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打开社交媒体软件搜索“养生”,会发现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有专业的营养师用引人入胜的语言告诉你“喝白粥并不养胃”的知识,有三甲医院为你科普如何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有专业医生告诉你家庭杀菌小妙招……
打开社交媒体软件搜索“养生”,会发现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有专业的营养师用引人入胜的语言告诉你“喝白粥并不养胃”的知识,有三甲医院为你科普如何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有专业医生告诉你家庭杀菌小妙招……
不可否认,互联网医学科普为公众打开一扇便捷的健康之门,极大地丰富了公众获取健康科普知识的渠道。但打开手机,铺天盖地的医疗科普类内容中,也暗藏不少猫腻。“吃某物能抗癌”“一招治愈糖尿病”的噱头轮番上阵,“老中医祖传秘方”的故事更是赚足眼球。这些虚假信息披着科普外衣,要么为推销产品,要么为博取流量,靠编故事、打感情牌宣扬未经科学证实的疗法,与医疗科普压根不沾边。
8月1日,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就账号资质认证、账号资质信息、医疗科普信息来源、资质核验、专业医疗科普内容生产发布、网络行为等方面进行规范,严禁违规变相发布广告,严处违法违规信息及账号,用严格的规定为医疗科普内容立规矩、树标准。同时,也剑指在社交媒体上流窜的“伪科普”,和其背后的“大忽悠”。
医疗科普不同于一般内容创作,其很大程度上关系着公众的健康与生命安全,因而决不允许虚假信息混入。一句虚假养生建议,可能让一个健康人失去健康;一个编造的治病偏方,可能让患者错失治疗良机。
事实上,因“伪科普”导致人民群众人身和财产安全受损的案例并不鲜见:乳腺癌患者李淑琴被“老神医”喻某保欺骗,放弃化疗转用其“纳米中药”“放血疗法”,甚至外敷石灰膏“杀癌”,“治疗”一年半后癌症转移死亡;2024年,因宣称“治愈率超80%”、用“秘方药”治疗癌症在网上爆火的“药王谷”,至其查封时,已导致了15名患者死亡,20人病情加重。
更为严重的是,任由这些“故事会”一般的虚假信息传播,污染网络生态,必然会损害公众对专业医疗机构的信任,进而对社会舆论氛围造成伤害。
因此,必须出实招、下狠招,规范医疗科普,避免其沦为“伪科普”集中地。此次四部门联合出手,正是要通过资质审核、内容监管、广告规范等多管齐下,为医疗科普划定红线,重建专业壁垒。此外,平台也应进一步承担责任,完善自身资质审核与内容分级管理,对医疗健康类账号进行资质认证,未经认证者禁止发布专业内容;对存在争议的内容,引入医学专业团队人工复核;对违规账号采取限流、封禁、永久禁言等措施。
公众的健康素养提升同样重要。这既需要相关部门和主体持续加强优质、易懂、易获取的健康科普供给,也需要作为信息的接受者的公众主动提高自身辨别能力和预防意识,遇到无法辨别真伪的健康信息,可到官方网站的“辟谣平台”检索查询。只有学会辨别真伪,才能从根本上减少“伪科普”的接受群体和生存空间。
社交媒体空前发达的时代,“去伪存真”是一个永恒课题。给医疗科普戴上“紧箍咒”,不是要给科学传播“刹车”,我们乐见随着通知的实施,网络医疗科普能够更加规范化发展;我们也期待更多专业医疗工作者主动走向科普舞台中央,唯有让专业的“良币”占据主流,才能真正驱逐那些混淆视听的“劣币”“假币”,让虚假信息无处可躲,让科学、严谨的医疗科普声音传得更远。(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 荣潇 高一铭)
来源:掌上青岛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