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暮春的清晨,古寺的钟声漫过青瓦,惊醒了檐角的铜铃。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僧正弯腰清扫阶前的落英,石板路上,几株青苔从砖缝里探出头来,把斑驳的岁月晕染得愈发温润。有香客问:“师父,寺里的草木为何总比别处葱茏?”老僧直起身,拂去袖上的花瓣笑道:“根扎得深,土沃得厚,自然
德行如基,万物生焉
暮春的清晨,古寺的钟声漫过青瓦,惊醒了檐角的铜铃。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僧正弯腰清扫阶前的落英,石板路上,几株青苔从砖缝里探出头来,把斑驳的岁月晕染得愈发温润。有香客问:“师父,寺里的草木为何总比别处葱茏?”老僧直起身,拂去袖上的花瓣笑道:“根扎得深,土沃得厚,自然年年有新绿。”
这寻常的对话里,藏着一个朴素的真理:世间万物的生长,莫不以根基为要。草木的根基在泥土里,人的根基在德行中。一个人的德行,就像老树的根须,在看不见的地方默默延伸,汲取着天地间的养分,最终撑得起枝繁叶茂的生命气象。无论是个人的成长轨迹,还是社会的运行脉络,归根结底,都是德行在时光里的沉淀与绽放。
一、德行是灵魂的根系,扎得深才能站得稳
北宋名臣范仲淹年轻时,曾在长白山醴泉寺苦读。每日煮粥一锅,待其凝结后划作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就着咸菜充饥。有同窗见他清苦,送来佳肴,他却原封不动地退回,说:“我已习惯粗食,如果贪恋美味,将来怎能忍受百姓的疾苦?”后来他官至参知政事,始终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信条,在杭州任上开仓放粮,在西北边疆整军固防,所到之处皆留惠政。晚年身居高位,仍将俸禄多用于资助族人,死后家无余财,仅留“天地间第一流人物”的美名。
范仲淹的人生轨迹,恰如一株深植大地的古柏。他的德行不是挂在嘴边的教条,而是融入血脉的坚守——对苍生的悲悯,对道义的执着,对欲望的克制。这些品质如同发达的根系,在无人看见的地方积蓄着力量,让他在波诡云谲的官场中始终保持清醒,在功名利禄的诱惑前坚守本心。正如古语所言:“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一个人若德行不立,便如浮萍无根,纵有一时的风光,终会在时代的风雨中飘摇;唯有以德为基,才能在岁月的冲刷中愈发沉稳,最终长成庇佑他人的浓荫。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见到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走向。有人少年得志,却因急功近利而栽了跟头;有人起步平凡,却凭借正直与坚韧步步登高。其中的分野,正在于德行的厚度。品德高尚者,心中有一杆秤,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他们或许会因坚守原则而暂时受挫,却能在漫长的时光里赢得信任;他们或许不会投机取巧走捷径,却能凭借扎实的脚步走到更远的地方。就像匠人打磨玉器,德行的修炼看似缓慢,却能让灵魂在反复雕琢中愈发温润通透,最终绽放出超越物质的光芒。
二、信仰是德行的灯塔,照得亮才能走得远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里,有一幅《玄奘取经图》。画中的玄奘法师身披袈裟,手持锡杖,在黄沙漫卷的戈壁中踽踽独行,身后的弟子紧紧跟随,前方的佛光穿透云层,照亮了崎岖的前路。这位唐代高僧,为了求取真经,从长安出发,徒步穿越万里荒漠,翻越雪山冰河,历经十九年才返回故土。途中多次遭遇强盗劫掠、信徒挽留,甚至在沙漠中五天五夜滴水未进,却始终未曾动摇信念。正是这份“宁向西天一步死,不向东土半步生”的执着,让他不仅带回了佛教经典,更用脚步丈量出一条文明交流的丝绸之路。
玄奘的故事告诉我们:德行的坚守,从来离不开信仰的支撑。所谓信仰,不是虚无缥缈的幻想,而是对某种价值的绝对认同,是在迷茫中指引方向的灯塔。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必然有其坚定的信仰——或是对真理的追求,或是对责任的担当,或是对善良的坚守。这份信仰让他们在面对抉择时不彷徨,在遭遇挫折时不退缩,在诱惑面前不失本心。就像暗夜中的行者,只要心中有光,便敢踏过泥泞与荆棘,走向更远的地方。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这样的身影从未缺席。朱自清先生在贫病交加的晚年,宁愿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用生命践行着“骨气”二字;钱学森先生放弃国外优渥的条件,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在荒漠中隐姓埋名数十年,只为让中国拥有自己的核武器。他们的信仰,是对民族的忠诚,是对尊严的捍卫,是对责任的担当。这份信仰如同烈火,淬炼出他们高尚的德行;而这份德行,又化作火炬,照亮了后人前行的道路。
三、行动是德行的果实,肯耕耘才能有收获
