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紫山史话》所想到的——兼论乡土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8-11 10:09 1

摘要:杨振勇先生的新作《紫山史话》最近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本书68篇文章,19方字,写的是邯郸主城区西部紫山及其周围村庄的村史、遗迹、名人轶事、历史传说以及他亲自调查考证后对所有这些的新诠释,是一部地地道道的乡土文化之作。由于这个区域也是我们一帮”驴友”骑车经常

读《紫山史话》所想到的

——兼论乡土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

杨振勇先生的新作《紫山史话》最近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本书68篇文章,19方字,写的是邯郸主城区西部紫山及其周围村庄的村史、遗迹、名人轶事、历史传说以及他亲自调查考证后对所有这些的新诠释,是一部地地道道的乡土文化之作。由于这个区域也是我们一帮”驴友”骑车经常光顾的区域,对书中提到的一些山川、道路和村庄都较为熟态,读后顿生一种亲切感,并由此想到几个相关的话题,特此一并提出在邯郸主城区的城周,散布着许许多多的千年古村,这些村都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遗存,可谓是一村一故事,一村一历史,而这些故事又大都与邯郸的历史文脉息息相关,是邯郫大历史的珍贵点缀和补充,可以说它们其实就像是一道美丽的光环,环绕在邯郫这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项上。然而,这些璀璨的村落文化大多只是世世代代口口相传于当地村民,有一些虽是记载于邯郸历代旧方志之中,却难于在普通百姓中传播。因而,即使是在邯郸主城区的老市民中流传也并不广泛,而现在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新一代邯杯市民的构成成分已经十分广泛,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新邯郸人对自己生活的周边环境、山川、村落充满好奇,渴望了解,该书披露的大量域周村的民俗文化信息,对他们来说确是一本很实用的书。

通过这本书,我们更详尽地了解紫山这座离邯郸最近的历史文化名山的自然风貌和历史变迁,认识了2000多年前在这里驻军并安葬在这里的那位最具有胡服骑射风格的军事家赵奢,知道了百家姓中第19大姓马姓的来源;还知道了600年前这里曾有一所“竹林书院”,曾孕育出一个在世界中世纪史上耀眼的科学学派,被称为“紫山学派”,从这里走出了几位曾在元代政治史、科技史上写下浓浓一笔的人物郭守歌、刘束忠、王恂等………如果说这些过去我们还多少了解一些的话,那书中更多的关于蒙山周围乡村的人文故事对肯定是你第一次知道的地名文化是乡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地名里有故事,地名里的故事有许多是可以追溯到一个地方文化根脉源头的线索。《紫山史话》中专门有一章《村名文化)讲述了详多村名的来历,如”六个守陵村”的由来,原来最初在这里居住的就是战国赵王陵区的守陵人,如今的张、陈、李、薛姜五个三陵村和由陈三陵村分出来的中三陵村共六个三陵村的最早一批村民,应当就是那些守陵人的后代,而今天他们依然是赵王陵这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主要守卫者,199年和2010年发生在这里的几次盗墓蒙件就都是他们最先发现开积极参与而告破的,用一句网络语言说:“可谓是史上坚守职业精神最久的人”;“工程村”名之由来竟也可能是与“马”姓的起源有关,是从赵奢立功封邑的“功城“演绎而来,说不定这里还真埋藏着一页重要的历史补遗,等待着我们去掀开;“白家的传说”,是从林村村头的大冢说起,把传说的“白起墓”说、“疑粮冢”说、长平之战“白骨家”说等几种说法摆出来,让世人选择,这也必能引来人们无尽的猜想和探索的欲望,当我们骑行在新修的邯武快速路时,忍不住要向大桥西头路南倒的这座大墓看上几眼;还有陈客等”九沟十八窑”村名的来历,原来是“明初陈氏等奉诏从外地迁此占地立庄,因地处沟壑地带,故冠以姓氏明村名”,从此才有了陈、米、赵、黄、郭等十八窑的村名。不久前,我们曾骑车走进其中之的黄客村,在抚摸那些由一色石板砌就的石墙、石屋、石板路、石井和一孔孔立土窑洞时,一种对先人们创业史肃然起敬的情感油然而生……书中还有大量关于当地民俗文化的内容,如各村的闹元宵、灯会婚庆歌谣、黄窑烟火、师窑“摆黄河”、郭河拉花等,作者都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甚至还配发了歌词、节拍、曲谱等,使读者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多方面的了解。

