免疫系统功能开始下降,人体对白细胞、T细胞等免疫细胞的生成速度减慢,对病毒、细菌的反应能力变弱。
这也是为什么老年人感染新冠、流感时更容易发展为重症。张文宏早在疫情期间就强调:“免疫力下降,是老年人最该警惕的隐形杀手。”
应对办法:营养均衡、保持良好情绪、适度锻炼是基础。疫苗接种也非常关键,例如流感疫苗、肺炎疫苗、带状疱疹疫苗,应根据年龄和健康状况按需接种。
肝脏和肾脏是人体代谢的“清道夫”。55岁以后,这两个器官的解毒、排毒能力开始下降。
很多人吃药不看说明书,随便用抗生素、止痛药,殊不知“肝肾受损”正是中老年人过量服药的最大风险。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曾发布提醒:“60岁以上人群,药物代谢能力下降,对药物更敏感,需严格控制剂量。”
张文宏也指出:“对老年人来说,‘多药并用’比‘病本身’更危险。”
应对办法:不自行加药减药,所有药物都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定期做肝功能和肾功能检查,有异常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最怕的不是病,而是没人说话。”越来越多的老人,在身体没大碍的情况下,心理却出了问题。
55岁以后,退休、子女离家、亲友离世等剧烈变化叠加,抑郁、焦虑、失眠等问题愈发突出。
2022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老年人心理健康蓝皮书》显示,55岁以上人群中,约有20%存在不同程度的情绪障碍。
张文宏在多个公开场合提醒:“心理健康,是老年人健康管理中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环。”
应对办法:别封闭自己,保持社交圈,参加社区活动,发展兴趣爱好。必要时,可寻求心理咨询或专业干预。
55岁不是健康的终点,而是另一个起点。我们不能阻止时间流逝,但可以提前为健康做准备。
张文宏反复强调:“科学的健康观,应该从中年开始建立。”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家人负责。
不要等到身体出问题,才知道该重视;不要等到无力回天,才知道该预防。与其做一个“幸运的幸存者”,不如做一个“主动的管理者”。
参考文献: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3年)》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编写委员会.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 中国循环杂志, 2023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中国老年人心理健康蓝皮书(2022)》
国家药监局. 《老年人合理用药指导原则》发布说明(2023年)
张文宏. “老龄化社会下的健康管理”专题讲座,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2024年
来源:花猫健康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