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周五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早起送孙女去暑托班。夏日的阳光格外明媚,暖融融地照在身上,让人心里也亮堂堂的。孙女背着小巧的书包,像只欢快的小鸟,蹦蹦跳跳地走在前面。
周五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早起送孙女去暑托班。夏日的阳光格外明媚,暖融融地照在身上,让人心里也亮堂堂的。孙女背着小巧的书包,像只欢快的小鸟,蹦蹦跳跳地走在前面。
我们刚走出单元门,就碰到了同小区的领导老赵。他热情地跟我打招呼:“老陈,来得正好!我刚得了幅书法作品,你帮我品鉴品鉴。”我本来想婉拒,毕竟得送孙女上学,可看了看手表,时间还早,又瞧见老赵兴致那么高,便带着孙女一同去了他家。
一进老赵家客厅,我的目光就被墙上那幅书法作品牢牢吸引住了。老赵指着作品,眼中满是期待:“来,认认这个。”我和孙女站在作品前,不约而同地瞪大了眼睛。只见纸上那些线条肆意飞舞、奔腾跳跃,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爷爷,这些字我怎么一个都不认识啊?”孙女仰着小脸,一脸困惑地问我。我苦笑着摇摇头,其实我也认不全。正当我们一筹莫展的时候,孙女突然指着作品中间的一个字欢呼起来:“这是个‘好’字!好好学习的‘好’!”我定睛一看,果然是草书的“好”字,左边是“女”字旁,右边是“子”,虽然笔画连绵不断,但结构还算能辨认出来。这个发现让我们都开心不已。
老赵见状,兴致更浓了:“小朋友真厉害!那其他的字呢?”孙女摇摇头,小脸上满是无奈。我仔细端详了片刻,指着“好”字上面的一个字说:“这是个‘独’字。”可前面的字还是难以辨认,我们几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同样的困惑。
看着这幅难以辨认却又美得让人陶醉的书法作品,我忽然有了些感悟。草书之美,或许本就不在于能否把每一个字都认得清清楚楚。那笔墨有浓有淡、有枯有润,线条有飞白、有连带,自有一番气韵在其中流动。就像欣赏一首听不懂歌词的外文歌曲,单是那优美的旋律,就足以打动人心。艺术欣赏,有时候不必非得弄个明明白白,能感受到其中的美,心里生出欢喜,也就足够了。
老赵叹了口气:“我也研究好久了,还是认不全。”孙女拉着我的衣角,好奇地追问剩下的字是什么。我轻轻抚摸着她的头发,坦诚地说:“太难认了,爷爷也不完全明白。”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我们欣赏这幅作品带来的视觉享受。那些飞舞的线条仿佛在诉说着书者挥毫泼墨时的激情,墨色的浓淡变化记录着手腕起伏的节奏,整幅作品就像一首无声的乐章,在诉说着独特的艺术故事。
虽然对这幅草书只是一知半解,但我还是决定把作品拍照分享到书法爱好者群里,让书友们帮忙解惑。我相信,以大家的学识,肯定能帮我揭开这幅作品的神秘面纱。在等待回复的过程中,我翻开书法入门书籍,试着自学草书的基本规律。这种主动求知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乐趣,每一次有新的发现,都让我欣喜若狂。
书友们的指教和帮助,是我研习书法文化艺术的动力源泉。在这个和过去截然不同的时代,我们对着电子屏幕辨认草书,就好像要让清醒的人去解梦一样。但正是这种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让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承。孙女能认出那个“好”字,就已经让我很欣慰了。这让我看到了文化传承的希望。下一代对美的感知力,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敏锐。
这次偶然的书法欣赏经历,让我对草书艺术有了全新的认识。艺术不必完全理解才能欣赏,就像我们不必懂得鸟语,也能欣赏鸟儿悦耳的鸣叫。重要的是保持一颗开放的心态和满满的求知热情。
看着孙女对书法作品充满好奇的眼神,我知道,这颗传统文化的种子已经在她心里悄悄播下,终有一天会在她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而对我来说,这次经历不仅是一次艺术欣赏之旅,更是一次珍贵的学习机会,让我在退休后依然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美的追求。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