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内容提要:他的专业是电气,后来参加扫雷舰和护卫舰电气设计,从资料翻译和技术校对干起,由负责电气领域拓展到动力和武器,一步步成长为驱逐舰总设计师,推动国产导弹驱逐舰从无到有,成为行业奠基人,主持我国第一代、第二代连续四个导弹驱逐舰型号(051、052、051-B
内容提要:他的专业是电气,后来参加扫雷舰和护卫舰电气设计,从资料翻译和技术校对干起,由负责电气领域拓展到动力和武器,一步步成长为驱逐舰总设计师,推动国产导弹驱逐舰从无到有,成为行业奠基人,主持我国第一代、第二代连续四个导弹驱逐舰型号(051、052、051-B、052-B)设计,被誉为我国导弹驱逐舰之父。
他就是潘镜芙。
一、造舰梦想源于儿时的逃难经历
潘镜芙,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人,1930年1月出生,原为电气领域专家,后转型成为驱逐舰总设计师,被誉为国产导弹驱逐舰之父。
由于天资聪颖,家境优渥,5岁时,潘镜芙进入当地的新式小学读书。7岁时,抗战爆发,随家人辗转上海,最后在邻近南浔的苏州落户,并在苏州完成中学学业,1948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浙江大学电机系,学习电力和电器制造技术。
潘镜芙幼时
1952年夏,潘镜芙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专业对口的上海华东电工局工作。第二年3月,因机构调整,电器设计处和机械设计处合并组建一机部第二设计分局,服务于当时的大规模基本建设。潘镜芙担任分局电器专业科电机组组长,负责上海电机厂汽轮发电机生产车间设计。
他和同事们投入满腔热情,如期完成施工任务并投产,生产出新中国第一台汽轮发电机。
1955年3月,在电气领域崭露头角的潘镜芙被调到一机部船舶工业管理局船舶产品设计处,参与舰艇设计。该局就在上海,陈扬任局长,设计处处长就是著名造船专家和教育家辛一心。
辛一心
为国造军舰是潘镜芙儿时的梦想。当年随家人逃难到上海时,面对黄浦江上林立的各式外国高大军舰,长大后为国造军舰的梦想如种子般埋进心田。之后因个人成长境遇及时局变动,梦想渐弱,成为一名电气工程师。而今参与造军舰的机会突然降临,儿时的梦想被激活,他喜不自胜,毫不犹豫去新单位报到。
军舰是个复杂的大系统,电气只是其一个支系统,可潘镜芙却不甘心仅做好电气领域份内工作,而是全身心投入军舰设计和制造。当时我国正从苏联引进6605、6610型扫雷舰全套技术和资料,由苏联专家指导在武昌造船厂建造。潘镜芙从资料翻译和技术校对干起,却有机会接触扫雷舰设计、建造全流程,加上他用心学习,很快掌握舰艇各系统构造基本原理和技术参数。
6610型艇之832艇
之后潘镜芙离开上海的妻子,远赴武昌造船厂参加扫雷舰建造,将图纸变成实物,从铺设龙骨到钢板焊接,铺管路,拉电缆,他一样不落,从头跟到底。海试时,在舰上,对他欣赏有加的苏联专家对他说:知识和能力都要来源于实践。你是中国舰船设计部门中唯一参加了舰艇设计制造全过程的同志,这段经历对你今后一生搞造船都将是十分有用的。
潘镜芙与妻子
二、从扫雷舰到护卫舰,敢想敢干,敢为人先
1956年,船舶产品设计院成立,潘镜芙担任一室技术科副科长,并代理正科长主持全科工作两年多。相较于行政工作,他更喜欢技术研究工作,但仍努力将技术科管理得井井有条,成为先进科室,后调任电气科副科长,专职从事技术研究。
为了实现独立自主建造海军舰艇和装备的决心,1961年6月,国防部舰船研究院成立,简称七院,下属一系列专业研究所相继成立,其中701所(武汉)负责舰船总体设计,潘镜芙穿上军装,和一批优秀技术人员汇聚于此,怀揣为共和国造舰的梦想,立下中国海军日后一步步走向强盛的奠基石。
701研究所
1961年12月,我国计划研制第一艘国产火炮护卫舰,计划在1965年前造出首舰,故被命名为65式。首舰由上海江南造船厂生产,之后由该厂指导广州造船厂再造出四艘,全部就地装备南海舰队。俞伯良担任总设计师,潘镜芙负责舰上电气系统设计。在调查时,他了解到部队官兵希望新舰上的电气设备最好全部采用交流电制。
潘镜芙在国防部七院工作时
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世界各国军舰上电气设备一律采用直流电制,没有用交流电制的。但舰上官兵在操作时深感不便,一是电制转换麻烦,二是一旦接错线头,导致舰上电气设备烧毁报废,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机电兵对此极为头疼,他们希望这位大学毕业、32岁的年轻电气工程师能解决他们的困惑。
潘镜芙仔细研究思考后,发现将舰上电气设备全部改为交流电制是可行的,他果断做出决定进行改换。由于没有先例,他的决定不被理解和接受,从减少风险考虑,大多数人主张仍采用直流电制。潘镜芙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主张,并与各配套生产厂家沟通研制交流电设备。后来由海军首长主持技术论证会,潘镜芙一一解答了各方关心的问题并最终顺利通过。
