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8月9日,一场以“传承尺素文脉,焕新笔墨温情”为核心的文化盛会在河南郑州圆满落幕——“首届华夏传统书信文化研讨会”汇聚各界力量,为快节奏时代里的传统书信文化注入了新的思考与活力。
2025年8月9日,一场以“传承尺素文脉,焕新笔墨温情”为核心的文化盛会在河南郑州圆满落幕——“首届华夏传统书信文化研讨会”汇聚各界力量,为快节奏时代里的传统书信文化注入了新的思考与活力。
本次研讨会由河南省华夏非遗研究院、中原老字号网站、《书简》编辑部、河南大学非遗研究中心、河南企业圈文化产业中心、河南省先进文化研究会、游耕岛联合主办,中原老字号大观公众号、河南龙锦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郑州企名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山水游耕(郑州)文旅科技有限公司协办,得到了郑州市郑东新区商都路办事处创业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支持。
多方力量的协同助力,让这场关于书信文化的探讨既有学术深度,又具实践温度。
作为全国首个聚焦传统书信文化的专题研讨会,活动吸引了来自非遗保护、文化研究、媒体传播、文旅融合等领域的2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
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华夏非遗研究院院长乔台山,河南省非遗保护中心原主任、华夏非遗研究院常务院长裴景岭,企业家日报驻河南首席记者、河南省先进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河南企业圈联合创始人、李代广,郑州市非遗保护和文旅文创融合发展中心主任李桂玲,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刘小江,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档案中心主任裴小松,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华夏非遗研究院执行院长、游耕岛发起人程玉艳,河南省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健,河南企业圈联合创始人、郑州企名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冰,游耕岛发起人、山水游耕文旅科技创始人李慧芳,著名书信收藏家、《书简》主编王金魁,郑州日报社副刊主编陈泽来,郑州晚报社正观新闻特稿中心主任石闯以及河南日报等媒体记者,青年油画家刘萌、青年摄影家李葳等嘉宾齐聚一堂,从不同维度解码书信文化的当代价值。
研讨会上,嘉宾们围绕“传统书信的历史脉络”“《书简》民刊的非遗传承路径”“书信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三大核心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乔台山院长在致辞中指出,书信是华夏文明的“情感基因库”,从甲骨文的凿刻到简帛的书写,每一笔都承载着民族的精神密码,保护书信文化就是守护中国人的情感记忆。《书简》主编王金魁则分享了这份全国首个书信民刊的创办历程,从征集民间家书到整理文人手札,20多年间积累的万余封书信不仅是文献,更是鲜活的文化标本。
在实践探讨环节,专家们的观点碰撞出诸多火花。裴景岭院长从非遗保护角度提出,书信文化的传承需“守正创新”,既要保留毛笔书写、信笺制作等传统技艺,也要探索数字化存档、沉浸式展陈等新形式;李桂玲主任结合文旅融合实践,建议将书信元素融入文创设计与研学活动,让“见字如面”成为可体验的文化消费;裴小松主任就书信收藏和书信数据化,与会专家纷纷称赞;周健院长则强调媒体的传播责任,提出通过“书信故事征集”“手写书信展播”等栏目,让更多人重新感受笔墨温度。
媒体界代表的发言尤为亮眼,李代广就书信文化博物馆成立,提出了很好的建议,陈泽来回顾了副刊版面与书信文化的渊源,提议以“书信+文学”的形式,推动传统书信与现代散文创作的融合,石闯则分享了采访中遇到的“百年家书”故事,呼吁建立民间书信档案库,让个体记忆成为时代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历史文献的梳理到当代实践的探索,从技艺传承的讨论到传播路径的创新,本次研讨会呈现出三个鲜明特点:一是跨界融合,非遗研究者、媒体人、文旅从业者的碰撞,让书信文化的传承突破单一领域;二是立足实践,嘉宾们不仅探讨理论,更带来“校园书信节”“书信主题民宿”等可落地的方案;三是关注青年,青年油画家刘萌展示的“95后手写书信影像计划”,让传统形式与年轻表达产生了奇妙共鸣。
研讨会闭幕时,非遗专家、主持人刘小江表示,本次活动的意义不仅在于总结成果,更在于搭建了一个长期交流的平台,书信是我们的乡愁,留住乡愁,就是留住了我们的文化根脉。据刘小江透露,第二届华夏传统书信文化研讨会计划于2026年春节前夕举办,届时将增设“书信文创设计展”“家书诵读会”等互动环节,让书信文化从研讨走向生活。
炎炎夏日里的这场文化之约,让“书信”这一古老载体在数字时代重新焕发生机。正如与会者共同的期待:当更多人愿意放慢指尖的速度,在信纸上写下真诚的字句,华夏文脉中的“温情基因”便会在代代相传中,成为照亮快节奏生活的一缕微光。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