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护法为名的“三次革命”,从一开始就埋下了失败的种子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10 07:50 1

摘要:1917年盛夏,北京的空气里满是连绵不断的霾,像是历史自己也不愿见证这场混乱。张勋,那个在清末民初折腾出不少风浪的“辫子将军”,不声不响带着五千余拥趸入京。他号称调停“府院之争”,可那炸雷一样的“复辟帝制”旗号,谁看了不眨眼?现实却并不在乎谁看谁不看。张勋很快

1917年盛夏,北京的空气里满是连绵不断的霾,像是历史自己也不愿见证这场混乱。张勋,那个在清末民初折腾出不少风浪的“辫子将军”,不声不响带着五千余拥趸入京。他号称调停“府院之争”,可那炸雷一样的“复辟帝制”旗号,谁看了不眨眼?现实却并不在乎谁看谁不看。张勋很快就被段祺瑞的大军搞得落荒而逃,本想“再造乾坤”,结果连一锅茶的功夫都没捞到。

张勋仓皇出逃时,南方的局面一触即发。孙中山携廖仲恺、朱执信等亲信离开上海,一路赶往广州,准备组织新一轮武装起义。谁知革命队伍还在路上,张勋的京城戏已泡汤。南北的距离,像被一把钝刀慢慢拉扯着,怎么也没法拉紧——这和市面上许多勾心斗角的传奇剧一模一样,精彩,荒诞,又说不出哪处是真的荒谬。

段祺瑞算是这场大戏里唯一笑到最后的人。别说没好处,问题是能捞多大好处。他趁着张勋暴露了黎元洪的软弱,直接成为了权势的最大获益者。不只是把黎元洪逼下了台,更趁机让国民党的干扰消失得干干净净。天津到北京的距离不过一百多公里,段祺瑞带着自信和野心,几步走完。他的算盘打得嗒嗒响,“再造共和”美名背后,是想让皖系彻底坐稳正统。

理想很丰满,现实更像一盆凉水。段祺瑞觉得队伍里可以为所欲为,却低估了西南那些军阀们的意志力。唐继尧、陆荣廷不是省油的灯,他们反对他“非法”当总理,连带着还招呼了一通南方的孙中山。国民党早有想法——直接发去一封谴责电文,点名指控段祺瑞乱国秩序,护法运动随即提上议程。

南边局势,没多久就成了另一番天地。新成立的非常国会,军政府在广州挂牌。恢复临时约法、通缉“乱国盗权”的段祺瑞、倪嗣冲等人,每一步都踩在历史节点上。孙中山成了局面里的“引擎”,南北又进入了对峙拉锯。

广州军政府的成立,谁都看在眼里。可是,从一开始,这个“革命圣地”内部矛盾就缠斗不休。气氛紧张,军政府大院里的争吵比外头的枪声还要复杂。陆荣廷与唐继尧两人,一南一北,分掌两广、滇黔之地,却都是心思各异。

孙中山原本信心满满,要团结军阀拉进护法大业。给足陆荣廷和唐继尧面子,连元帅之位都摆出来,期待他们一心一意支持革命。实际却不像故事书里那么美好。陆荣廷见两广地盘藏着无数利益,怎舍得交出去?他答应成立军政府,却防着外来势力沾自己边。孙中山邀请北洋海军总长程璧光南下,派陈炯明援闽,陆荣廷反应极快,心里愈发不爽。

明里合作,暗里设防。陆荣廷举起“足疾”挡箭牌,装作不能来广州,拒绝合流。何其巧合,袁世凯当年也是这套说辞。不知哪种更荒唐,装病的借口还是反复的局势?