诚然,许多村名和传说都是村民们世世代代口口相传而来的,在这个口口相传的过程中,有可能被某一代村民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了加工,使其含义已与原本的含义发生了变异,而且,那些为当时的人们笃信并以为很美的故事在我们今天的人看来,也许已经显得子虚乌有、甚至荒诞无稽了,如邯郸周边的一些村、地的名字许多都与神怪传说、与刘秀在邯落难的故事有关,其实那些故事大多是“查无实据”的,但是细细分析这些传说也开非毫无意义,如许多源自与水有关的神怪故事的村名,如圣井岗、双泉观等,起码是传达了彼时当地的自然信息—或者是过去这里水脉丰富,因以名之;或者是这里当时就缺水,人们把盼水的心情融化到自己的村名中来了。而许多源自与刘秀有关的地名,如扳倒井、马榜泉、藏龙寺等尽管多数与历史事实不符,但显然也反映了当年刘秀在河北在娜起兵复汉的大历史。总之,这些都是那个时代社会文化的产物,它们的存在也是值得我们后人尊重的。

本市一位著名旅游文化研究名家张国胜先生说:“旅游是很需要文化的,但这个文化不应该建立在那些荒诞无稽的所谓故事上,而应当以真实的历史事实为依据,只有如此,才能引起人们的怀古情结和探索欲望”,此说极有见地。为此,我们在研究宣传地方乡土文化时很有必要对那些传说、旧说加以必要的科学探究,而不是简的照转、宣传,《紫山史话》在这一点上也了一些努力。杨振勇先生出生在紫山脚

悉的,那些优美的人文故事自打很小时起就被深深地刻印在脑海中,但在这木书里他已不是简单地转迷、记录,而是对其中一些传说重新进行了一番寻访、实地考察和研究,进行了一个再创作。老杨年轻时是颇有名气的军旅记者,是央视军事组组建之初的第一批记者,采访功很是了得,虽已年近古稀,但为了写好这本书又重操旧业,披挂上阵,他“上山下乡,串村入户,到民间去沟宝”。正如他自己说的“四处奔波收果材料,虽然很辛苦,但我是紫山人,写紫山事,熟人多,亲友多,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受到热烈欢迎,大力支持,有的还在家里设宴招待…“正是因为有了如此这般的一番考察重访功夫,《紫山史话》在这方面做的一些研究是值得称道的。

但是,笔者认为,本书的不足之处也仍然在这些地方,此前我市出现的一些此类乡土文化作品中,有不少也存在类似的问题。这说明,我市的乡土文化研究和宣传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固然对那些旧说、传说进行探究、甄别是个艰难的工作,因为这已经很难到文献记载里找答案了。但对于立志于地方乡土文化研究工作的人来说,在乡土文化的研究中,对一些旧说、传闻进行科学的考证,寻回我们真正的根之所在,实在是一项不容回避的工作,是一段必须要走的路。

邯郸的旧地方志对紫山周边的自然地理、名胜有许多记载,但旧志往往有的缺乏实地科考依据,有的随着时代的变迁、自然环境的变化,也早已发生了大的变化,今天已面目皆非,使后人对此莫衷一是。《紫山史话》对此也进行了一些考察与研究。

如“葛山红叶”,是多部旧《邯郸县志》中所谓“师十景”之一,但哪里是葛山?什么是红叶?现代人根本弄不清楚。杨先生经过实地考察和比对,认定“葛山,就是紫山伸向东南的余脉,起伏绵廷三四里,西北端与紫山相连,是紫山的连体山”,而“红叶就是紫山特产的植物“葛荔”,该植物秋后叶子为红色。现代人之所以难以见到“葛山红叶”,是因为近些年来,葛山山体有的被放火烧荒开垦成农田,有的又被开山取石,山体破坏,使“葛藠”几近绝灭,邯郸十景之一的“葛山红叶”也就自然消失了。可喜的是随着紫山成为我市重点建设的一个景区,紫山植被在迅建好转,在实地采访中,他发现了零零星星的葛荔正在复生,近闻我市已把紫山景区开发到为全市“十二五”规划之一,相信再造“葛山红叶”已指日可待,未来的全秋时节,邯郸人“到紫山看红叶”也许会成为像北京人“到香山看红叶”一样的邯郸新时尚。