明代大儒王阳明曾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德行的崇高,从来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宣言,而是体现在日复一日的行动中。北宋的司马光在编纂《资治通鉴》时,每天都要抄写数千字,无论寒暑从不间断。为了避免自己贪睡,他特意制作了一个“警枕”——用圆木做成的枕头,稍一翻身就会滚落,惊醒后便立刻起身继续工作。就这样,他耗费十九年光阴,终于完成了这部横跨十六朝的史学巨著。当有人问他为何能如此坚持时,他答道:“所谓德者,不过是守一‘恒’字罢了。”
德行的修炼,从来没有捷径可走,唯有脚踏实地的努力与持之以恒的决心。就像农夫种庄稼,既要有播撒种子的远见,也要有除草施肥的耐心,更要有抵御风雨的坚韧。一个人若只有高尚的想法而无实际行动,便如纸上谈兵,终究成不了大事;唯有将信仰化作行动,将目标分解为步骤,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默默耕耘,才能让德行的种子生根发芽,最终结出成就大业的果实。
在当代社会,我们依然能看到这样的践行者。张桂梅校长在云南大山里创办华坪女高,数十年如一日坚守教育一线,身患多种疾病却从未休息,帮助两千多名女孩走出大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了实现“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梦想,一生扎根稻田,九十岁高龄仍在科研一线忙碌,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们的德行,不在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里,而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是清晨五点的起床铃,是田埂上沾满泥土的胶鞋,是办公桌上堆积如山的教案。正是这些看似平凡的行动,汇聚成了改变世界的力量。
四、德行是社会的基石,聚成火才能暖人间
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变法,为了取信于民,在都城南门立了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宣称谁能把它搬到北门就赏五十金。起初百姓都觉得奇怪,没人敢尝试,直到一个农夫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搬了木头,商鞅立刻兑现承诺。这“徙木立信”的举动,让百姓相信了新法的严肃性,为变法的成功奠定了基础。而反观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烽火戏诸侯”,失信于天下,最终身死国灭。一信一失信,两种结局,恰恰印证了“德者,国之基也”的道理。
个人的德行是涓涓细流,汇聚起来便能成为滋养社会的江河。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从来不是看它有多少高楼大厦,而是看它的成员拥有怎样的德行。当正直成为共识,虚伪便无处遁形;当善良成为常态,冷漠便难以滋生;当责任成为信仰,推诿便失去土壤。就像春天的原野,每一株小草的生长,都会让大地多一分绿意;每一个人的德行提升,都会让社会多一分温暖。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我们看到了无数普通人的德行闪光:医护人员白衣执甲逆行出征,志愿者穿梭街巷配送物资,社区工作者日夜坚守防控一线……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各自的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正是这些平凡的德行汇聚成的力量,让我们在危难面前众志成城,最终渡过难关。这便是德行的力量——它不仅成就个人的价值,更能凝聚社会的共识,推动文明的进步。
结语:让德行在时光里生长
站在历史的长河边回望,那些能被铭记的名字,从来不是因为他们拥有多少财富或权力,而是因为他们的德行照亮了某个时代。孔子周游列国,虽屡遭困厄却不改“仁”的追求,终成万世师表;苏轼宦海沉浮,却始终以“先忧后乐”为念,在贬谪之地兴修水利、办学育人,赢得百姓“东坡处处有西湖”的感念。他们的生命如同恒星,即便历经千年,依然在人类文明的天空中闪耀。
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德行的修炼或许不必追求惊天动地,却需要从细微处做起:是对他人的一句真诚问候,是面对诱惑时的一次坚定拒绝,是遇到困难时的一份执着坚守。就像春日里播下的种子,起初或许微不足道,但只要用心浇灌,终将长成参天大树。
德行是人生的基石,是信仰的灯塔,是行动的指南,更是社会的灵魂。它看不见摸不着,却能在时光的沉淀中显现出最坚实的力量。愿我们都能以德行立身,以信仰引路,以行动践行,让自己的生命在坚守中绽放光彩,让我们的社会在汇聚中温暖前行。如此,便是对“德行造就一切”最好的诠释。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