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在直播间购买盲盒的效力怎么认定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8-10 10:54 1

摘要: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如7岁儿童)因缺乏对盲盒消费的认知能力(如不了解盲盒的随机性、价格合理性),其购买行为绝对无效(《民法典》第144条)。即使通过父母手机或账号操作,若父母未明确授权或事后追认,购买行为仍无效。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如7岁儿童)因缺乏对盲盒消费的认知能力(如不了解盲盒的随机性、价格合理性),其购买行为绝对无效(《民法典》第144条)。即使通过父母手机或账号操作,若父母未明确授权或事后追认,购买行为仍无效。

示例:7周岁的甲用母亲手机在直播间购买价值200元的盲盒,甲的母亲事后拒绝追认,该购买行为无效,甲的母亲可要求平台全额退款。

判断维度具体内容金额与年龄、智力适应性盲盒单价需与未成年人的日常零花钱、家庭经济状况匹配(如月零花钱500元的未成年人购买100元盲盒有效;购买5000元盲盒则可能超出能力范围)。平台义务履行直播平台需尽到未成年人保护义务(如实名认证、设置消费限额、弹出“未成年人需监护人同意”提示),否则可能因“未尽审核义务”承担连带责任。法定代理人追认超出能力范围的购买需法定代理人(父母)追认(如书面同意、微信确认)方可有效;拒绝追认则无效。盲盒特性(随机性、诱导性)若盲盒宣传存在“必中高价值款”“限量款”等诱导性表述(如“199元抽中iPhone”),可能被认定为“欺诈”,购买行为无效。情形效力认定法律依据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购买(如7岁买100元盲盒)无效(《民法典》第144条)。甲(7岁)用母亲手机购买100元盲盒,母亲拒绝追认,购买行为无效(参考(2021)京民终345号判决)。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小额购买(如12岁买50元盲盒)有效(金额与年龄、智力适应,无需追认)。乙(12岁)用零花钱购买50元盲盒,行为有效(符合日常娱乐需求)。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大额购买未追认(如15岁买5000元盲盒)无效(超出能力范围且法定代理人拒绝追认)。丙(15岁)未经父母同意购买5000元盲盒,父母拒绝追认,购买行为无效(参考(2020)苏民终123号判决)。平台未尽审核义务(如未实名认证)平台存在过错,购买行为无效;平台需与商家连带退款。平台未要求实名认证,允许未成年人冒用成年人账号购买,法院判决平台与商家连带退款(参考(2021)浙民终456号判决)。盲盒宣传存在欺诈(如“必中iPhone”)购买行为无效(欺诈);消费者可主张“退一赔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商家宣传“199元必中iPhone”,实际仅含普通款,法院认定构成欺诈,判决退款并赔偿3倍价款(参考(2022)沪民终123号判决)。

主张购买行为有效或无效时,需提供以下证据:

1.未成年人身份证明:户口本、身份证(证明年龄及行为能力);2.购买记录:直播间订单截图、支付凭证(微信/支付宝转账记录);3.平台义务履行证据: •平台是否实名认证(如账号绑定身份证); •是否设置消费限额(如单日500元); •是否弹出“未成年人需监护人同意”提示(聊天记录、页面截图);4.法定代理人态度:父母追认的书面声明、微信聊天记录(证明是否同意);拒绝追认的声明(证明无效)。5.盲盒宣传证据:直播录像、商品详情页截图(证明是否存在欺诈或诱导性表述)。1.日常娱乐消费标准:参考未成年人所在地区的月均娱乐消费水平(如小学生月均娱乐消费50-200元);2.家庭经济状况:结合家庭收入(如低保家庭与高收入家庭的消费能力差异);3.盲盒价值:若盲盒实际价值远低于标价(如标价200元但实际成本20元),可能被认定为“不合理”。•未履行实名认证:允许未成年人冒用成年人账号购买,平台需与商家连带退款;•未设置消费限额:未对未成年人单日/月消费设置合理上限(如允许单日充值1万元),需承担主要退款责任;•未审核诱导性宣传:对商家“必中高价值款”等虚假宣传未及时警示或下架,需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若购买行为被认定无效(如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购买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未追认的大额购买),需根据《民法典》第157条处理: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购买行为绝对无效;•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小额、合理且法定代理人追认的购买有效;大额或超出能力范围的购买需法定代理人追认,拒绝则无效;•关键依据:年龄与行为能力、金额合理性、平台义务履行及法定代理人追认。

实务中需结合购买记录、身份证明、平台义务证据及法定代理人态度综合判断,同时关注盲盒宣传的真实性,以平衡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与网络消费安全。

来源:左文说法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