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游击战之父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10 08:20 2

摘要:在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战争史上,游击战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卓越的成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关于 “游击战之父” 的归属,却存在一些错误言论。有人无端声称游击战是朱德发明的,这种说法严重违背历史事实。事实上,毛泽东才是当之无愧的 “游击战之父”,他所创立的游击十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战争史上,游击战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卓越的成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关于 “游击战之父” 的归属,却存在一些错误言论。有人无端声称游击战是朱德发明的,这种说法严重违背历史事实。事实上,毛泽东才是当之无愧的 “游击战之父”,他所创立的游击十六字诀以及一系列游击战理论和实践,对中国革命的胜利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将通过详实的历史资料,深入剖析毛泽东在游击战发展历程中的核心地位和关键贡献,以正视听。

1.1 投身革命与早期军事探索

毛泽东自投身革命事业起,便积极参与到武装斗争的实践中。在秋收起义中,毛泽东带领起义部队面临着强大敌人的围追堵截。起义初期,由于缺乏经验和对形势的准确判断,部队遭受了挫折。但毛泽东并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在艰难的处境中开始思考适合中国革命的军事战略。他带领部队向井冈山转移,这一决策不仅为革命保存了有生力量,更为后来游击战的发展提供了实践基础。在向井冈山进军的途中,毛泽东就已经开始尝试一些灵活的战斗策略,如避免与敌人正面硬拼,选择敌人防守薄弱的地区进行迂回前进等,这些都可以看作是游击战思想的初步萌芽。

1.2 对地方武装斗争经验的吸收与改造

到达井冈山后,毛泽东接触到了当地一些民间武装的斗争经验。其中,井冈山上绿林头子朱孔阳(朱聋子)对付官军的 “打圈子战术” 引起了毛泽东的关注。朱聋子的这种战术强调利用山区复杂的地形,与敌人周旋,不与敌人进行正面的大规模对抗,以此来保存自己的实力。毛泽东敏锐地意识到这种战术中蕴含的合理成分,但同时也看到了其局限性。他对这种 “打圈子战术” 进行了深刻的改造,将单纯的躲避敌人转变为有目的、有计划的战斗策略,融入了革命的目标和群众路线的理念,使其从一种简单的生存手段上升为具有战略意义的游击战术。这种吸收与改造体现了毛泽东卓越的军事智慧和对中国革命实际情况的深刻洞察,为后来完整的游击战术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1 “十二字诀” 的提出

1928 年 1 月,毛泽东率部攻克遂川县城,并在遂川县城召开遂川、万安两县县委联席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退我追” 的 “十二字诀”。这一战术原则的提出并非偶然,而是毛泽东在总结之前战斗经验以及对当时敌我力量对比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当时,红军力量相对薄弱,而敌人在兵力和装备上都占据绝对优势。在这种情况下,与敌人进行正面决战显然是不明智的。

“十二字诀” 的提出,为红军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如何开展斗争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针。当年的遂川县委书记陈正人后来在《毛泽东同志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伟大实践》一文中回忆说:“在遂川时(即 1928 年 1 月)就听到毛主席提出的游击战争的十六个字原则了,特别是这年的上半年,听得就更具体了。” 当年参加会议的万安县委委员、县苏秘书长许大权也回忆说:“1928 年古历正月初,毛主席在遂召开赣西南农民暴动联席会议,由张世熙、刘兴汉、郭定元等人参加,会后在罗塘的沙窝里召开了会议(名称忘了),讨论了毛主席在遂川的指示:1、十二字密诀。……” 这些回忆都充分证明了毛泽东在这一时期已经提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游击战术原则。

2.2 从 “十二字诀” 到 “十六字诀” 的完善

朱、毛会师井冈山后,革命力量得到了进一步壮大,同时也面临着更加复杂的斗争形势。在共同的战斗实践中,毛泽东和朱德等领导人不断总结经验,对原有的游击战术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经过一系列的战斗实践,“十二字诀” 逐渐发展成了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的 “十六字诀”。

