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梁国栋/港中深唐本忠院士/广东省人民医院秦玮AM:超长寿命且具AIE特性的近红外余辉材料,开辟多领域应用新前景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11 10:10 1

摘要:研究团队首先系统优化了掺杂体系(图2)。将芘(PY)及其衍生物(PYB、PBA等)掺入MPA基质后,材料在紫外激发下呈现蓝光(387-408 nm),停止激发后转为红色余辉。其中PYB/MPA体系在618 nm处获得最长磷光寿命(376 ms),磷光量子产率达

研究团队首先系统优化了掺杂体系(图2)。将芘(PY)及其衍生物(PYB、PBA等)掺入MPA基质后,材料在紫外激发下呈现蓝光(387-408 nm),停止激发后转为红色余辉。其中PYB/MPA体系在618 nm处获得最长磷光寿命(376 ms),磷光量子产率达1.8%,CIE坐标证实其为红光发射。理论分析表明,磷光寿命缩短与³LE→S₀能隙减小导致的辐射衰减速率(kₚ)下降和非辐射衰减速率(kₙᵣ)上升相关。

图1 a) 具有AIE特性的持久NIR-AG材料设计原理与理论机制示意图。 b) 材料制备流程:将AIE分子与接力磷光体共混,通过PRET产生NIR-AG。 c) 本研究中使用的基质(MPA)、接力磷光体(PY, PBA, PYB, PAP, BUP)及AIE分子(DTQ, DTP)的化学结构。 d) 本研究与文献报道的性能对比(波长-寿命分布图)。 e) 材料在组织穿透、加密、识别与防伪中的代表性应用。

图2 a) 不同发色团掺杂MPA基质的荧光(蓝)与磷光(橙,延迟25 ms)光谱。 b) 掺杂体系在365 nm激发关闭后的余辉衰减实物图。 c) 掺杂体系的瞬态磷光衰减曲线。 d) 磷光发射的CIE色度坐标。 e) 掺杂体系的荧光与磷光量子产率。 f) 分子静电势(ESP)分析。 g) 激发态能级分布。 h) ¹CT-³LE能隙与磷光寿命关系。 i) ³LE-S₀能隙与磷光寿命关系。

针对性能最优的PYB/MPA体系(图3),研究证实0.2%掺杂浓度下磷光强度与寿命达到平衡(>300 ms)。飞秒瞬态吸收光谱揭示了其激发态动力学:365 nm激发后,510 nm处正吸收带表明供体/受体激基复合物形成,其弛豫过程包含三个寿命组分(0.1 ps生成激基复合物、17.2 ps振动弛豫、350.2 ps系间窜越)。XRD与FT-IR验证了PYB在MPA基质中的均匀分散及分子间强相互作用。

图3 a) PYB/MPA的磷光寿命衰减曲线。 b) PYB与PYB/MPA的量子效率(ND:未检测到)。 c) 二维激发-磷光发射映射图。 d) 时间分辨磷光光谱(激发波长365 nm)。 e) MPA、PYB/MPA固体及PYB溶液(THF)的紫外-可见光谱。 f-g) 飞秒瞬态吸收(fs-TA)光谱(激发365 nm)。 h) 510 nm处fs-TA动力学曲线。 i) PYB/MPA磷光产生机制示意图。 j) S₁、T₁、T₂能级的理论计算值。 k-l) PYB、MPA及PYB/MPA的XRD与FT-IR谱图。

图4 a) PYB与MPA的静电势分析。 b) HOMO/LUMO能级分布。 c) PYB分子三维尺寸。 d) PYB/MPA微观结构示意图。 e) 掺杂体系中的典型二聚体。 f) MPA单晶中的代表性二聚体。

基于上述磷光体系,团队引入AIE分子DTQ和DTP构建NIR-AG(图5)。DTQ在聚集态(含水90%)表现出典型AIE效应,其吸收光谱(500-800 nm)与PYB/MPA磷光光谱重叠。当DTQ以1:1质量比掺入PYB/MPA时,PRET效率达74.2%,在822 nm处产生寿命269 ms的NIR-AG。值得注意的是,供体磷光寿命不受DTQ浓度影响,表明能量转移遵循静态猝灭机制。

图5 a) AIE分子DTQ与DTP的化学结构。 b) HOMO/LUMO电子云分布。 c-d) 紫外吸收与荧光发射光谱。 e-f) 不同水含量(f_w)下的聚集态荧光特性。 g) DTQ/DTP吸收光谱与PYB/MPA磷光光谱重叠区。 h-i) DTQ/PYB/MPA的NIR-AG光谱及寿命曲线。 j) NIR-AG产生机制(PRET路径)。

应用验证显示(图6-7),DTQ/PYB/MPA材料可加工为3D防伪标识,其红光余辉(>1秒)与NIR-AG通道(0.03秒)协同实现高级防伪;粉末形态适配指纹识别,水分散体系则用于信息加密——通过"与"逻辑门将莫尔斯电码分通道打印,仅同时获取红磷光与NIR-AG信号方可解密"CHINA"。在组织穿透成像中,覆盖2 mm鸡胸组织的NIR-AG通道信背比(SBR)达181.1,显著优于红光通道(62.5),凸显深组织成像优势。

图6 a) 掺杂材料在紫外激发及关闭后的双通道成像(手机/NIR相机)。 b) 指纹识别流程图及红/NIR通道显影效果。 c) 信息加密逻辑示意图("AND"门)。 d) 红色RTP信号(输入A1)与NIR-AG信号(输入A2)的解密输出示例。

图7 a) 组织穿透成像实验设计。 b) 裸露/覆盖鸡胸组织的红色磷光图像。 c) 信号强度随时间变化曲线。 d) 手机/NIR相机获取的双通道穿透图像。 e) 红/NIR通道的平均信号强度与信噪比(SBR)定量对比。

该研究首创性地融合了AIE特性与超长NIR-AG发射,为多功能有机余辉材料开发提供了新范式。材料在防伪、生物成像等领域的优异表现,将推动长寿命近红外余辉材料的跨学科应用探索。

声明: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学之处,请在下方留言指正!

来源:高分子科学前沿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