65型护卫舰之南充舰
新舰交流电机及设备研制出来后,上舰获得成功,官兵极为满意。该舰成为我国第一艘采用交流电制的军舰,开创了先例,之后新舰一律改为交流电制。潘镜芙以自己的负责、求精、执着的科研态度和创新精神,逐渐成为电气领域专家,一步步走进更高深的殿堂。
三、36岁担任我国第一艘导弹驱逐舰总设计师
从仿制扫雷舰到独立研制火炮护卫舰,701所技术实力不断增强,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潘镜芙也完成了华丽转身,由原来只负责单一领域的电气专家蜕变成主持全舰设计的总师。此时国防部七院退出部队编制,并入六机部(船舶工业),潘镜芙等退出现役。
潘镜芙退出现役证
60年代中期,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自主研制导弹驱逐舰的需求提上日程。之前,我国出于经济、科技实力限制和近海防御的需要,对海防实行空、潜、快方针,即发展战斗机、潜水艇、快艇,因而水面舰艇部队大量装备轻小型的快艇、护卫艇,缺乏大型驱逐舰、护卫舰。为了有效保证核潜艇深海出航和远程洲际导弹试验在远海部署舰船,海军不得不研制新型驱逐舰。
1966年,中央批准051型导弹驱逐舰研制方案,由李复礼和潘镜芙等担任设计领导小组成员。其中李复礼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造船系,1924年出生,时年42岁,是船舶工程专家,负责船体部分设计,从电气专业“半路出家”的潘镜芙刚负责动力、电力和武器系统。
在此之前,中国只有四艘从苏联进口的二手07型火炮驱逐舰,标准排水量1425吨,最大排水量2502吨,号称四大金刚,于1954年、1955年先后到达青岛,海军分别将其命名为鞍山、抚顺、长春、太原舰,代表当时中国海军水面舰艇最强战力。
四大金刚之太原舰
我国早有自研驱逐舰的想法。1957年,在多方努力下,我方获得苏联56型科特林级驱逐舰的部分图纸和资料,海军成立研究机构,探讨驱逐舰研制方案,并完成早期仿制草图,提出三步走计划,并开始仿制舰上关键设备。
这就是潘镜芙担任我国第一艘导弹驱逐舰设计师时的基本情况,虽然有一点护卫舰仿制基础和技术积累,但排水量由1000吨级到3000吨级,相关技术跨度大,最难的是当年导弹设备体型庞大、数量多,要移到面积有限的军舰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一开始,困难便一个个接踵而来,拉长舰体,解决动力,导弹上舰,加厚钢板,武器系统集成等等。
经过锲而不舍的努力和反复尝试,潘镜芙和他的团队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历经三年攻关,创造性地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1968年,051型导弹驱逐舰首舰在大连造船厂开建,1969年下水,1971年12月入役于北海舰队,命名为济南舰,实现了从0到1的跨越。
051型首舰济南舰
虽然济南舰并不完美,但通过该舰的研制,一系列技术实现突破,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各环节建立和培养了大批人才队伍并积累了宝贵的装备建设经验。
之后,潘镜芙带领技术人员不断对051型驱逐舰进行改进,扩大试验,随船在大浪里颠簸。海军共订购该型舰17条,一直生产到80年代末,成为当时的主力驱逐舰,也是我国第一代驱逐舰,具有里程碑意义。
051型尾舰珠海舰
四、80年代担任第二代052型导弹驱逐舰总设计师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中国与西方国家进入友好期,引进其先进军事技术成为可能,海军决定抓住机会上马我国第二代导弹驱逐舰。
1983年,国防科工委决定设计和建造第二代导弹驱逐舰052型,仍由潘镜芙担任总设计师,既是上级对他技术水平和能力的信任,也是潘镜芙不甘于051型现状的自觉奋进行为。当时,已服役的051型仍在不断优化推出改进型,总设计师依然是潘镜芙,他在两个身份间不断切换。
在研制052型时,潘镜芙提出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尽可能应用国内现有成果,一方面引进国外先进系统和技术,并进行国产化。后一条虽然遭到不少反对,但在他的耐心解释下,最终被接受,成为后来自力更生与引进消化二者互不矛盾、互相补充关系的著名论述。
1989年9月,052型完成全部设计工作,交由上海江南造船厂建造,1991年8月下水,12月海试,1994年5月入役于北海舰队,首舰命名为哈尔滨舰。次舰青岛舰于1991年开建,1993年10月下水,1996年5月入役。
052型首舰哈尔滨舰
