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教育资金链断裂陷退费困局,武汉学员17000元退款需分期17年引争议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10 06:09 2

摘要:报名背景:2024年支付2.4万元参加中公教育“不过包退”协议班,合同明确约定未通过笔试退费1.7万元。

本文基于以下微博话题的智搜结果生成

📌 核心事件:中公教育退费危机深度解析

🔍 事件核心事实

武汉刘女士案例(2025年8月曝光)

报名背景:2024年支付2.4万元参加中公教育“不过包退”协议班,合同明确约定未通过笔试退费1.7万元。

退费争议:考试失利后,机构以“资金链断裂”为由提出:

分期17年:每年仅退1000元(总额1.7万元需17年退完)。

物资抵债:60%学费换二手电脑/白酒等物资,剩余40%现金需等待30天(物资估值虚高,如市价8000元电脑作价1.3万)。

机构回应:工作人员承认资金问题,直言“2024年后学员名义上一年退20%,但能否兑现无法保证。

全国性退费危机现状

规模性缺口:2024年长沙分校自曝“4000万元退费缺口”,2025年全网投诉超11万条(黑猫投诉平台数据),单笔金额1万-8.8万元不等。

拖延套路:

2022-2023年学员:>2万元者年退1000元,<2万元者年退500元。

2024年后学员:改称“年退20%分两次支付”,但无资金保障。

⚠️ 中公教育的退费“陷阱”

| 退费方案 | 操作手法 | 法律风险 |

||||

| 17年分期退款 | 实质拖延债务,无违约追责条款 | 违反《民法典》履约原则,属恶意违约 |

| 物资抵债 | 虚高定价(如市价60%物资抵100%学费) | 侵害消费者知情权,变相削减债务 |

| 诱导诉讼拖延 | 宣称“胜诉率100%”,但拖延执行且需预付费用 | 消耗学员时间成本,利用司法程序延后债务 |

📉 危机根源:商业模式崩塌与监管缺失

“对赌式营销”反噬

机制缺陷:以“低通过率考试”(如公务员笔试通过率仅3%)为赌注盈利,一旦未通过率激增(2023年国考报名250万人),退费需求远超准备金。

资金挪用:学员预付款未独立监管,被挪用购置70亿固定资产(多地教学楼、地产),导致退费挤兑时无流动资金。

信用破产与监管处罚

2022年因关联交易信披违规被证监会罚款400万元;

2023年被中消协点名“贷款培训,不过退款”涉欺诈;

2024年董事长李永新直播道歉“一定还钱”,同年8月仍推行物资抵债,被指“诚意空洞。

⚖️ 学员维权路径与建议

立即行动,拒绝被动等待

集体诉讼+行政施压:

联合属地学员向消费者所在地法院起诉(可突破合同约定的“北京仲裁”条款)。

同步向市场监管总局12315平台、教育部提交群体投诉(参考深圳学员集体维权成功案例)。

财产保全:诉讼时申请冻结中公地方账户或资产,确保执行能力。

抵制不合理方案

拒签分期协议:若机构要求重签合同,需加入“逾期违约金条款”(日0.05%起)及担保措施。

物资抵债需评估:如接受抵债,要求第三方机构评估物资价值并书面确认差价补退。

舆论曝光加速解决

通过黑猫投诉、领导留言板等平台曝光,增加机构信誉成本(热搜后部分分校加速处理)。

💎 行业警示与报班自保指南

签约前:

要求书面注明退款周期(≤45天)、逾期违约金(≥日0.05%),拒绝“作业/出勤率”等模糊条款。

优先选择第三方资金托管平台(如支付宝教育缴费服务),避免预付款被挪用。

履约中:

留存课程打卡、成绩证明、沟通记录(如机构声称“未达标”,需其书面签字确认)。

维权时:

立即发送《退费催告函》并留存邮寄凭证,作为诉讼证据(《民法典》第563条)。

💡 本质反思

中公教育的“17年分期退款”本质是债务转移的缓兵之计。其标榜的“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在学员需用半生追回1.7万元时已成反讽。职业教育需彻底摒弃“概率盈利”的赌博模式,回归教育服务本质——毕竟教育的初心,不该是让未来变成一场漫长的讨债。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