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东晋,这个说起来距离我们有点远,但查查历史年表又不是遥不可及的事。今天网上真有不少人问,那个时代有什么高僧?关键是,名字摆出来,A玄奘,B慧能,C法显,D鉴真,怎么选?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笔者差点直接选玄奘了!玄奘电视剧里都演过,他走了漫长的路去印度求佛法。可惜
东晋,这个说起来距离我们有点远,但查查历史年表又不是遥不可及的事。今天网上真有不少人问,那个时代有什么高僧?关键是,名字摆出来,A玄奘,B慧能,C法显,D鉴真,怎么选?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笔者差点直接选玄奘了!玄奘电视剧里都演过,他走了漫长的路去印度求佛法。可惜,这就答错了。为什么呢?
选择高僧,先得看时代。玄奘是唐朝人。慧能也是唐代的,禅宗六祖。鉴真更不用说,唐朝的东渡日本。只剩下法显,东晋那一段落寞的年代里,他突然就成了主角。不查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法显出家时是少年,东晋乱世,整个家国摇摇欲坠,佛门里出人出事。他决定要去古印度找戒律——模拟一下当时的地图,那会儿没有高铁和飞机,他只能一步一步往西走。
法显的旅程,连近现代的《天路历程》都要让步。公元399年,他从长安出发,身边没有随从,只有信念。到了敦煌,他要穿越大沙漠,单凭几口水和口粮。再过去,就是中亚,气候变了,风沙打脸。走到印度时,不是现在微信发个定位。用现在的话讲,完全是一场人类极限挑战。途中还遇到战争,有时候连生死都悬着。
据《佛国记》记载,法显往返共十四年。游历了30多个国家。每踏入一个国度,风情不同,语言不通,他靠手上那点僧侣的通行证。有些地儿不让进,要靠运气和僧袍混过去。有一次差点死在白沙滩,历史书写得云淡风轻,真实就一个词,艰辛。
他收集了大量梵文经典,带回来时已是老者。回国后,能记清每一本的来源、每段戒律的结构,用汉语重新编译,就那一笔,炎黄佛教史多了厚厚一页。他写的《佛国记》被许多国家译成本地语言,印度、斯里兰卡、甚至日本的佛教都在翻他的注释。是不是有点出乎意料?
唐朝取经,大家只知玄奘。实际上,法显是先行者。查中国社科院2019年的数据,《佛国记》成为东亚佛教传播早期核心百科。许多后来的高僧前仆后继,都要借用法显的经验。没有他,玄奘的取经线路可能都要重新设计。唐玄奘法相宗那一套,对印度佛教的了解,其实是在法显基础上做的更细致化。事实不是玄奘凭空开创,是有前人步履。
慧能呢,唐朝的禅宗六祖,大家如果去广州还能看到南华寺遗迹。他的“南宗禅法”,强调顿悟,本来一度打破北方的佛教传统。“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对历史文人影响很深。只是他跟东晋没关系。他的禅说,和法显的律宗逻辑不一样。法显在印度求的是戒律,慧能强调的是顿悟。对比一下,风格差异大。
鉴真则更是传奇。六次东渡,最后一次漂到日本。他不是为了取经,是被邀请帮日本佛教建立戒律。他带了一大批经典、技术,还介绍中国建筑、医术和雕塑。日本奈良的大佛,多少是鉴真的影响;但他也是唐代的人,不是东晋的。每个人的取经理由都不同,加起来不太好放一块儿讨论。
玄奘名头很响,他的《大唐西域记》篇幅更长,但和法显的《佛国记》不太一样。前者像地理志,后者偏重宗教生活。网上有不少讨论说,法显比玄奘更艰辛,其实也不算准确。有一次学者统计,玄奘的路途更长,时间也更多,但法显的危险在于,当时中亚没几个官方渠道,生死系于细微处。两个人都很传奇,没法直接比。
现在有些人说法显没什么影响力,因为电视剧不拍他,其实大错特错!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1年通报,《佛国记》是亚洲各国高校必读教材。新加坡、印尼、泰国的佛教,特意把法显列作开创者;而日本更是对鉴真推崇有加。国内对法显的研究,最近十年也开始升温。尤其2023年考古新发现,陕西出土了一批与法显有关的寺庙壁画。数据不会骗人,那些壁画正好和法显时期吻合。
有网友问:“法显取经,有没有具体路线?”答案是有。复旦大学2023年出版的佛教地理专著,把法显的西行用GIS技术按照文献记录复原出来。横跨中国、西域、印度、斯里兰卡,再回到南洋,路线非常曲折,吞吐量大,有些地方现在已变为沙土。可以说,要不是法显的记录,当地历史学者无从查证佛教传播路径。有些段落甚至留下了气候变化的痕迹,这是不是很有意思?
还有人疑虑出来,说为什么东晋能出法显这种人?实际上,那时佛教与本土文化碰撞很猛烈。儒家思想在朝廷盛行,佛教刚刚传播到江南,僧人地位并不高。法显出家不能寄望于权利,他只能凭毅力和信仰。每一个决策,不同于后世高僧。那种环境,换一个人,大概率就回头了。可他没有动摇过。
这里还有点小插曲。当今有考证专家认为,法显早年其实并不擅长学戒律,更多是边学边走。这个观点也有争议。四川大学宗教学系去年一场座谈会,有学者提出,法显在西域曾经被当地僧人拒绝,理由是他的戒律不够严谨。这么一说就和传统观点矛盾。笔者也没法判定真实性,但这种说法给历史添加了变数。
再说选项。A玄奘,唐朝;B慧能,唐朝;D鉴真,唐朝;只有C法显,东晋。选C,这没得争议了吧?考题出得挺有意思。
回头看,《佛国记》流传广,现实中的价值不只是宗教,更多是历史文献。比如里面记录的印度当时风俗,对于后世研究国家关系都很重要。也正因为法显经历的那个时代,东晋佛教才有了基石。学者们有共识:法显出境,打开的是大门,一个时代的新窗口。可惜更多人只记住玄奘和鉴真,法显仿佛很容易被忽略。
这里还有点个人见解,加上今年二十多省份高考文综大题选用古代高僧取经路线为材料,明显法显成了热点话题。可能未来,课本会把他的故事放得更大。人与时代,有时候也碰撞,有时候擦肩。法显在那段历史的凸显感,也许和今天的流量记忆已经不太吻合。
到底怎么理解东晋的宗教氛围?我觉得可以分成三个层面,要么钻研戒律,要么关注政治,要么专注出世。但法显,把这三个全都自己揽了。走出去,活下来,还留下了厚厚的文稿。不怕偏颇,也许他本身就不是佛教历史里最耀眼的名字,但没有他,后来的中国佛教架构恐怕要等到唐朝才能成型。这是不是有些不同寻常?
选题有悬念,答案其实很直接,但细想起来,每一个选项背后都有更宽广的历史舞台。高僧们在不同朝代的身影,让历史多了筋骨。这段故事,东晋的暗影下,多了几分亮色。
所以说,法显是东晋时期高僧,也是最早踏实实践佛教跨国传播的一个。历史里的人,有时候没有热门标签,但脚印往往正好铺在路口。
来源:快乐的麻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