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上透析之后,肾功能还能恢复吗?医生直言:关键是看这3点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10 04:17 3

摘要:很多人一旦开始透析,就立刻认为“肾彻底废了”。这个认识,其实并不准确。透析不等于终点,有些人确实有机会“停下来”。但这个机会,不属于所有人。医生常说,肾功能是否能恢复,要看三点,而这三点,往往决定了是否还有“回头路”。

很多人一旦开始透析,就立刻认为“肾彻底废了”。这个认识,其实并不准确。透析不等于终点,有些人确实有机会“停下来”。但这个机会,不属于所有人。医生常说,肾功能是否能恢复,要看三点,而这三点,往往决定了是否还有“回头路”。

第一点,看的是病因本身是否可逆。

并非所有肾衰竭都是终末期。比如急性肾损伤(AKI),若诱因去除、治疗得当,有一定概率恢复。短期内尿量下降、肌酐升高、不代表永久性伤害。

常见的诱因包括感染、脱水、药物毒性、手术创伤等。这类患者即使开始短期透析,也有不少在数周或数月后停掉透析,肾功能逐渐回升

但若是慢性肾病发展而来,尤其是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硬化、多囊肾等,病因本身不可逆,肾小球已大量硬化或萎缩,那就很难再恢复。

透析在这类人群中,更多是维持生命的“替代”手段,而非过渡措施。这就是医生反复强调“早期管理”的原因,不是到了透析才开始重视,而是早在肌酐轻度升高时就要警觉

第二点,看的是透析启动时的“肾功能残余”。

很多患者一上透析就问:“还能不能停?”要回答这个问题,得看当时的肾功能有没有一点“余地”。医学上称之为残余肾功能。简单说,就是你的肾还有多少“自己干活”的能力。

如果启动透析时,还有一定尿量、肌酐不算太高、并非持续性高钾高尿素,那么这类人不乏“回撤”的可能。

尤其是一些因突发感染、严重心衰、药物因素“雪上加霜”的慢病患者,原本的肾功能虽差,但还有“余地”。如果能把诱因控制住,残余肾功能就可能逐步恢复

但若透析前已无尿、肌酐长期居高不下、症状严重,那说明肾单位大多已不可逆损伤。即使透析做得再好,也难以逆转。这就像一座城市的水厂瘫痪了90%,剩下的10%即使努力工作,也难以维持供水。

第三点,看的是透析期间的“管理策略”。

很多人做了透析后就“放弃自己”,觉得反正已经靠机器了,饮食、生活、用药都不再严格控制。但透析期正是决定“能不能恢复”的关键阶段

尤其是前3-6个月,是肾功能是否回升的“窗口期”。良好的透析管理,是为了“托住”残余肾功能,不让它继续恶化。

比如:

· 严格控制高血压和高血糖,避免对肾单位的再次损害;

· 减少肾毒性药物使用,比如某些止痛药、抗生素;

· 保持适当营养,避免蛋白质摄入过多或过少;

·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预防高钾、高磷、高钠;

· 避免感染,包括透析通路感染、肺部感染、泌尿感染等。

一旦这些细节管理到位,肾功能恢复的几率将明显上升。有些患者在透析3-6个月后,尿量逐步增加、肌酐下降、症状好转,最终实现“脱机”——停透析。这种情况虽不常见,但确实存在。

但你若放任饮食、频繁感染、不按时透析,那残余肾功能很快就会“彻底熄火”。很多人以为,透析是“一做就做一辈子”,其实这是误解。

透析是“替代”,不是“终止”。它的目标不仅是清除毒素,更是为肾功能争取喘息机会。一些可逆性肾损伤患者,透过透析撑过急性期,肾功能反而得以修复。这也是为何医生会定期评估尿量、肌酐、肌酐清除率等指标——不是为了看透析做得好不好,而是看你还有没有机会“摘管”。

有个真实案例:一位50多岁的中年女性,因严重感染合并脱水,急性肾衰入院,肌酐飙升至800多。紧急透析后,控制感染、补液纠正,尿量逐步恢复,两个多月后停透析。

她原来有糖尿病,但管理得当,病因可控,肾功能并未完全丧失。这类情况并不罕见。也有不少人一开始就不抱希望,认为“反正废了”。但从医学角度讲,这种心态反而是放弃肾功能恢复的起点

透析不是结束,而是一个岔路口。怎么走,看你怎么选。想要脱离透析,不仅靠医生,也靠你自己。生活管理、饮食控制、情绪稳定、定期复查……每个细节都可能决定结局。别小看自己的一顿咸菜、一次漏药,它们可能正悄悄“掐死”了你的残余肾功能

也别轻信所谓“秘方能治肾衰”,反而可能加重肾毒性。医生不是不给希望,而是希望你建立在科学之上。

盲目乐观和盲目悲观,都无助于恢复。那到底哪些人最有可能“停透析”?

· 急性肾损伤患者;

· 慢性病基础较轻者,透析启动较早,残余肾功能尚存;

· 病因已控制、无严重并发症者;

· 透析期间管理严格、依从性好者。

这类人群,医生通常会每月评估是否有“脱机”可能。如果尿量持续上升、肌酐下降、症状缓解,可尝试逐步减少透析频率,再观察是否能停透析

但一切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切勿擅自减少或停止透析写在最后:透析并不等于绝望。

它是肾病管理的一部分,不是命运的终点。很多人能够“透”出第二人生,也有人在科学管理下实现“脱机”重生。关键不在于你是否上了透析,而在于你如何面对它。

如果你或者身边的亲人刚刚步入透析,不妨问问医生:病因是否可逆?残余肾功能如何?透析过程中有哪些重点要守住?答案就在那三点里。

参考文献:

1. 《中国肾脏病临床指南解读(2023年版)》

2. 《实用内科杂志》2022年第42卷:急性肾损伤与透析决策分析

3. 《中华肾脏病杂志》2021年:慢性肾病透析管理与残余肾功能保护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来源:生活健康手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