陆荣廷拖着不前,唐继尧却野心更大。他不会坐等重庆落人他手。滇军陷战,中原混乱,唐继尧眼见孙中山大旗高举,正好借个名目北上扩地。护法、共和这些词,他没兴趣琢磨,政治资本才是他的筹码。他放话“不做元帅”,转身跑去自称“靖国军”元首。虎视眈眈,又不愿太多束缚,孙中山没办法,只能暂时认了。

那段时间,护法运动好像没哪个主角能得意。孙中山权衡妥协,减少摩擦。陆荣廷公开拥护黎元洪回归大总统,有意疏远新军政府。唐继尧一边打着旗号作战,一边防备着各路势力染指“地头蛇”地盘。军政府的大院里坐满了主张与分歧,各地报纸上的消息每天都变。不是谁想一步登天,现实是每个人都背着自己的算盘。

局势乱到分不清谁主导。北方的段祺瑞直接开启“武力统一”程式,准备解决南方隐患。西南军阀借护法之名扩张地盘,有功无过。国民党的力量夹在中央与地方之间,也变得捉襟见肘。历史有时真没那么多道理可讲,利益才是核心,谁强谁就是理。

护法战争就这样从一开始各扫门前雪。头顶大旗,袖里别刀。各色人物粉墨登场,新闻里誓师讨逆,实地打仗的却往往是彼此之间。今天盟友,明天敌人。同样一面旗子,背后的算盘却千差万别。实用主义,是那个年代教会了一切人的第一课。

有意思的是,护法军政府并非没取得一点成绩。比如促成国会复会、重建约法……但它从第一天起就缺乏内生动力。权威数字显示,1917年底至1918年初,仅广州一地,因派系争夺引发的小规模武装冲突竟有17起,光报纸可见的政变传闻就不下十余次(见《民国军阀纪事》卷三)。各地军阀调兵遣将,多过老百姓睡个好觉——还有几人真能在秩序破碎里安然无恙?

民间传说许多精彩的段子,可在官绅阶层里却只余冷脸。城市小报混杂各路新闻,虚虚实实中,人心并不坚定。到底谁能掌舵?各色人物各有算盘,无人全凭理想主义。

也许有人觉得,护法军政府带来过希望。可如果要点明事理,哪怕用极端的描述说,整个运动爆发的主要价值,不过是给南北对峙再添一把火。有力量的军阀没铁了心帮国民党,国会重开最后还不是废纸一张?到头来北洋与西南两个体系,你压我一头,我挤你一脚,永远没有绝对的赢家。

孙中山的心情,本以为这次会和上一次不一样,最后发现革命从未真正统一,刀枪只会让局面更杂乱无章。军阀们的算盘不复杂,都是几块地皮的归属,心里掂量得比称斤卖米还仔细。革命理想成了遮羞布,大大小小的利益链像蛛网一样缠死在广州、云南、广西各地的官衙门里。

关于段祺瑞那边,眼见对手窝里自相残杀,他也没想更高招。1918年后的北方政局,段祺瑞短暂得势,后来也因权力太大而被新的对手吞没。翻来覆去,历史并不打算给任何一方一个大结局。护法运动失败,南方势力短暂合流又分道扬镳,北洋体系自个儿也快成一锅粥。

有个现象很有意思。每次“革命”、运动结束,总是有人站出来说“这是教训”。可历史里真正的大教训,往往没有人记住。你看,1917年后,护法失败,军阀混战没停,老百姓的生活,也没哪天真安生。那些口号、约法,都像刮过的风,过后什么也不留。

仔细想想,护法运动算是把“借军阀之力振兴共和”的路线彻底推到死胡同。一将功成万人枯,英雄、政客、军阀谁也没留住什么能传世的东西。局面越来越碎片化,没人能独占舞台。无论那阵子是“皇”还是“和”,还是“法”或者“革”,都无法带来长期稳定。

有些问题只是无解,谁说得到道理呢?有时候明明合久必分,偏偏分久了还是分。政治决策,终究比谁手里多几个棋子。段的算盘、孙的妥协,陆唐的精明,还有无数无名将士的命,都归在这个无序的漩涡里。

今天看来,护法运动留下的,还是那几句——“上头喊口号,下头各过各的”,理想和现实失了准星,有谁能执牛耳?地盘兜转来去,每个人都只想着眼前这点利。

就像一出戏,起了头,布景早已搭好,可谁也猜不到下一幕谁会笑到最后。

来源:李姑娘谈篮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