1929 年 4 月 5 日,毛泽东在瑞金起草了《前委致中央的信》,信中说:“我们三年来从斗争中所得的战术,真是和古今中外的战术都不同。用我们的战术,群众斗争的发动是一天比一天广大的,任何强大的敌人是奈何我们不得的。我们的战术就是游击的战术。大要说来是:‘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固定区域的割据,用波浪式的推进政策。强敌跟踪,用盘旋式的打圈子政策。’‘很短的时间,很好的方法,发动很大的群众。’这种战术正如打网,要随时打开,又要随时收拢。打开以争取群众,收拢以应付敌人。三年以来,都是用的这种战术。”

这封信第一次完整地记载了 “十六字诀”,也是 “十六字诀” 第一次见诸于历史文献中。这表明 “十六字诀” 已经成为了红军在长期斗争中总结出来的成熟的游击战术原则,它不仅涵盖了战斗中的进退策略,还包括了发动群众、巩固根据地等多方面的内容,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战术体系。

3.1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的理论升华

1936 年 12 月,毛泽东针对当时国内革命斗争和抗日战争的严峻形势,撰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在这部著作中,毛泽东重点回顾总结了红军的战斗历程,将 “十六字诀” 升华到了 “游击战争基本原则” 的高度。他指出:“从一九二八年五月开始,适应当时情况的带着朴素性质的游击战争基本原则,已经产生出来了,那就是所谓‘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

毛泽东通过对中国革命战争特点、规律的深入分析,从理论的高度阐述了游击战在革命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他认为,中国革命战争具有敌强我弱、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游击战是适合中国革命的重要战争形式。他详细论述了游击战的战略战术原则,如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和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等,使游击战思想从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的军事理论,为中国革命战争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导。

3.2 对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指导

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的游击战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他深刻认识到抗日战争的长期性、残酷性和复杂性,认为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游击战争将发挥巨大的战略作用。1938 年 5 月,毛泽东发表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等重要著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毛泽东全面阐述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战略方针和战略原则。

他指出,抗日游击战争不是战术问题,而是战略问题,因为它主要地不是在内线配合正规军的战役作战,而是在外线单独作战;并且由于中国的进步,就是说有共产党领导的坚强的军队和广大的人民群众存在,因此抗日游击战争就不是小规模的,而是大规模的。他提出了抗日游击战争的六大战略方针,即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和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和正规战争相配合;建立根据地;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向运动战发展;正确的指挥关系。

这些战略方针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开展游击战争提供了明确的战略指导,使游击战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威力,成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重要战略手段。

4.1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成功实践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的游击战思想在各根据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以中央苏区为例,红军在反 “围剿” 斗争中,灵活运用 “十六字诀” 等游击战术,多次打破了敌人的大规模 “围剿”。在第一次反 “围剿” 中,红军采取 “诱敌深入” 的方针,将敌人引入根据地内部,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红军在龙冈地区一举歼灭国民党军张辉瓒部近万人,取得了第一次反 “围剿” 的重大胜利。

在第二次反 “围剿” 中,红军仍然坚持 “诱敌深入” 的战略,从赣江边一直打到福建建宁,横扫七百里,连打五个胜仗,歼敌三万余人,痛快淋漓地打破了敌人的 “围剿”。在第三次反 “围剿” 中,红军在毛泽东、朱德的指挥下,千里回师,避敌主力,打其虚弱,在莲塘、良村、黄陂等地三战三捷,然后又在老营盘、高兴圩、方石岭等地连续作战,彻底粉碎了敌人的第三次 “围剿”。这些胜利充分证明了毛泽东游击战思想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也为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2 抗日战争时期的辉煌战绩

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的游击战思想更是发挥了巨大的威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力量深入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建立了众多抗日根据地,如晋察冀、晋绥、晋冀鲁豫、山东等根据地。这些根据地成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坚强堡垒。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力量在敌后战场上,运用灵活多变的游击战术,如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

据不完全统计,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共作战 12.5 万余次,歼灭日伪军 171.4 万余人,其中日军 52.7 万余人,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例如,在平型关战役中,八路军 115 师在平型关设伏,一举歼灭日军坂垣师团一部 1000 余人,打破了 “日军不可战胜” 的神话,极大地振奋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在百团大战中,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了大规模的破袭战,参战部队达到 105 个团,历时三个半月,共进行大小战斗 1824 次,毙伤日伪军 2.5 万余人,俘虏日军 281 人、伪军 1.8 万余人,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这些辉煌战绩充分展示了毛泽东游击战思想在抗日战争中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战略价值。