堵山,也是多部旧邯郸县志所载之邯郸城西的一道山,《汉书,地理志》称之为连垃如堵故名”,历史上是邯郸城区西部的又一道绿色屏障,作者对此也做了实地的考察,证实堵山“是由40多个小山头组成,是紫山主峰向南延伸的一条余脉,南北长20余里,东西宽仅六七里,最高的牛首山海拔276米”,“堵山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流”,这里的神房寺、双泉观等历史遗迹犹在,堵山风情又跃然统上;它还是邯城的另一条河一诸河的发源地,“渚”字即由“堵”而来,笔者与驴友们也曾从大隐豹村起向西骑行追寻渚河之源,最终在羊并村西、蔺家河村南发现一个水库,应当就是其源头之一,但当时却并不知道脚下的这南北走向、东望可清晰看到邯郸市区的丘陵就是邯杯历史上有名的堵山的东坡了心河,料主城区的母闭之一,但沁河源头在哪里,现代人多不甚了了,尤其是沁河日益干枯,使不少人快要将其忘却了。随着近年来沁河下游景观带的建设,追寻母亲河的源头,也成为不少城市人的一种户外活动爱好,笔者也曾与驴友”们一道骑车沿沁河上溯寻根,但最终不甚了了。《紫山史活》作者对此进行了实地考察,书中指出沁河上游有多条支流,而从紫山发源的两条支流,水量最大,流程最长,是沁河的主源。但是,当你今天来到紫山之后,却寻不到泉水喷涌,流水淙淙,只有两条铺满乱石的干河床。那么,因“邯杯学步”而享有盛誉的这条历史名河又是如何萎缩干枯的呢?他认为根本在于“树与水的关系”、“树木保护土壤,植被涵养水分”,古紫山“属于太行山南段东坡原始森林区系,曾生长着茂密的针叶、闹叶交混林,是典型的北温带类型树林……”正因此,直到明代沁河水还经常水淹邯郸城,学步桥就是这一时期修建的。他认为“沁河二源的萎缩始于清末,而彻底干涸却是近二十多年的事。紫山周边乱开小煤窑,开山采石,把山体弄成百孔千疮,水库变成了漏斗,泉水岂能再冒出地面?”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人们已认识到树与水的关系,开始再造紫山植被,绿化沁河源……”对此他满怀期待之情:“待到紫山丛林尽染莺歌燕舞时,必将是沁河二源喷涌流淌之日”,而这,不也正是所有邯郸人的共同期盼!

翻过《紫山史话》的最后一页,掩卷沉思,自然又想起三个与此有关的话题。

一是乡土文化内容可否进入本地青少年教育范畴。“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情操”。热爱家乡是人类所共有的一种高尚情操,现代社会的人们,尽管面临着市场经济更大的生存压力,城市化也使他们的种请感和张乱,但精神世界的这样一种却没有丝毫的泯灭,反而更加强强烈,许多年轻人其至来不及等到年老就产生了浓浓的寻根精结,他们热表于回味那

境,热衷于探索先人们的生活环境,热衷于寻找自己的文化标签。但是我们现在的普通的教育,在这个方面恰恰是一个空白地带,以至于许多学生对自己家乡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都不知其然,这必然难以使他们从小就树立对于家乡的强烈的责任感。而即使从功利的角度出发看问题也可以发现,现在中小学生大多数将来还是要在本地就业的,如果能在他们的学生时代就能在学习中国、世界的地理、历史知识同时,也学习一下本区域的自然地理历史等诸方面内容,相信对于他们日后的工作是大有好处的。

二是在新农村建设中应注意把“村根”留住。何为”村根”?即村落里的传统文化遗存,如村庙、堂、古桥、古树、青砖老屋陈年作坊以及谱、家训传本、俚语、掌故节会、村戏等这些都可统称之为村文化是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积沉最深厚之所在其实,它也是观代城市文化之根,不仅深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农村人,也深刻影响着被其包围于中心的城市,在任何一个城市里,即使显得十分时尚的都市文化氛围中,也无不含有浓厚的周围乡村文化的气息。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增加一些文化的眼光。何谓文化眼光?当代文化大家冯骥才在《文化眼光》一文中有一段话:“当种特殊的生活方式被时代淘汰了,消夫了,它的精神便转移到曾经共存的物品上和环境中。过一段时间,人们就从这器物和环境中了解、感受认识昔日生活的形态与精神了”,如果我们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纳入这一内容并认真实施,就是在为子孙后代保留一处上几辈子人生活的印记,那么,其对中国文化建设的历史意义可谓是善莫大焉!

三是环主城区县区能否把乡村游纳入自己的发展规划。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双休日制度的实行,使旅游业迅速兴起,当名山大川和知名景区游过后,主城区周边游热必然到来,一日游、自驾游、骑车游已悄然兴起,“暂时远离都市的喧翼,体会一天乡野的恬静”渐成时尚,千年古村、古屋旧祠乡风民俗、烟火社戏无不给年轻人以无限的遐想。邯料主城区有上百万人口,满足这个庞大人群的短途旅游需求、增加乡村游中的文化含量,也是一项有着巨大民生意义和市场前景的事业,在这个领域,周边区县有着丰厚的资源而产业却几乎是空白,发展的空间十分广阔,但愿有识者能抓住机遇,迈开新的发展步伐,使这道环绕在主城区项上的美丽花环更加绚丽多彩。

来源:邯郸赵金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