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聚变“人造太阳”再突破!西物院GDC电极设计震撼国际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10 02:16 1

摘要:一项由20余位中国年轻科研人员组成的团队,用50天完成100余场技术讨论,提前7天完成整改,提前3天完成预演,最终在法国ITER总部赢得满堂喝彩。

一项由20余位中国年轻科研人员组成的团队,用50天完成100余场技术讨论,提前7天完成整改,提前3天完成预演,最终在法国ITER总部赢得满堂喝彩。

在法国南部圣保罗-莱迪朗斯,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组织总部近日传出一则震动国际能源界的消息:由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自主研发的辉光放电清洗系统(GDC)永久电极设计方案,正式通过初步设计评审(PDR)。

这项历时十年攻关的技术突破,解决了困扰国际聚变界多年的真空壁处理难题,标志着中国在核聚变核心部件研发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的关键跃升。

01 十年磨剑,中国方案破解国际聚变工程困局

辉光放电清洗系统被称为“人造太阳的清洁卫士”。在托卡马克装置中,超高真空环境下的第一壁杂质直接影响等离子体稳定性。GDC技术通过在真空室内激发惰性气体辉光放电,产生高能粒子轰击器壁,有效清除氢同位素残留和低Z杂质。

这项看似基础的技术,却因极端环境要求成为国际工程难题。

2011年,西物院团队首次启动GDC设计。最初设计的活动电极因空间冲突和漏水风险被迫放弃;后续固定电极方案又因管线布局问题陷入困境。项目一度在迷宫般的工程挑战中停滞不前。

2024年11月,西物院重组项目团队,20余位年轻科研人员与ITER组织、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组成设计联合体。他们创新性提出的平板式永久电极设计方案,在8个月内完成多轮迭代优化,一举攻克电磁兼容、热工水力及结构分析等关键技术瓶颈。

今年6月,当团队接到7月31日举行评审的通知时,设计迭代尚未完成。面对仅剩的50天,团队展现出惊人战斗力:召开100余场专题技术讨论,编制22份技术报告,提前7天完成预评审整改,最终在评审会上以详实数据和成熟方案赢得ITER专家一致肯定。

02 技术突破的双重飞跃:设计优化与性能跃升

新一代GDC电极的核心突破在于结构革命。与早期EAST装置采用的杆式电极相比,西物院创新设计出具备主动水冷散热的板式电极。

这种设计不是简单的外形改变。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验证,新电极的散热能力实现倍增——辉光电流承载上限从3A提升至6A,且能长时间稳定运行。在1000V工作电压下,新电极的击穿气压还低于常规电极,显著提升了氦辉光放电效率。

性能参数更令人振奋:

传统12A(4电极×3A)运行下,氘清除率为1.04×10²³ atoms/h。

电流提升至24A(4电极×6A)后,清除率跃升至2.46×10²³ atoms/h,提升幅度达2.4倍。

这一突破直接解决了ITER运行的关键瓶颈。更高的清除效率意味着装置连续运行周期可延长30%以上,大幅减少实验中断时间,为聚变研究争取宝贵窗口。

03 行业变革的三重冲击波:从ITER到万亿市场

此次技术突破的影响已超越单一部件,正引发聚变能源产业链的连锁反应:

ITER工程进程加速。作为七方共承的国际大科学工程,ITER原计划2035年实现“第一等离子体”。GDC电极设计的突破性进展,为整个项目扫清了壁处理系统的技术障碍。中国承担了ITER85%的馈线系统任务,技术话语权持续提升。

产业链国产化进程提速。西物院团队攻关中形成的电磁兼容设计能力、极端环境热管理方案,已延伸应用于超导磁体、低温绝缘材料等关键领域。合肥企业研发的超导接头电阻小于0.5纳欧,低温绝缘材料实现100%国产化,直接打破西方技术垄断。

民企创新生态活跃。新奥集团“玄龙-50U”装置今年4月实现全球首个氢硼聚变百万安培放电,其下一代装置“和龙-2”计划2027年建成。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下,中国聚变产业正形成“国家队引领-民企突进”的创新矩阵。

04 市场前景:从千亿蓝海到终极能源革命

据全球咨询公司The Business Research Company数据,2024年全球可控核聚变市场规模已达3314.9亿美元,预计2025年将增至3511.1亿美元。中信证券预测,2030-2035年间全球核聚变装置市场规模将达2.26万亿元。

更宏大的蓝图正在展开。国际原子能机构预测,到2050年全球核聚变市场规模将突破40万亿美元。在这一未来能源赛道,中国已抢占关键身位:

材料领域:中国研发的CHSN01特种钢材可承受20特斯拉强磁场和接近绝对零度的极寒环境,已应用于BEST聚变反应堆建设。

装置建设:中国环流器二号M(HL-2M)实现2.5兆安培等离子体电流、1.5亿度离子温度,装置能力达国际先进水平。

商业布局:今年7月,七家央企联合注资114.92亿元成立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中核集团设立数十亿元聚变专项基金。

随着安徽合肥“聚变新能”产业基地、四川成都核聚变产业园的建设,一条覆盖超导材料-真空设备-电源系统-冷却装置的完整产业链正在中国成型。

05 未来趋势:三条赛道竞逐能源圣杯

在GDC技术突破背后,核聚变产业正沿着三条主线加速演进:

技术路线多元化。除主流托卡马克路线外,新奥集团领军的氢硼聚变路线避开氚操作难题,成为最受资本关注的替代方案。美国Helion、CFS等公司则探索直线型装置,获得微软、谷歌等科技巨头投资。

工程化进程提速。美国计划2030年前后部署核聚变示范堆,2040年实现商业堆落地。中国通过CRAFT项目补强设计能力,预计2025年建成该设施;2030年前有望实现Q>1(输出功率超过输入功率)的关键突破。

智能化深度赋能。今年7月,新奥落地AI智能组,探索人工智能在等离子体控制、故障预测的应用。深度学习算法正将原来需要数月的实验数据分析缩短至小时级,大幅加速技术迭代。

中国GDC电极设计的突破恰逢历史性交汇点:今年4月,合肥制造的重达1600吨的ITER校正场线圈内馈线运抵法国;7月,七家央企联合注资150亿元成立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新奥“玄龙-50U”装置实现百万安培放电。

随着西物院团队加速推进GDC最终设计评审,这些散布在技术路线图上的坐标正连成清晰的未来图景——中国聚变产业已从“实验室时代”迈入“工程时代”。当法国ITER现场排队等待“合肥制造”的超导部件,当美国同行惊叹“中国用科技锁死人类终极能源命脉”,这场清洁能源革命的结局,或许已在默默书写。

来源:乐安居士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