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六月的哈尔滨,松花江畔的风还带着些许凉意,61岁的董国良被推进黑龙江省海员总医院时,眼神里满是茫然,右侧肢体像灌了铅似的垂在床边,连最简单的抬手动作都做不到,喉咙里只能发出含糊的气音。家属拿着病历本的手微微颤抖:“医生,他脑出血,现在右边完全动不了,话也说不清
六月的哈尔滨,松花江畔的风还带着些许凉意,61岁的董国良被推进黑龙江省海员总医院时,眼神里满是茫然,右侧肢体像灌了铅似的垂在床边,连最简单的抬手动作都做不到,喉咙里只能发出含糊的气音。家属拿着病历本的手微微颤抖:“医生,他脑出血,现在右边完全动不了,话也说不清楚……”
老年康复科的医护团队迅速为老人做了全面评估,当评定表上“右侧肢体肌力1级”“言语功能障碍”“ADL评分20分”的结果出来时,护士长轻轻握住了董国良老伴的手:“阿姨别担心,我们有系统的康复方案,只要坚持,会好起来的。”
治疗从第二天就开始了,针灸治疗室里,医生精准地将银针刺入穴位,董国良起初总是紧张地绷紧身体,几次后竟能在酸胀感中渐渐放松。作业疗法室里,治疗师用特制的木钉板让他练习抓握,右侧手指僵直得像铁钳,每次只能用左手辅助着勉强挪动,“董叔,再试试,就拿起来这根木钉”治疗师的声音总是温和而坚定。
最让家属心疼的是手功能训练,为了让蜷曲的手指张开,治疗师每天都要进行关节松动训练,每次按压都伴随着董国良压抑的痛哼,但奇怪的是,这个倔强的老头从没想过放弃,每次训练结束,都会用尚能活动的左手比划着“谢谢”。低频脉冲电治疗时,电极片贴在右侧肢体上,微弱的电流带来阵阵酥麻,他总盯着跳动的肌肉,眼里闪着期待的光。
第三周开始,奇迹悄悄发生,那天董国良在悬吊疗法的器械上练习平衡时,突然发现右腿能微微抬起了,他激动地啊啊叫着,眼泪瞬间涌了出来。治疗师立刻调整方案,增加了步态训练和上下楼梯练习,曾经需要两个人搀扶才能站立的老人,开始在平行杠里一步一步挪动,每走一步都像踩在刀尖上,额头上的汗珠顺着皱纹往下淌,却挡不住嘴角的笑意。
言语训练室里的进步同样惊人,从单音节的“啊”、“好”,到能说出完整的句子,董国良每天都对着镜子练习口型,护士站的姐妹们常听见他在走廊里念叨:“我——能——行——”咬字不清却格外用力的声音,成了病房楼里最动人的晨曲。
四十天后的评估日,整个康复科都为董国良的变化欢呼,当他自己从轮椅上站起来,稳稳地走上三步时,老伴捂住嘴泣不成声。“右侧肢体肌力5级”“言语功能正常”“ADL评分75分”的结果摆在面前,他笑着对医生说:“我现在能自己吃饭、洗脸,上厕所也不用人陪了,刚才还试着自己刷了牙呢!”
出院那天,董国良穿着自己整理好的衬衫,背着书包走到护士站,给每个医护人员鞠了一躬:“谢谢你们,让我重新活了一回。”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他身上,右侧肢体活动自如,说话条理清晰,家属拿着出院小结,ADL评分表上“可独立完成进食、洗漱、穿衣、上下楼梯”的字样,见证着四十天里生命的重生。
如今松花江畔的步道上,常能看到董国良散步的身影,这个曾被疾病困住的老人,在黑龙江省海员总医院的四十天里,不仅找回了肢体的力量,更拾起了对生活的热爱,那些银针闪烁的光芒、器械转动的声响、康复师鼓励的话语,共同编织成了一段关于希望与重生的故事。(来源:黑龙江省海员总医院)
来源:黑龙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