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世运会开幕式上,篆书‘成都’铭文、蜀锦、二十四伎乐等巴蜀文化遗产与现代科技交相辉映,向全球观众展示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这一事件不仅是视觉盛宴,更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语境下的生动演绎。在全球化浪潮中,如何让古老文化焕发新生命,已成为跨时代的课题。摘要:成都世运会开幕式上,篆书‘成都’铭文、蜀锦、二十四伎乐等巴蜀文化遗产与现代科技交相辉映,向全球观众展示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这一事件不仅是视觉盛宴,更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语境下的生动演绎。在全球化浪潮中,如何让古老文化焕发新生命,已成为跨时代的课题。
2025年8月7日,当成都世运会的序幕在“天府之檐”前徐徐展开,相信不少年轻朋友和我一样,瞬间就被这场“户外派对”的创意惊艳到了!告别了传统封闭场馆的束缚,开幕式直接将城市天际线、落日余晖、波光粼粼的湖面作为天然舞台,这简直是把“无界”概念玩到了极致。短短15分钟的文体表演,却浓缩了两千多年的巴蜀精髓:从两千多年前青铜矛上的篆书“成都”铭文,到精美的蜀锦、蜀绣,再到活灵活现的二十四伎乐、东汉说唱俑,以及神秘的太阳神鸟,每一个细节都在向世界讲述着成都的故事,巴蜀的魅力。这不仅是一场视听盛宴,更是一次精心策划的文化“登陆战”。
成都世运会选择“开放式”呈现,绝非偶然。这背后,是成都这座城市独特的“包容与自在”精神。它巧妙地将自然景观、历史文化与市民生活场景融为一体,通过“天府之檐”这一意象,传递出中国人“同一屋檐下”的家园情怀,邀请世界各地的朋友共享世运之约,凸显全人类的联结。这种“把城市当舞台,与市民共狂欢”的理念,让文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符号,而是融入生活、触手可及的烟火气。当璀璨焰火在城市上空绽放,市民们在家中就能欣赏这场“大派对”,这种共享的快乐,无疑极大增强了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也为国际友人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城市生活的独特视角。这种深度融入城市肌理的呈现方式,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软实力的生动展示。然而,仅仅“展示”就够了吗?这届开幕式最引人深思之处,在于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以及这种融合如何真正提升文化软实力。它并非简单地将古老元素“摆”上舞台,而是通过创新性的数字技术和艺术手法,让它们“活”起来。例如,当两千多年前的篆书“成都”铭文以现代光影技术被“书写”在空中,观众感受到的不只是文字的古老,更是科技赋予其的鲜活生命力。这种“古为今用”的创新,打破了传统文化的“距离感”,使其在国际语境下更具普适性和吸引力。蜀锦、蜀绣不再是博物馆里的“老古董”,它们在科技律动下展现出流光溢彩的时尚感,这不仅是视觉上的冲击,更是对传统文化生命力的最佳诠释。这种“化古为今”的创新表达,避免了传统文化在海外传播中可能遭遇的“刻板印象”或“误读”风险,因为它呈现的是一种充满活力、与时俱进的中国文化,而非停留在过去的符号。它通过美学和科技的普世语言,实现了跨文化的共情,让世界看到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和创新力。
成都世运会开幕式无疑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范本:传统文化在国际舞台的“重生”,需要深度融合创新思维、开放姿态和科技赋能。当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的表达方式相遇,文化软实力才能真正得到提升,并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与对话。这不仅是向世界展示中国魅力的重要窗口,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它挑战了我们对传统文化呈现的固有认知,也引发了新的思考:在追求“潮酷”和“出圈”的同时,我们如何确保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不被稀释,如何避免过度迎合而失去文化本真?这不仅是一场关于文化输出的探讨,更是一场关于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的深层对话。这场开幕式,究竟是文化自信的极致表达,还是在国际传播中面临“刻板印象”反噬的挑战?这值得我们持续关注和深入探讨。
来源:神秘高山6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