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明远:为教育而生,为教育而歌 | 纪念朱小蔓逝世五周年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10 14:00 3

摘要:小蔓同志是一个愿意做学问的人,是为我国教育科学研究做了不少工作、有贡献的人。她对学问的追求、对生命的热爱、对道德教育特别是情感教育的深入研究及其成就,至今让我难忘,促动我为她写下这段文字。

以兹纪念。

作者 | 顾明远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小蔓同志是一个愿意做学问的人,是为我国教育科学研究做了不少工作、有贡献的人。她对学问的追求、对生命的热爱、对道德教育特别是情感教育的深入研究及其成就,至今让我难忘,促动我为她写下这段文字。

1. 对学术始终充满向往和敬畏

第一次见到小蔓,是20世纪90年代初参加在南京举办的中国教育学会举办的会议上。那次见面我知道,她已有十几年从事思想道德教育的经验,从哲学、伦理学研究转到教育研究,师从南京师范大学鲁洁教授,跟着鲁洁教授深入江苏一些中小学校进行入校研究。她还有在苏联莫斯科大学哲学系伦理学教研室访学的经历,在吉塔连科教授指导下研究情感教育。

从苏联访学回来后,小蔓接了鲁洁教授的班,把鲁洁教授创办的南师大教育科学研究所发展得很好,并有了更大的发展。我与鲁洁教授来往很多,也就与小蔓常见面。20世纪90年代中期,她担任南师大副校长后,为学校教育学科建设多次来看我。我感觉她事业心强,对学术充满向往和敬畏。

2002年她奉命来京,担任当时的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所长和全国教育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我觉得这个岗位的担子很重,可是我们看她,总是一副大学女教师的模样,热情、坦诚,带着书卷气,还有些天真。她在教科所,尊重老同志,重视基础理论建设,强化史、论和比较研究,热心国际学术交流,也看重一线实践和研究,重视深入农村做调查,并撰写政策建议。在她带动下,中央教科所决策服务能力有所增强。

虽然几十年“双肩挑”,但小蔓从没有把职务当“官”来做,学术情怀一如既往、不改如初,行政之余一直坚持带研究生,搞科研,读书和写作。2007年底,她离开中央教科所,到北京师范大学工作。她说,愿意把教书、做学术作为自己的人生归宿。她骨子里喜欢教书、喜欢学术,我为她的回归而欣慰。小蔓学术视野广阔,善于吸纳不同学科的知识,作品所写又往往与她当时的工作经历、生活事件及其所思所虑有关,因此她的学术作品总是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和思考着力点,价值趣味有自己一贯的坚持,文风自成格调,在学术界占有独特而重要的位置。

2. 为道德教育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小蔓的研究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是道德与价值观教育研究,其中道德教育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是她的研究专攻。

世纪之交,小蔓受命领衔申请在南京师范大学建立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道德教育研究所,并出任首任所长。为了建所,她付出很多辛劳。在鲁洁教授等前辈努力下,南京师范大学被批准建立全国第一个德育学博士点,重点方向即是道德教育研究。她自然成为德育研究方向和后来的德育学博士点的学科带头人。2005年国家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刊物《中国德育》,她出任社长、总编,短短两三年已在教育学术期刊中排名非常靠前了。

小蔓关注传统道德教育现代转换、当代德育新问题及其应对、课程改革与道德价值观教育,同时非常注意对国外教育家、哲学家思想资源的学习借鉴,并与多位当代国外学者进行学术对话。在她的努力下,2003年10月,中央教科所与俄罗斯教育科学院在俄罗斯莫斯科签订了“2003—2006合作协议书”,催生了新世纪以来中俄教育比较研究的力作《20—21世纪之交中俄教育改革比较》,成为献给中国“俄罗斯年”的一份来自中国教育界的独特厚礼。几年后,她与国外专家的对话结集成册,其中不乏对道德哲学、道德教育的深刻关注。

从小蔓的这部分作品中,我看到了中国当代学者乐于学习、勇于比较、为我所用的风采。他们扎根中国大地研究、实践教育,同时开放、包容,虚怀若谷,饥渴地汲取学术营养、寻求国际借鉴,借以丰富中国的教育理念、指导教育实践。我也曾与多位国外同行就各种教育问题展开对话,深知中西文化的差异、中西学者交流的难度,也深知对话的重要性。交往是学习、借鉴西方,同时把中国教育经验传递到西方去的捷径。我相信,通过中外专家的持续交流、合作,中国教育将获得更多国际借鉴,也必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理解,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会进一步增强。

小蔓不仅深入研究,还积极发挥自己所长,为中小学品德课程标准制定和教材编写作出了积极贡献。她自2001年起带队研制中小学品德课程标准,2006年起负责初中思想品德课标修订,历时五年。我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审议组组长,深知其中艰辛。

小蔓作为鲁洁教授的传人,对我国德育学科建设、德育课程政策、学校德育工作改善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3. 推动素质教育和教师素养提升

小蔓的道德教育研究,以情感教育为特征。她一直认为,人的情绪、情感,由于其早发性、强动力性和一定的内隐性,对人的整体素质发展具有根基作用,以此建树人的身体、智力、审美和精神发展的大厦才是内在性的、自然而可靠的。基于博士学位论文,她写成《情感教育论纲》一书,在学界产生了很大反响,是她的情感教育研究和实践的重要理论基础。

小蔓的情感教育,使她在素质教育研究和实践中发出了不同的声音、发挥了重要作用。我注意到,她以自己的情感教育研究,为上世纪80—90年代以来中国学校素质教育的推展和实验研究做了很多工作,1997年即已形成的、对小学素质教育模式的理论建构不仅在国内学校有积极影响,在国外参与学术讨论也多次对外传播与交流。2005年教育部组织素质教育系统调研,她任一个专题组的首席专家。在不同场合,我听她发表关于素质教育的认识,其基本理念、判断,包括对忽视人的素质发展所造成的种种负性伤害等观点,我都十分赞同。

小蔓长期在师范大学工作,在大学曾主管本科教学工作,为师范大学教学改革,特别在提升师范生人文素养方面发挥了一个学者校长的作用,在教师人文素养和教师教育方面作出了自己的特有贡献。她直接主持过我国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研究论证工作,率先办起设在原南京晓庄师范的我国第一个本科小教专业,长期承担任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小学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相关工作。1994年,她就提出,素质教育需要具有情感人文素质的教师,长期跟踪研究我国小教界著名教师斯霞、李吉林等的教育实践,并为她们写出别具感染力和学术价值的研究文章。对我国世纪之交教师教育改革,她既积极支持、亲身参与,又以其学术敏感和良知对眼下过于追求外在化标准,未能很好把握教师专业工作性质、特征的政策和作法提出改进建议。

小蔓生前研究的关注点、教育情怀以及秉持的价值观长期坚持如一,难能可贵。她的研究、她的演讲、她的文章总是既有不断跟进学习的新知、新的文献资料,又明显体现出由时代问题直逼、挑战的思考和回应,总有饱满的情感,于思想与文辞之间有她自己生活和生命的感受。我想,中小学教师至今喜欢她的文与人,学界同行至今不忘她的情感教育研究,面对人工智能挑战、数字时代各种侵扰,一次一次回到人的心灵、人的情感交往,前所未有地重视人的社会情感能力培养,大概就是这个缘故。

在最后的岁月里,小蔓同志提出了“情感文明”这个富有创新性的学术概念,并作了初步研究。相信她为后来者的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来源:中国教师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