5.1 被国外军事家借鉴与研究

毛泽东的游击战思想不仅在中国革命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许多国外军事家对毛泽东的游击战思想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借鉴。例如,美国军事理论家格里菲斯曾专门研究毛泽东的游击战术,并将其与美国在越南战争中的战略进行对比分析。他认为毛泽东的游击战术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灵活性,对于弱小国家和民族反抗强大敌人的侵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日本军事评论家池野清躬指出,把游击战 “加以系统化、战略化、普遍化的始祖,无论怎么说也是中国的毛泽东。他是现代游击战争之父。”此外,在亚非拉等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中,毛泽东的游击战思想也被广泛传播和应用。许多国家的游击队在反抗殖民统治和外国侵略的斗争中,借鉴了毛泽东的游击战术,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例如,在越南抗法战争和抗美战争中,越南人民军就运用了类似于毛泽东游击战思想的战略战术,与法国和美国侵略者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5.2 丰富世界军事理论宝库

毛泽东的游击战思想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丰富了世界军事理论宝库。传统的军事理论往往强调正规战和大规模作战,而毛泽东的游击战思想则强调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通过灵活多变的战术,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以小胜大,以弱胜强。这种思想打破了传统军事理论的束缚,为世界军事理论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它不仅为弱小国家和民族反抗侵略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现代战争中的非对称作战、特种作战等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毛泽东的游击战思想所蕴含的战略智慧和战术原则,如主动灵活、避实击虚、集中优势兵力、发动群众等,已经成为世界军事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军事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1 关于 “朱德发明说” 的错误根源

有人声称游击战是朱德发明的,这种观点是对历史的严重误解。不可否认,朱德在军事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卓越的贡献,他在早期的军事生涯中也接触和运用过一些类似游击战术的方法。但是,将游击战的发明完全归功于朱德是不准确的。从历史发展的脉络来看,毛泽东在游击战的创立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核心的、决定性的作用。如前文所述,毛泽东早在 1928 年 1 月就提出了 “十二字诀”,这是游击战术的重要雏形,之后又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为 “十六字诀”,并将其上升到系统的理论高度。而所谓朱德提出 “十六字诀” 的说法,缺乏充分的历史文献依据。虽然有部分回忆录提到朱德在某些场合表达过类似的战术观点,但这些回忆在时间、具体情境等方面存在诸多模糊之处,且与党的正式文献记载存在矛盾。从史料价值来看,党的正式文献如毛泽东的《前委致中央的信》等,其可信度远远高于一些个人回忆录。因此,“朱德发明说” 是站不住脚的,是对历史事实的歪曲。

6.2 对其他错误观点的剖析

除了 “朱德发明说”,还有一些人认为游击战是集体创造的,没有明确的创始人。这种观点虽然承认游击战是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但却忽视了毛泽东在其中的关键引领作用。诚然,在革命战争的过程中,广大红军将士和人民群众都为游击战的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各根据地也都有一些类似的战斗经验。但是,毛泽东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深刻的战略眼光和高度的理论概括能力,将这些分散的经验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提炼,形成了完整的游击战术体系和理论。

正是毛泽东的领导和推动,使得游击战从一种自发的、零散的战斗方式发展成为具有明确战略方针和战术原则的重要战争形式。此外,还有人提出一些与历史事实不符的观点,如认为毛泽东的游击战术是抄袭他人的等,这些观点完全是无稽之谈,没有任何事实依据。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深入研究和对历史事件的准确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毛泽东是游击战当之无愧的创始人,他的贡献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

七、结论

综上所述,毛泽东作为 “游击战之父” 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从早期军事实践中的思想萌芽,到游击十六诀的创立与完善,再到将游击战思想理论化、系统化,并在实践中取得辉煌成就,毛泽东始终处于核心地位。他的游击战思想不仅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对世界军事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些试图歪曲历史、否定毛泽东在游击战发展中重要贡献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我们应当尊重历史事实,珍视毛泽东为中国革命和世界军事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深入研究和传承他的游击战思想,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中国革命游击战史料;

[2] 井冈山大事记;

[3] 中央苏区反围剿史料;

[4] 红军发展大事记;

[5] 开国元勋回忆录;

[6] 其他相关网络资料。

来源:谷新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