与051型完全采用国产自制设备不同,052用上了多款国外先进和复杂设备系统,是我国第一款大量应用西方设备的驱逐舰,如柴燃交替动力的燃气轮机来自美国,柴油机来自德国;防空导弹和雷达来自法国;电子系统来自荷兰;舰艏声呐来自意大利等。
80年代末,中、美关系遇冷,刚开始不久的技术输入被叫停,052型只建了两艘便停建。但是052型的研制和建造将中国导弹驱逐舰向前推进一大步,实现跨越式发展,建立起综合作战指挥系统,大幅提高指挥效率;电子系统实现初步集成和兼容,各设备同时开机又互不干扰;利用国外设备,快速提升战力,缩小与西方国家差距;推动我国造船、冶金、武器、电子、机电等产业链的技术发展与人才队伍建设;实现了柴燃联合动力装置、大功率燃气轮机、国产柴油机的国产化,填补了国内空白,我国造舰水平和能力站在了更高的起点上。
五、马不停蹄,90年代连续设计和建造两款6000吨以上大舰
进入90年代,世界海军驱逐舰朝着大型化、远洋化发展,我国已建成的两代舰排水量均不足4000吨,上马6000吨以上的驱逐舰成为急需,在052型技术基础上建造大舰顺理成章,年过50岁的潘镜芙受命继续担任总设计师。
1995年12月,深圳舰在大连造船厂开建,标准排水量5000吨,满载排水量6600吨。由于国产燃气轮机技术不成熟,从西方引进仍受限制,在动力上只能倒回去走老路,仍然使用第一代的蒸汽轮机,而此时国产蒸汽轮机已具备驱动大型驱逐舰的能力。虽然深圳舰外形和主体沿用052型,但因为动力与051型一致为蒸汽轮机,故没被归入052型,而是被定义为051-B型。
051-B深圳舰
1997年10月,深圳舰下水,1998年10月海试,1999年1月入役南海舰队并成为旗舰。它的显著技术进步除了排水量突破6000吨以外,开始采用隐身技术,舰体和上层建筑侧壁倾斜并涂有隐身材料,减小雷达反射面积。舰体外形流畅,威武漂亮,初步形成中国军舰独特的舰体风格。
上世纪90年代可谓多事之秋,突出的有93年银河号事件,96台海危机,99年炸馆等等,一系列事件让我国应接不暇,海、陆、空军三军建设和发展迫在眉睫,各军种展开追赶步伐,缩小与发达国家间军事差距。中国海军更是奋起追赶,一型新军舰还未开建,下一型已开始立项研制。
在这样只争朝夕的节奏下,051-B型深圳舰刚刚离开大连造船厂入役,江南造船厂便迎来了新军舰广州舰的开建。1997年,广州舰由701研究所和俄罗斯北方设计局合作设计,我方总设计师仍为潘镜芙。该舰大量使用俄罗斯现代级军舰技术,1999年完成设计,被定型为052-B,获得当年国家科技进步奖,这是潘镜芙第四次担任我国导弹驱逐舰型号总设计师,此时他已步入古稀之年。
2000年初,广州舰在上海江南造船厂开建,2002年5月下水,2003年1月海试,2004年1月入役南海舰队。其最明显技术特点是引进俄制区域防空导弹系统,具备区域防空能力,这在中国驱逐舰上是第一次。船舷高低起伏,与之前的三款完全不同,类似俄罗斯现代级但又变化较大,是后续型号052-C、052-D的基本构型,但也有较大变化,不停的改变是当时中国新舰的最大特点。
052-B之广州舰
以上是潘镜芙担任总设计师建造的我国两代四个型号的导弹驱逐舰,每一代都推动中国驱逐舰向前迈进一大步,每一代都解决数个核心问题,增厚中国造舰技术积累。之后1940年出生的朱英富接棒潘镜芙,052-C、051-C两个防空型驱逐舰型号推出,相控阵雷达和垂直发射系统上舰,国人期盼已久的中华神盾舰横空出世,直逼世界驱逐舰最先进水平,具有划时代意义。
朱英富
052-C首舰兰州舰
051-C之沈阳舰
中国海军马不停蹄,继续奋勇追赶,2012年8月,最新型号052-D首舰昆明舰下水,彻底解决了中国驱逐舰之前发展遇到的所有困难和问题,技术先进,型号成熟,终于迎来了造舰大爆发,出现2019年下饺子盛况,一年下水八艘。直到今天,该型舰共建造28艘,进入世界驱逐舰名舰之列,这一切,都离不开潘镜芙的奠基和创举。
052-D首舰昆明舰
潘镜芙从1961年进入701研究所,抛家别子36年投入到驱逐舰研究和发展,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直到1997年才回到上海与家人团聚,期间每年只有一次探亲假。2000年后,已进入古稀之年的潘镜芙离开一线设计岗位,从日常工作中脱离出来,思考驱逐舰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直到2018年才退休,此时已88岁高龄。
2002年,瓦良格号航母停靠大连后,他带队上舰考察,后向中央汇报情况,三年后开始改装,由701所的刘英富担任总设计师。
退休后,他经常去701所上海分所,与年轻人交流和沟通。2023年10月8日,93岁的潘镜芙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
作者简介:深耕10年对越作战历史、传播当代优秀军人事迹、分享军事、时政热点解读。忠于史实,文字干净简练流畅。强军路上传递正能量!
来源:家在潢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