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教师,那些年撑起了乡村课堂的“斜杠青年”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10 07:01 2

摘要:这年头要是说谁是"斜杠青年",听着就挺时髦。但往上数几十年,中国乡村早有一群最硬核的"斜杠玩家"——民办教师。他们的身份标签能列满半张纸:白天是板书工整的语文老师,放学后可能是扛着锄头下地的农民;既能在黑板上推导数学公式,又能在操场边帮学生补补丁;讲课时是威严

这年头要是说谁是"斜杠青年",听着就挺时髦。但往上数几十年,中国乡村早有一群最硬核的"斜杠玩家"——民办教师。他们的身份标签能列满半张纸:白天是板书工整的语文老师,放学后可能是扛着锄头下地的农民;既能在黑板上推导数学公式,又能在操场边帮学生补补丁;讲课时是威严的班主任,农忙时还要领着学生帮生产队搞三秋生产,转身又成了帮乡亲们算收成的"账房先生"。

这群人当年拿着不及公办教师一半的工资,甚至有时是几斤粮食抵报酬,有的在生产队挂工分。却依然撑起了中国乡村教育的大半边天。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全国民办教师最多时超过400万,相当于每3个老师里就有1个是"民师"。我记得我们村办学校是七年一贯制(五年小学+两年初中)共七个教学班,只有一个公办教师,其余11位全是民办教师。在他们教过的学生里,有后来考上大学的"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如今成了区政府领导干部,更有无数能写自己名字、会算明白账的普通农民要知道,在那个很多乡村连像样教室都没有的年代,能让孩子们不变成"睁眼瞎",这群人功不可没。

有人说他们"不专业",可当年多少民办教师是白天上完课,晚上就着煤油灯啃课本,把自己逼成了"全科医生"式的老师。语文数学一包揽,音体美全兼任,实在没教具,就用泥巴捏几何模型,拿玉米杆当教鞭,甚至把自家的年画撕下来当挂图。学生们趴在土坯搭的课桌上写字,听着老师用带着乡音的普通话念课文,那场景糙是糙了点,却实实在在让知识的种子在田野里扎了根。

他们的"硬核"还体现在抗造能力上。下雨了,别人往屋里跑,他们得先把教室屋顶的漏洞堵上;冬天冷,自己带柴火生炉子,怕学生冻着,把讲台边的位置让给穿得最薄的娃;遇上调皮捣蛋的学生,批评完了还得给人送你回家,毕竟在那个年代的乡村,老师不仅要教知识,还得顺带管点"衣食住行"。

后来,随着教育发展,很多民办教师通过考核转了正,也有的因为各种原因回到了田间地头。但他们播下的种子早就发了芽:当年趴在泥桌上写字的孩子,可能成了工程师、医生,或者像他们一样,成了某个地方的老师。就像老农民种庄稼,不一定记得清每颗种子的模样,但田野不会忘记是谁浇的水、施的肥。

现在偶尔还能在村里碰到退休的老民师,他们可能耳背了,腰也弯了,但说起当年教过的学生,眼睛里还会放光。

所以说,民办教师的贡献哪是"不可磨灭"四个字能概括的?他们就像乡村教育的"充电宝",自己没多少电,却硬生生给几代人充上了点亮人生的能量。如今乡村学校越来越漂亮,可别忘了,当年是那群带着泥土气息的老师,踩着田埂把知识送到了最需要的地方。

来源:幸福于众不同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