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科研界“内卷”日趋严重 驱动学术造假指数级增长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11 09:00 2

摘要:一项来自美国西北大学数据科学家路易斯·努内斯·阿马拉尔(Luís A. Nunes Amaral)团队的研究显示,该国学术造假问题已呈指数级增长。“论文工厂”炮制的虚假期刊论文数量每1年半就会翻倍,增速远超学术论文的整体数量每15年才翻倍的速度。此外,研究团队

【环球网报道 记者 陈全 实习生 徐文琪】据美国《纽约时报》近日报道,一项来自美国西北大学数据科学家路易斯·努内斯·阿马拉尔(Luís A. Nunes Amaral)团队的研究显示,该国学术造假问题已呈指数级增长。“论文工厂”炮制的虚假期刊论文数量每1年半就会翻倍,增速远超学术论文的整体数量每15年才翻倍的速度。此外,研究团队通过统计模型推算,“论文工厂”的实际产出规模可能是已曝光案例数量的100倍。

该研究团队构建了超100万篇学术论文的数据库。结合在线论坛与“撤稿观察数据库”,整理出3万篇存在明显关联的论文。这些论文呈现显著的集群特征,表现为同一集群的论文往往在相近时间段集发表,且集中发表在同一出版商旗下的期刊。进一步追踪这些论文的关联,可发现众多高频合作的编辑与作者。研究团队成员指出,这类有组织的关联互动是典型的串通行为,更是学术造假共谋的明确证据。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010年以来,美国期刊编辑与学术监督机构已发出警示:科学研究赖以存续的信任体系正面临严峻挑战。他们明确指出,存在数据造假、图像篡改等学术不端行为的论文数量不断增加。

近年来,驱动乱象蔓延的现实因素持续发酵。随着研究生群体的壮大,有限的学术资源与日益增长的人才供给之间的矛盾愈发凸显,高水平论文俨然成为学术生涯成功的核心标尺——它不仅是就业的“敲门砖”,更是晋升“阶梯”与获取科研经费的“硬核筹码”。对论文成果的过度依赖,为造假行为提供了滋生的土壤。面对学术发表的旺盛需求,出版商每年新增的期刊达数千种。“出版商的商业利益与出版的行业逻辑都导向‘数量至上’的出版模式。”美国科学诚信中心(Center for Scientific Integrity)执行董事伊万·奥兰斯基(Ivan Oransky)博士直言。

此外,美国政府削减科研经费的做法,或将成为学术造假的潜在推手。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上月宣布,在本财年剩余周期内,仅对前4%的科研基金申请予以资助,较之此前的7%,科研资助门槛明显抬升。与此同时,更大规模的科研经费削减方案正处于审议阶段。在科研资源萎缩、科研岗位稀缺的现实困境下,科研人员不得不将大量精力耗费在有限资源的角逐与生存空间的维系中,这种被生存压力裹挟的学术生态,极易催生更多急功近利的造假行为,最终对科研诚信体系造成系统性侵蚀。

研究团队通过数据追踪发现,不少伪学术机构正以工业化规模批量制造虚假或低质研究成果,这些“论文工厂”已将学术造假运作成一套成熟的暴利产业链。对此,柏林自由大学社会科学家安娜·阿巴尔基娜(Anna Abalkina)指出,急于为简历“镀金”的科研人员,只需几百到几千美元,就能买到一篇与自己毫无实质关联的论文署名权,这使得学术沦为可交易的商品。

阿巴尔基娜补充到,为逃避查重系统,“论文工厂”常借助人工智能工具对剽窃来的文本进行技术性改写,而这种“AI造假”却常因生硬的改写弄巧成拙,使得论文成品贻笑大方。不过,AI技术的应用仍然意味着学术造假的技术门槛被大幅降低,隐蔽性却显著提升。“问题的沉疴早已显现,其潜在风险不容忽视。这种技术赋能下的造假升级,着实令人忧心。”她谈道。

面对学术造假的蔓延态势,多位专家提出了针对性的治理建议。长期关注学术造假领域的专家伊丽莎白·比克(Elisabeth Bik)建议,学术出版商应与信用卡公司合作,建立起监测可疑交易的机制,同时将更多利润投入论文造假监测。

阿马拉尔表示,仅依赖撤稿等常规手段难以遏制学术造假问题的蔓延。他形象地比喻道:“就像水龙头正持续大量放水,我们却用一个小杯子往外舀水,如此举措显然无法扭转局面,更无法从源头上解决问题。”他提议,应建立暂停发表的处罚机制,将在未经核验的低质论文中署名的知名学者纳入规制清单。此举将强化作者对自身署名研究负全责的意识,虽然可能降低论文发表数量,但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学术创作回归质量为先。

奥兰斯基博士则强调,科研人员的奖励机制也必须调整。“问题的核心症结在于激励机制,”他说,“我们必须通过制度优化让钻空子的行为无利可图,以重塑学术领域的价值导向。”

来源:环球网留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