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堰市2025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7.4%,增速位居湖北省首位。这座曾因产业转型阵痛被称“车轮上的废都”的城市,正以土地再生的巧思、技术基因的重组、产业无界的融合,重塑老工业基地新生的“十堰范式”。
央广网十堰8月10日消息(记者赵玲)十堰市2025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7.4%,增速位居湖北省首位。这座曾因产业转型阵痛被称“车轮上的废都”的城市,正以土地再生的巧思、技术基因的重组、产业无界的融合,重塑老工业基地新生的“十堰范式”。
科技兴农,播种“数字麦田”
面对山区耕地分散、大型传统农机难以施展的困境,十堰选择在深厚的工业土壤中培育“数字麦田”。
国科鸿鹄科技有限公司工厂内展示的鸿鹄T70智能农机(央广网记者赵玲 摄)
在国科鸿鹄科技车间,鸿鹄T70智能农机和测土机器人正进行最终调试。“每秒分析多组土壤数据,精准生成氮磷钾含量曲线。”该公司相关负责人王世斌指向控制屏。
国科鸿鹄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线上的工人正在进行农机装配(央广网记者赵玲 摄)
总装线上,智能生产线正以20分钟每台的速度完成T系列农机装配。“产品融合中国科学院15项前沿技术,实现耕种管收全程无人化。”王世斌移步至展示区,轻拍T200原型机液压底盘:“这款专为丘陵山地设计的机型,配备多光谱传感器和模块化动力系统,可征服一般性的陡坡。”
在十堰市郧阳区安阳镇伏羲农场,“伏羲九步法”全流程管控系统正在运行。“我们将信息化、智能化技术要素植入‘耕地—播种—施肥—浇水—打药—收获—运输—仓储—秸秆利用’等关键环节,实现农业生产全产业链精准管控、节本增效。”工作人员白晓介绍道。农场中,纯电拖拉机正沿着预设的北斗路径精准耕作。
安阳伏羲农场数据指挥中心(央广网记者赵玲 摄)
“过去取样要三天,现在测土机器人跑一遍,手机APP上立刻就能收到‘土壤处方’。”白晓展示手机APP上的土壤数据,“纯电拖拉机沿北斗路径耕作,充电1小时完成40亩山地作业,较传统模式节本超10%,实现亩均增收150元的成效。”
安阳伏羲农场一角(央广网发 白晓 摄)
自投产以来,销售、租赁、服务“三位一体”智能农机合作模式已在十堰6个县(市、区)推广,累计投放鸿鹄系列智能农机15台,服务耕地面积2.31万亩。该模式正加速区域复制,在荆州江陵、襄阳襄州投入的5台T70农机,已耕作2000余亩,为呼伦贝尔农垦集团提供测土服务100万亩,带动农事服务增收1500万元。
智改数转,注入“智能灵魂”
当数字技术深耕田野之时,十堰庞大的工业躯干亦经历着智能“神经”的重塑。走进张湾区东风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的焊装车间,176台机械臂正上演“金属交响”,“每45秒下线一辆不同的轿车,核心秘诀在于设备互联、数据互通、产线智能。”该公司负责人袁三红指向边缘服务器。
十堰市张湾区东风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工厂内的数字化生产线(央广网发 张军 摄)
团队耗时两年完成焊装智能数据编码体系,破解了产线上多元异构“语言不通”的难题——电流、电压等参数被统一翻译为“数据普通话”,基于虚实共生的数字孪生+AI催生的产线智能体(Agent),让产线有了自己的“大脑”。
在东风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机床组装车间,袁三红指向长8米高5米的大型船用发动机缸体加工中心,“这台关键设备若依赖进口需5000万元,我们自主研发仅耗资1500万元。”
“智能制造不是推翻传统,而是让精益生产嫁接数字基因。”袁三红以音乐比喻转型:“标准化是音符,自动化是节奏,数字化才是交响乐。”
十堰市张湾区东风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工厂内用于一体化压铸零部件的加工中心(央广网记者赵玲 摄)
这一智造基因正在跨界生长、活力迸发。在张湾区低空经济产业园,深圳高度创新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圳高度创新”)于2025年2月在此设立全资子公司——湖北高度创新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湖北高度创新”),成为园区8家龙头骨干企业之一。
“湖北高度创新计划总投资5亿元,首期重点建设工业无人机及智能机场(机巢)生产线。”深圳高度创新华中地区负责人姜吉汉介绍,“我们将深圳总部在飞控算法、远程调度系统等领域的114项专利技术、7项国际PCT专利及成熟的‘无人机地空一体远程调度巡查系统’解决方案导入十堰生产体系。”
十堰市张湾区低空经济产业园内企业展出的无人机(央广网记者赵玲 摄)
据悉,其核心产品包括具备自动换电、充电功能的巡检无人机、系留照明无人机等,已在城市应急、环保监测、水利巡查、公安巡检等政务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单机续航达70分钟,作业半径15公里,换电后2分钟内即可重新起飞,可显著提升应急响应与日常巡查效率。
深圳高新技术企业为何落户十堰市张湾区?姜吉汉道出关键:“我们看中的是十堰深厚的工业基础、完备的供应链生态,以及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巨大的产业潜力。”作为老工业基地,张湾区制造业集聚优势突出,为“低空”与“汽车”两大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机车一体、车路云协同等领域开辟了广阔空间。
循环高效,激活“绿色动能”
在培育新质生产力过程中,既要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也要协同推进绿色化、低碳化。如今,一条绿色的循环链条,正为十堰的山区强县梦想注入持久动能。走进房县循环经济产业园,熔炉轰鸣,机械臂挥舞,一堆不起眼的废旧金属与废弃电子产品,正经历着资源再生的神奇蜕变。它们被精准分拣、高效熔炼,最终蜕变为高纯度的铜锭、铝材和稀贵金属粉末。
天为铝业铝型材加工车间(央广网发 房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面对复杂废弃物高效循环利用的技术壁垒,房县选择以创新突围。“我们自主研发的再生铝双室熔炼炉、水冷式再生铜冶炼炉等31项自主知识产权专利,已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能提供全链条解决方案。”房县工业园区循环产业帮办服务中心负责人李朝暾说,目前,正通过积极引入火法冶金、湿法分离等高端工艺,攻克稀贵金属提取难题,将黑铜中金、银、钯、铂回收率提升至98%,单吨价值从8万元提升至20万元,年产值增加60亿元。科技创新,让“垃圾堆”真正变成了“聚宝盆”。
鑫资集团展出的“再生铜”(央广网记者赵玲 摄)
以行业龙头鑫资集团为轴心,房县循环产业已告别“单打独斗”时代。依托其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的5317个标准化回收网点、华中再生资源数字化平台及全国最大的废旧电子产品交易中心,年回收处理量占据全国小家电市场的40%,交易效率提升30%。
房县循环经济产业园鸟瞰图(央广网发 房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围绕再生金属精深加工、高端电子元器件拆解等核心环节,19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梯次集聚、紧密协作,形成了“回收拆解-冶炼提纯-精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闭环。从废旧金属到高精度铝型材、铜合金棒材,再到高附加值的稀贵金属,一条高效循环的产业链条在这里不断延伸、日益强壮。
从“三线建设”时期肩挑背扛的创业者,到伏羲农场里编写种植算法的“95后”;从东风卡车碾出的第一条山路,到低空经济开辟的云端航路。十堰用半世纪积淀证明,老工业基地的新生,不在推倒重来的豪言,而在让每颗螺丝都闪耀时代光芒的匠心。
来源: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