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咋回事?明明销量全球第一,为何会频频出现质量问题?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09 17:40 3

摘要:2025年一季度,中国新能源汽车以67.7%的全球份额惊艳世界。这意味着,全球每3辆车就有2辆来自中国。

2025年一季度,中国新能源汽车以67.7%的全球份额惊艳世界。这意味着,全球每3辆车就有2辆来自中国。

如此狂飙的销量,乍一看确实让人备受鼓舞,自信满满。

不过,在看似辉煌的数据下,却隐藏着不少质量问题,一场很可能危及新能源的“消耗战”,已悄然上演......

2024年,车质网收到的汽车投诉总量超过17万宗,其中新能源车的投诉占比突破三分之一。

而2025年2月,有关新能源汽车的投诉,更是环比暴增237%,创下了历史新高。

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 “心脏”,仅在今年1月份时候,电池问题就在投诉中占比中高达42%,稳居投诉榜首。

通过分析投诉者的真实情况,我们可以发现,大家遭遇的电池问题,可以说是五花八门。

比如,行驶在高速公路上,车辆突然动力中断,瞬间失去行驶能力,让车主陷入进退两难的危险境地。

车主在充电桩前满心期待为爱车 “回血” 时,却遭遇热失控,火花四溅,甚至引发火灾。

这边电池问题已经让很多车主头疼了,那边续航里程虚标问题,更成了消费者心中的 “意难平”。

2024年新能源汽车投诉中,续航问题占比高达42%,部分车型在寒冷的冬季,续航达成率更是跌破50%。

许多车主抱怨,原本宣称能跑500公里的车辆,实际在城市道路行驶只能达到300公里左右。

而曾被视为新能源汽车超越传统燃油车的 “杀手锏”:智能车机系统,如今也成了消费者频频吐槽的 “重灾区”。

原来,在科技感十足的大屏背后,隐藏着很多问题。

消费者日常使用中,经常遭遇车机系统死机、卡顿、反应迟钝的状况。

更严重的是,车机还出现过系统崩溃导致车辆无法正常行驶的情况,将车主置于尴尬又危险的境地。

除了上述核心问题,新能源汽车自燃事故的频发。

应急管理部门统计显示,仅2023年第一季度,新能源汽车自燃率就上涨了32%,平均每天就有8辆新能源汽车发生火灾。

这些自燃事故有的发生在停车场,有的在行驶途中,熊熊烈火瞬间吞噬车辆,现场触目惊心。

除了电池、车机这些核心问题,不少新能源汽车在 “外表” 和 “内饰” 上也让人失望。

有车主吐槽,新车开了不到一年,车门边缘就开始生锈,像长了难看的 “雀斑”.后备箱的塑料部件没用多久就开裂,轻轻一碰就发出 “咯吱咯吱” 的响声。

再看看内饰,号称 “科技座舱” 的车内,座椅皮革摸起来像硬纸板,中控台的塑料面板缝隙能塞进指甲盖.

花了几十万买的车,质感还不如十万块的燃油车,消费者直呼 “交了智商税”。

那么,为什么销量火爆的新能源汽车,会出现这种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的情况?

这背后的原因盘根错节,咱们一层一层剥开来看。

成本压力下的质量妥协

现在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激烈得就像菜市场抢摊位,大家都想靠低价吸引顾客。

车企为了把价格压下来,只能在成本上 “抠门”,但这一抠,质量就跟着 “缩水” 了。

有些车企为了省钱,专门挑便宜的零件供应商。

有车企为了省成本,把原本该用的高压油箱换成常压油箱,价格便宜了30%,但密封性差得远。

这就像用塑料袋代替密封罐存食物,汽油蒸汽很容易泄漏,不仅污染环境,严重的还可能引发爆炸,拿消费者的安全开玩笑。

同时,车企为了快速推出新车型抢占市场,把研发周期一缩再缩。

原本需要三年打磨的车型,现在两年甚至一年半就上市。这就像赶工期盖房子,地基还没打牢就往上砌墙,能不出问题吗?

数据显示,2024年新能源汽车平均每百辆车的质量问题,比2023年多了37个,其中一大半都是设计没考虑周全导致的。

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就像搭积木,一个环节出问题,整个车子都受影响。

现在的情况是,大车企仗着自己销量高、名气大,拼命压供应商的价格,要求每年降价 5% - 10%。

但供应商这边,原材料价格像坐过山车一样往上涨,研发新技术又要砸钱,利润已经薄得像刀片,有些小厂的净利润只剩下 3%,再降价就要倒贴钱生产了。

为了活下去,一些供应商只能 “偷梁换柱”,用便宜材料代替好材料。

这就好比餐厅为了降低成本,用合成肉代替真牛肉,味道和安全性能一样吗?

更要命的是,有些小供应商实在撑不下去,直接卷款跑路,导致车企零件供应不上,只能临时找其他厂家救急。

临时换上的零件质量参差不齐,车子的整体性能和质量自然大打折扣。

品牌与质量的背离

现在很多新能源车企就像网红,把大量钱砸在广告和营销上。

请明星代言、搞炫酷的发布会,把品牌包装得高端大气上档次,可车子到手后却问题不断。

拿销量冠军比亚迪来说,靠着性价比和新技术吸引了大批粉丝,路上跑的新能源车一大半都是“byd”。

但随着销量暴增,质量问题也藏不住了。

有车主买了新款宋Pro,开了没多久后视镜就嘎吱响,像有人在耳边吹口哨。

还有人买的比亚迪汉,车机系统动不动就卡顿,倒车影像加载半天出不来,完全不像宣传里说的 “智能座舱”。

这种 “货不对板” 的情况,让消费者感觉被欺骗,也让整个行业的口碑跟着遭殃。

售后与质量保障的不足

买了车出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找不到人解决。

新能源汽车技术复杂,出了故障需要专业设备和技术人员维修。

但很多车企的售后网点少得可怜,有些三四线城市连一家授权维修店都没有。

就算找到售后,工作人员也是 “一问三不知”,修个车要等半个月,来回折腾的路费都够买辆自行车了。

更让消费者闹心的是,新能源汽车的质保期普遍短。

传统燃油车能保三年十万公里,新能源汽车电池质保期长点,但其他零部件两年就不管了。

有些车主刚过质保期,车机就黑屏、电机就异响,想修?不好意思,自己掏钱。

这种 “卖完就不管” 的态度,让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越来越没信心,不敢轻易掏腰包买车。

中国新能源汽车以亮眼的销量登顶全球,却被质量问题绊住脚步。

这不仅是企业发展的阵痛,更是行业升级的必经考验。

唯有以质量为根基,完善全产业链管理,重塑消费者信任,才能让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市场行稳致远,真正摆脱质量泥潭的束缚。

信息来源:本文信源来自权威报道【光明网】【北京交通广播】【南方都市报】【人民网江苏频道】等(详细信源附在文章末尾)。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来源:小楠时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