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七月的天山北麓,阳光如碎金般洒落在新疆奇台县的万亩麦田上。饱满的“汾酒大麦1号”在风中轻轻摇曳,穗尖凝结的晨露折射出晶莹的光。这片被称为“绿洲粮仓”的土地,正与跨越五千多里而来的汾酒,共同书写着一段关于品质与坚守的故事。当汾酒将“第一车间”的版图拓展至北纬45
七月的天山北麓,阳光如碎金般洒落在新疆奇台县的万亩麦田上。饱满的“汾酒大麦1号”在风中轻轻摇曳,穗尖凝结的晨露折射出晶莹的光。这片被称为“绿洲粮仓”的土地,正与跨越五千多里而来的汾酒,共同书写着一段关于品质与坚守的故事。当汾酒将“第一车间”的版图拓展至北纬45°的黄金种植带,不仅是对自然馈赠的敬畏,更是以“粮心”铸“酒魂”的长远布局。
北纬45°的黄金酿酒密码
在新疆奇台县江布拉克草原的边缘,有一片被天山雪水滋养了千年的沃土。这里年日照时长高达3000小时,160天的无霜期为作物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时间,而昼夜温差与纯净的雪水灌溉,让每一粒大麦都沉淀出独特的风味物质。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郭刚刚曾感叹:“奇台的土壤与气候,是为麦类作物量身定制的生长天堂。”
这份天赐的禀赋,让奇台从汉代起就享有“北部粮仓”的美誉,如今更是国家认证的“大麦之乡”。2025年,当汾酒的考察团队首次踏上这片土地,便被这里的自然条件深深吸引。“测天下吉壤为我所种,汇天下好粮为我所用”,汾酒多年来始终遵循的理念,在此找到了完美的注脚。
作为清香型白酒的领军者,汾酒深知原粮对于酿造的决定性作用。大麦作为制曲的核心原料,其酶系活性与淀粉含量直接影响酒曲的品质,进而决定酒体的清香风格。奇台大麦在长期种植中形成的独特品质,与汾酒“清蒸二次清”工艺对原料的严苛要求不谋而合。正如新疆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党总支书记周安定所言:“汾酒与奇台的相遇,是优质原料与顶级酿造工艺的双向奔赴。”
“汾酒大麦1号”的育种革命
在奇台汾酒大麦制种基地的试验田里,一株株“汾酒大麦1号”长势喜人。即便经历了今年春天的极端风雨天气,其抗倒伏能力与结实率依然表现出众。这一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培育、汾酒集团测试认定的专用品种,被业内誉为酿造业的“种业芯片”。
“农业生产中,种子是‘芯片’,良种能保障粮食生产效率,让单位面积产量更高、品质更好。”郭刚刚的话道出了“汾酒大麦1号”的核心价值。相较于普通大麦品种,“汾酒大麦1号”的亩产提升近20%,且β-葡聚糖含量等关键指标更贴合汾酒制曲需求,为糖化发酵过程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础。
为了培育出这粒“最懂汾酒”的大麦,科研团队扎根奇台五年,结合当地气候特点不断优化品种特性。从基因测序到田间筛选,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科技的力量。
2025年夏天,百亩生产实验的成功,让“汾酒大麦1号”的规模化种植成为可能。种植户李俊山今年首次试种1300亩,看着饱满的麦穗,他难掩喜悦:“种子好、技术好,加上汾酒给的订单保障,心里踏实得很。”
“汾酒大麦1号”的推广,开创了白酒企业深度参与原料育种的先河。这种“企业+科研+产区”的创新模式,不仅为汾酒提供了稳定的优质原粮,更推动了整个大麦产业的升级。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奇台综合试验站站长向莉评价道:“这不仅是一个品种的成功,更是产业协同创新的典范。”
订单农业的乡村振兴样本
汾酒在奇台推行的“土地备案+五统一”管理模式,即统一品种、播种、施肥、收割、收购,彻底改变了当地大麦种植“散、乱、差”的局面。通过与农户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汾酒不仅保障了原粮的标准化供应,更让农户收入稳定增长。“以前种大麦看天吃饭,价格波动大,现在有了汾酒的订单,我们只管把地种好。”李俊山的话道出了当地农户的心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汾酒的到来,解决了大麦产业‘科研断层、价格不稳’的痛点,为边疆地区的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新思路。”
这种共生共赢的模式,正是汾酒践行社会责任的生动体现。从140万亩全国原粮基地的布局,到奇台订单农业的落地,汾酒始终将企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正如汾酒集团所强调的:“好的品质不仅源于土地,更源于对土地上人们的责任。”
从田间到餐桌的品质承诺
在汾酒股份公司的质检中心,一份来自奇台的大麦样本正在经历3259项指标的检测。从水分含量到重金属残留,每一个数据都必须符合汾酒高于国家标准的内控要求。这是汾酒“从田间到餐桌”全链条质控的缩影。
自2015年发布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内控标准,到2022年《汾酒产品质量监控总图》的实施,汾酒构建起覆盖7大板块、124个环节、297个监控节点的品质管理体系。奇台原粮基地的建设,正是这一体系在源头环节的延伸。通过标准化种植、智能化监测、全程可追溯,汾酒将品质控制的触角深入到每一寸土地。
严苛的品质管控,换来了市场的高度认可。2024年,以青花汾酒为代表的中高端产品实现销售收入265.32亿元,同比增长14.35%。在新疆市场,青花20等产品更是成为商务宴请的首选,印证了“品质驱动增长”的硬道理。正如行业观察人士所言:“当其他企业还在追逐流量时,汾酒早已用十年磨一剑的定力,筑牢了品质的护城河。”
大国品牌的时代担当
站在“汾酒第一车间”IP五周年的节点回望,奇台布局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原粮基地的范畴。它是汾酒“品质长城”战略的关键落子,是种业振兴国家战略的企业实践,更是中国白酒走向世界的底气所在。
在白酒行业进入“长期不缺酒,长期缺好酒”的新阶段,汾酒以140万亩原粮基地的规模,诠释着对品质的坚守。奇台的阳光与雪水,与汾酒的古法工艺碰撞出的,不仅是醇厚的酒香,更是中国品牌对“工匠精神”的现代演绎。
当“汾酒大麦1号”的种子在奇台的土地上继续生根发芽,当更多农户因这份合作收获幸福,当青花汾酒的清香飘向更远的地方,汾酒与奇台的故事,正在书写新的篇章。这是一粒种子的旅程,是一瓶好酒的诞生,更是一个民族品牌用品质对话世界的宣言。
天山脚下,麦浪翻滚。汾酒在奇台扎根的每一寸土地,都在诉说着一个朴素的真理:唯有敬畏自然、坚守初心,方能酿出穿越时光的芬芳。这,就是大国清香的品质密码,也是汾酒献给时代的答案。
来源: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