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5日,梅德韦杰夫在社交媒体发文:“这是我们所有对手都不得不面对的新的现实。等着看好戏吧!” 此语距俄外交部宣布不再受《中导条约》约束仅一天。
据环球网报道,8月5日,梅德韦杰夫在社交媒体发文:“这是我们所有对手都不得不面对的新的现实。等着看好戏吧!” 此语距俄外交部宣布不再受《中导条约》约束仅一天。
事件源头可追溯至俄乌冲突的和谈僵局。特朗普一心想推动冲突落幕,此前曾放话,若俄与乌50天内达不成和平协议,美国就对俄征收100%关税。后来他更没耐心,直接把期限缩到8月8日,相当于给普京政府下了最后通牒。
面对这种关税施压,俄罗斯官员接连回应。佩斯科夫说,俄罗斯早习惯了西方制裁,已有一定免疫力。扎哈罗娃则强调,制裁影响难免,但俄方知道怎么应对,甚至能转化成自身利益。
梅德韦杰夫的态度更加强硬。他觉得俄何时谈判轮不到特朗普定,不管50天还是10天,都是对俄的威胁。他特意提到“俄罗斯仍保有苏联时期的终极核打击能力”,让特朗普想想“死亡之手”系统的危险。
梅德韦杰夫(资料图)
“死亡之手”系统是冷战时苏联为对抗美国核威慑搞出来的。一旦俄遭全面核打击,指挥人员和中心全被摧毁,这系统能自动发射核导弹报复。梅德韦杰夫这话,核威慑意味明显,彻底惹火了特朗普。
8月1日,特朗普在社交媒体发文,说已下令把两艘核潜艇部署到俄附近。没说这潜艇是带核武器的战略型,还是装常规武器的攻击型,但消息一出,国际舆论炸了锅。
同一天,普京和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会晤时表态,俄期待继续和乌对话,谈判很有必要,得靠对话和平解决问题。但他也重申,和谈关键是“消除引发当前危机的根源”。这话和之前差不多,对推动和谈没实质作用。
8月1日晚,美媒播出对特朗普的采访。他说派核潜艇到俄附近,就是想确认梅德韦杰夫的话是吹牛。还批评梅德韦杰夫不该说那些话,指责他总口无遮拦,过去也常大放厥词。
有说法称,美国这两艘核潜艇携带了350多个核弹头。要是打俄远东地区的核基地,后果不堪设想。而俄远东核基地刚经历大地震,据说核潜艇受损严重,可能很难有效反击。
梅德韦杰夫被特朗普反怼后,连续4天没出声,有人以为他认怂了。没想到,俄紧接着有了新动作,他也再次出来刺激特朗普。
特朗普(资料图)
8月4日,俄罗斯外交部在官网发声明,说俄方不再维持依据《中导条约》单方面暂停部署陆基中程和中短程导弹系统的自我限制。
《中导条约》是1987年美苏签的,全名叫《苏联和美国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里面规定,两国不再保有、生产或试验射程500公里至5500公里的陆基巡航导弹、弹道导弹及其发射装置。
2019年,美国单方面退出这一条约。当时俄方声明,只要相关地区没出现条约禁止的美制导弹,就自愿限制部署相关陆基导弹。还呼吁北约国家对等暂停部署,也请美国在亚太的盟友支持防止军备竞赛的努力。
但俄方这些倡议都没得到回应。美国及其盟友不仅公开说要在多个地区部署美制陆基中导系统,还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美方相关导弹测试要么到了最后阶段,要么已完成,有些系统都开始批量生产了。
现在,越来越多证据显示,美制陆基中导系统出现在了很多地方,包括对俄国家安全很重要的区域。美国及其盟友还说,希望这类武器能在欧洲和亚太长期甚至永久部署,有些国家不光想买,还想自己研发。俄方觉得,这些举动直接威胁到俄安全,对地区和全球稳定影响严重,可能让核大国之间的紧张局势升级。
鉴于多次警告被忽视,欧洲和亚太地区眼看就要实际部署美制陆基中导系统,俄方觉得,再单方面暂停部署这类武器的条件已经没了。以后会根据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导弹部署规模,还有国际安全和战略稳定的整体形势,来决定怎么应对。
有分析认为,俄宣布不再受《中导条约》约束,可能要在白俄罗斯大批量部署新生产的榛树导弹。前几天普京和白俄罗斯总统会晤,就谈过这事。这显然是对特朗普“核威慑”的有力回击。
榛树导弹威力不小,装上核弹头能打到欧洲各国。美国在俄周边部署核潜艇,俄就用榛树导弹瞄准北约诸国和美军基地,算是针锋相对。
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资料图)
就在俄宣布这一决定后,梅德韦杰夫马上在社交媒体发声,“这是我们所有对手都不得不面对的新的现实。等着看好戏吧!” 这话里的“对手”,显然包括北约国家,尤其是美国,挑衅意味十足。
不过,俄也不能掉以轻心。特朗普这人反复无常,不按常理出牌。上次偷袭伊朗时,一边说要考虑两周,一边偷偷调动空军提前行动,打了伊朗一个措手不及。俄得做好准备,别重蹈伊朗的覆辙,该备好的大导弹得提前准备好,预防可能的偷袭。
美俄之间的较量越来越激烈,从口水仗到军事部署,再到撕毁协议,每一步都牵动着国际社会的神经。接下来局势会往哪走,谁也说不准。但可以肯定的是,双方的任何一个举动,都可能影响到地区乃至全球的安全与稳定。
梅德韦杰夫沉默4天后的再次发声,俄废掉执行了38年的《中导条约》,都让本就紧张的美俄关系雪上加霜。特朗普会怎么接招,俄又会有什么新动作,全世界都在密切关注。这场较量背后,是两个大国的战略博弈,也是对全球格局的一次重大考验。
来源:锐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