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75岁,是一道坎。这不是凭感觉说的,是有统计支撑的。国家老龄办2023年发布的数据里提到,中国75岁以上老人当中,患有两种及以上慢性病的比例超过了72%。这意味着,大多数老人不是某个器官出了问题,而是整个身体系统在同步走下坡路。
张文宏直言:“不管你信不信,老人过了75岁,基本都有如下3个现状。”这话听起来有点重,但站在医生的角度,我必须说——他说得一点不夸张。
人过75,身体的水位线已经退了大半,很多变化不是“有没有”的问题,而是“严重不严重”的问题。你不承认,它就在那儿;你不重视,它就慢慢变严重。
75岁,是一道坎。这不是凭感觉说的,是有统计支撑的。国家老龄办2023年发布的数据里提到,中国75岁以上老人当中,患有两种及以上慢性病的比例超过了72%。这意味着,大多数老人不是某个器官出了问题,而是整个身体系统在同步走下坡路。
张文宏口中的“3个现状”到底是哪三个?说白了,就是:肌肉衰退、认知减退、免疫功能下降。每一个,背后都藏着无数家庭的辛酸与挣扎,也藏着医学对抗衰老的无声战斗。
你有没有注意到,家里那位老爷子,原来能扛一袋米,现在走两步就喘?老太太以前做饭麻利得很,现在剁个排骨都磨叽半天?这不是懒,也不是矫情,是肌肉真不行了。
医学上有个词叫肌少症,意思是肌肉质量和力量同时下降。听起来冷冰冰,但你只要见过一个老人因为肌肉无力摔倒,髋骨骨折后卧床不起,三个月不到人就没了,你就知道这四个字有多可怕。
研究显示,75岁以上的人群中,超过60%存在不同程度的肌少症。它不像高血压那样能量个血压看出来,而是悄无声息地来。很多老人以为“老了本来就该走不动”,其实是错把病当成命。
肌肉一旦掉到一定程度,连胃肠蠕动都会变慢,吃不下、拉不出、睡不好,恶性循环就开始了。肌肉少,不只是走不动路的问题,而是全身系统“掉链子”的开端。
怎么办?不是做做广播操那么简单。真正有效的方法,是高蛋白饮食+抗阻训练。别怕“高蛋白”三个字,意思就是吃够肉、吃对肉。
鸡胸肉、鱼、鸡蛋、豆腐都算。抗阻训练?哪怕只是每天用弹力带拉几组、或者站起来坐下反复做,也能慢慢把肌肉叫回来。
这不是开玩笑。认知能力下降,是大多数老人75岁之后面临的“内战”。你问他今天吃了啥,他摇头;你问他1958年家里几口人,他头头是道。这种“时间错位”,正是认知衰退的典型特征。
医学上,这属于轻度认知障碍向阿尔茨海默病过渡的早期阶段。研究指出,中国75岁以上老年人中,约有25%存在轻度认知功能受损,而其中超过半数将在5年内发展为真正的痴呆症。
这不是“老糊涂”四个字能概括的。这是大脑神经元在慢慢凋亡,脑内β-淀粉样蛋白逐渐沉积,影响了记忆、语言、判断力。就像一台旧电脑,内存越来越少,速度越来越慢,最终系统崩溃。
最让人心酸的不是忘记,而是“不自知”地忘记。你提醒他重复话说了十遍,他还在笑着讲第十一遍。你急得直冒火,他却洋洋自得。这种认知错位,容易把亲情消磨得一点不剩。
有没有办法延缓?有,但得早。研究发现,规律睡眠、控制血压血糖、保持社交活动,这三点能有效降低认知退化速度。尤其是社交,哪怕只是每天和老伙伴下棋、打牌、聊天,也能让大脑“活络”起来。
还有一点,听力要保护好。听不清,信息输入减少,大脑退化更快。一项2022年《中华神经精神疾病杂志》的研究指出,听力下降与阿尔茨海默病风险增加有显著相关性。别嫌助听器贵,能换一段清醒的晚年,值。
75岁以上的老人,免疫系统功能已经下降到原来的30%-50%,很多时候,一个病毒、一场腹泻、一次肺炎,都可能变成“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临床上我们最怕冬天的老年肺炎。一个原本没啥症状的小感染,几天之内就能发展成呼吸衰竭,尤其是合并心衰、糖尿病等基础病的老人,死亡率高得惊人。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老人的免疫系统不像年轻人那样“打得快、记得牢”。T细胞功能衰退,B细胞抗体量降低,就像一支老化的军队,反应慢、记性差、防守力差。
很多老人还不发烧、不咳嗽,只是突然精神萎靡、饭量下降,就已经是感染严重了。家属如果不细心,很容易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怎么办?疫苗接种一定要跟上。特别是肺炎球菌疫苗、流感疫苗、带状疱疹疫苗这三种,国家卫健委已经多次强调对高龄老人的重要性。疫苗不是万无一失,但是目前为止最有效的预防手段。
还要注意营养摄入。长期低蛋白、低热量饮食,会进一步削弱免疫防线。老年人不是吃得越清淡越好,营养跟不上,免疫细胞都没“弹药”可用。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会问:是不是每个75岁老人都得经历这三关?不一定。但这三关是绝大多数人都会走的“路线图”。区别在于,有人走得慢、有人走得快,有人能缓一缓,有人一下就坠下去了。
你不能阻止衰老,但可以延缓它的速度。你不能阻止疾病,但可以提前准备。这就是医学的意义——不是让你永远年轻,而是帮你减少“痛苦的时间”。
别总说“人老了就那样”,不是“就那样”,是你没管。别拿“顺其自然”当借口,那背后可能是你对父母健康的忽视。
我见过太多老人,跌倒后一病不起;也见过不少人,80多岁还能自己爬山、做饭、逛公园。差别在哪里?其实就在有没有“及早行动”。
人过75,身体就像一台老旧的车,刹车没那么灵了,油门也慢了,方向盘有点松。但只要不乱开、不撞车、定期保养,它还是能继续跑一段好路的。
别等摔了、病了、糊涂了,才后悔当初没多留个心眼。这个年纪的健康,不靠运气,全靠经营。
参考文献:
[1]李强.老年人肌少症的早期干预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23,38(4):412-416.
[2]王敏.轻度认知障碍的早期识别与干预[J].中华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22,48(12):745-750.
[3]张涛.老年人免疫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3,43(1):25-29.
来源:李琳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