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编辑|强哥随笔
当赵露思把"建党初期"说成改革开放年代,当王一博面对"到此一游"四个字抓耳挠腮。当刘浩存用"单纯"形容张艺谋的电影美学
我们不禁要问:这些连基本文化素养都不具备的"文盲明星",凭什么坐拥上亿粉丝、千万片酬?央媒的怒批绝非偶然,而是对这个畸形娱乐圈的一记响亮耳光。
让我们换个角度想想:三十年前的娱乐圈是什么模样?
陈道明为演康熙通读清史稿,鲍国安为塑造曹操研读《三国志》数月,六小龄童为演孙悟空与猴子同吃同住六年。
那时的明星,拼的是真才实学。而今天的内娱,却成了"九漏鱼"(九年义务教育漏网之鱼)的狂欢派对。
赵露思将《胡同》的历史背景张冠李戴。
王一博写不对自己的名字。
刘浩存分不清"纯粹"与"单纯"的区别。
这些荒唐事背后,是资本运作的"去智化"逻辑。投资人要的不是文化底蕴,而是能快速变现的"人形立牌"。就像快餐店不需要米其林大厨,流量经济也不需要真正的艺术家。
文盲明星的"生存法则":资本、人设与脑残粉
这些明星为何能屹立不倒?因为他们掌握了一套"文盲生存法则":
张艺谋称刘浩存"为演戏而生",于正力捧赵露思,大佬站台比实力更重要。这就像给空心菜打激素,外表光鲜,内里空洞。
王一博的"高冷男神"、赵露思的"甜妹"、刘浩存的"清纯小白花",人设成了遮羞布。粉丝不在乎偶像是否识字,只在乎"哥哥好帅"。
当王一博写错字,粉丝洗地"你行你上";当刘浩存语无伦次,粉丝辩解"她只是紧张"。这种"溺爱式追星",堪比家长纵容熊孩子。
讽刺的是,这些明星在国外活动频频闹笑话。赵露思搞错中法建交年份,让外媒看足了笑话,这哪是文化输出?分明是"文盲出口"!
绝望的文盲,绝望的娱乐圈
央媒批评"绝望的文盲"一针见血。但更绝望的是这个系统的集体堕落:
制作方宁愿花1亿请流量明星,也不愿花100万打磨剧本。
观众一边骂"内娱要完",一边为烂剧贡献播放量。平台算法只推流量,不推质量,形成恶性循环。
记得老戏骨李雪健曾说:"演员是心灵的工程师。"
而现在某些明星,连自己的心灵都没建设明白。陈道明为演溥仪查阅百万字资料,如今某些演员却连剧本都懒得看。这种对比,何其讽刺!
当韩国演员为角色考取专业证书,日本偶像团体要求成员至少高中毕业,我们的顶流却以"数学16分"为荣。
改变需要多方发力:观众的用心投票,平台优化算法,行业设立文化考核门槛。毕竟,一个让文盲当顶流的娱乐圈,输出的只能是文化荒漠。
最后留个问题:如果明天出台"演员资格证考试",你觉得这些明星能及格吗?
来源:娱乐女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