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回家开“村咖”的中产,重新上班了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11 08:07 1

摘要:第一批回家开“村咖”的中产,重新上班了:一场理想主义的溃败,还是乡村振兴的必经之路?

【标题】第一批回家开“村咖”的中产,重新上班了:一场理想主义的溃败,还是乡村振兴的必经之路?

文 / 麦琪(旅界专栏作家)

--

前言:

八月,北京的望京,星巴克的玻璃窗外车水马龙,玻璃窗内,我见到了若岚。

她曾是香港某大媒体的编辑,如今穿着职业套装,踩着高跟鞋,端着一杯冰美式,对我说:“你看,我又回来了。”

她不是回来上班的,而是“被逼回来”的。

两年前,她带着中产式的理想主义,回到山西老家,在一个村子里开了家“村咖”。

两年后,她关店,重新回到城市,继续朝九晚五。

而她,只是“第一批回家开村咖的中产”之一。

---

一、“我卖的是场景,不是咖啡”

若岚的故事,像极了2023年那波“返乡潮”的缩影——疫情刚解封,城市焦虑爆发,很多人开始幻想“逃离北上广”,回到家乡,开一家“村咖”、民宿、田园餐厅。

有人成功,但更多人失败。

她告诉我,她最初的梦想是:“在古窑洞里煮一杯手冲咖啡,让城市人感受乡村的宁静与诗意。”

听起来很美,但现实是残酷的。

她投资了70万,装修、设备、绿植、打卡墙一应俱全,开业那几天,朋友圈刷屏,每天营业额能上2000+,她以为人生要开启新阶段了。

但好景不长。

村子常住人口不到1000人,老人孩子为主,谁会每天喝咖啡?真正来的,是城市年轻人,节假日开车来拍照打卡,喝一杯就走。

她说:“我卖的是场景,不是产品,也不是体验。”

这句话,像一把刀,精准刺中了“村咖”行业的软肋。

---

二、村咖不是风口,是幻觉

“村咖”火了,是因为它满足了城市中产的“田园幻想”——逃离、松弛、慢生活。

但问题是,幻想不能当饭吃。

若岚总结了她失败的三个关键原因,我称之为“村咖三宗罪”:

1. 定位错误:以为咖啡+白墙+秋千=打卡经济,结果发现,咖啡不是刚需,情绪不能付房租。

2. 模式单一:只靠游客拍照引流,没有复购、没有社群、没有产品延伸,生意像烟花一样短暂。

3. 需求错配:华北和江浙沪的消费习惯不同,你不能指望在山西卖手冲咖啡,像在上海一样火爆。

她的咖啡馆,像极了一个“布景剧场”,演员上了一次台,剧本就结束了。

这不是个例。

根据旅界2024年调研,全国县域“村咖”中,超过60%的门店勉强维持甚至半年内关门,转让设备比开店还快。

“村咖”不是风口,是幻觉,是城市中产对乡村的一次“自我投射”。

---

三、成功的村咖,都有“看不见的底牌”

当然,也有成功的村咖。

比如浙江安吉的瀑布咖啡、深蓝计划,江西湖陂村的米乳咖啡,这些案例曾为当地创造上亿营收,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

但它们的成功,靠的不是“场景+滤镜”,而是:

- 地理优势:离杭州、上海近,城市客源充足;

- 文旅基础:当地村庄已有成熟的旅游接待能力;

- 资源整合:与本地农产品、手工艺、研学项目联动;

- 组织能力: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而是村民共同参与,形成利益共同体。

换句话说,你以为你在复制“安吉模式”,其实你根本复制不了它的“底牌”。

若岚说:“我错的不是方向,是地方。”

这句话,我深以为然。

---

四、“村咖2.0”时代:从“打卡经济”到“乡村生态”

如果“村咖1.0”是靠“场景+滤镜+流量”维生,那么“村咖2.0”必须走向“在地化、社群化、产品化、共享化”的新路径。

我总结了未来村咖的四个关键词:

1. 产品多元化:咖啡不是终点,而是入口。比如米乳咖啡,把本地大米做成饮品,利润翻倍。

2. 空间在地化:不是小资审美的嫁接,而是文化肌理的激活。保留老屋、土砖、木梁,反而更能打动人心。

3. 社群共建化:未来的村咖,不是游客来拍照,而是村民、游客、返乡青年一起生活的公共客厅。

4. 收益共享化:最好的村咖,是村民也能参与分红的。他们可以种原料、做手作、带研学,形成真正的乡村生态。

这才是“村咖”的未来,不是靠打卡,而是靠“扎根”。

---

五、结语:你是想创业,还是想逃避城市?

若岚关店那天,发了条朋友圈:“谢谢来过的朋友们,也谢谢没来过的客人。风吹过古窑,也吹醒了我。”

评论区一片唏嘘,但她没有后悔。

她说:“我做村咖没有错,只是做错了方向,也做错了地方。”

这句话,值得所有想返乡创业的人深思。

你真的想做“村咖”吗?还是只是想逃离城市的内卷和焦虑?

如果你只是带着滤镜和情怀去乡村,那大概率会失败。

但如果你愿意真正了解乡村、尊重乡村、扎根乡村,或许,这里真的有你想要的生活。

---

今日话题:

你如何看待国内“村咖”泛滥?你是支持,还是反对?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和旅界君一起聊聊“村咖”的未来。

---

作者简介:

麦琪,旅界资深专栏作家,曾任职于多家港媒及财经媒体,关注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及城市生活方式变迁多年。她的文字犀利而不失温度,总能在理性分析中,带你看见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以上内容由AI搜集并生成,仅供参考

来源:奇幻柑桔sTYaip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