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少人听说招蚊子跟血型有关,尤其说O型血最受蚊子欢迎。其实这说法不靠谱,真正让蚊子“偏心”的,是六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因素。蚊子不是认血型,它更像是个小侦探,靠嗅觉、视觉和温度感应找“下嘴”的对象。
一到夏天,树下一坐,不出五分钟,腿上就多了几个包。有人挠得满胳膊红点点,有人却安安稳稳坐一晚上不带动一下。这不是命好,是有原因的。
不少人听说招蚊子跟血型有关,尤其说O型血最受蚊子欢迎。其实这说法不靠谱,真正让蚊子“偏心”的,是六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因素。蚊子不是认血型,它更像是个小侦探,靠嗅觉、视觉和温度感应找“下嘴”的对象。
首先要说的,是体温高。蚊子喜欢热的,就像人喜欢热腾腾的饭菜。体温高的人,在蚊子眼里就像刚出锅的包子,香气扑鼻。孕妇、儿童、或者刚运动完的人,身上热气冲天,自然更容易被盯上。
再一个是呼出的二氧化碳多。别小看这股气,蚊子就是靠这味儿锁定猎物的。胖人、大个子、或者走两步就喘的人,呼吸重、气多,等于给自己挂了个“蚊子欢迎光临”的牌子。
第三个原因,是出汗多。汗水里有乳酸、氨和尿素,这些在蚊子的鼻子里是“香水三件套”。尤其是脚汗多、腋下重的人,汗味一冲天,蚊子能从十米外就闻到,直奔而来。
说到这儿,有人要问了,那干净点总行吧?干净当然好,但有时候皮肤上的细菌种类也决定你招不招蚊子。
人体皮肤上住着成千上万的细菌,不同人身上的“菌群生态”不一样。有的人皮肤细菌分解汗液时,会散发出一种蚊子特别爱的味道。尤其是小腿和脚踝这些部位,细菌多、汗腺活,就像开了个“自助餐厅”。
第五个因素有点出人意料,那就是穿的颜色。蚊子不光靠鼻子,眼睛也挺尖。它特别喜欢黑色、深蓝、藏青这类深色衣服。
穿这些颜色,就像在绿地里扛了个招牌,尤其是傍晚时分,光线一暗,深色衣服更显眼,蚊子扑上来就像认亲一样。
最后一个,和吃的有关。饮食习惯也能影响你身上的气味。有的人口味重,喜欢吃蒜、葱、酒、辣椒,这类食物会让皮肤排出的汗味更浓。对人来说可能是香,对蚊子来说更是“加料版”的开胃菜。
这六个原因,才是真正让蚊子“挑人”的底气。血型不过是人类给自己的分类,在蚊子的世界里,它们看重的是刺激和信号,不是身份证上那几个字母。
中老年人特别要注意的,是体温和汗液的变化。有的老人晚上睡觉爱出虚汗,枕头潮乎乎的,早上起来就觉得脖子和胳膊上多了几个包。这不是蚊子偏心,而是夜里体温变高+局部出汗的双重诱因。
还有的人喜欢晚上在院子里乘凉,穿着背心短裤,脚下穿个拖鞋。小腿一晃一晃的,蚊子正好从草里飞出来,一头扎上去。其实只要穿浅色、宽松、长袖衣物,再在脚踝处喷点驱蚊液,蚊子就不那么容易下嘴了。
有些老年人血糖偏高,皮肤代谢慢,汗液里的糖分和乳酸比例也比一般人高,这种人身上更容易积累“蚊子喜欢的味道”。尤其是夏天没及时洗澡、衣服反复穿,更是给蚊子提供了“豪华套餐”。
再比方说,家里养花种草的老人,喜欢在阳台或者小花园里捣鼓。植物多的地方湿气重、蚊子多,加上花盆底下容易积水,就是蚊子的孵化乐园。老人又爱穿拖鞋凉鞋,脚上皮肤薄,一咬一个包。
要说防蚊,靠体质改变确实难,但可以从生活细节里下手。比如及时清理积水,阳台上的托盘、小碟子、瓶瓶罐罐,没水就不长蚊子;再比如洗完澡及时擦干身体,特别是脚趾缝、腋下,不留湿气就不招虫。
还有老年人晚上喜欢泡脚,泡完不擦干直接穿袜子睡觉,其实很容易让脚部湿气积聚,变成蚊子最喜欢的“暖湿窝”。睡前泡完脚一定要彻底擦干,再穿干净袜子,能减少蚊子叮咬,也能防止足癣反复。
蚊子咬人不光是痒,反复抓挠还可能引发皮肤感染,尤其是糖尿病老人,皮肤本就脆弱,一旦抓破皮,细菌进去,就容易红肿化脓形成毛囊炎。所以夏天最重要的,是预防被咬,而不是事后再上药。
有时一觉醒来,胳膊和腿上红一块、肿一块,忍不住去挠,越挠越痒、越挠越肿。其实这是人体对蚊子唾液蛋白的过敏反应。不是每个人都严重,但过敏体质的老人尤其明显,一咬一个大包,一挠就破,反复不好。
有些人图省事,晚上点蚊香睡觉,窗户一关,味儿呛得眼睛都睁不开。其实密闭空间里长时间点蚊香,对呼吸系统是个刺激。尤其有支气管炎、哮喘的老人,一晚上吸进去,不比吸烟轻。可以选择驱蚊液、电蚊拍等方式,更安全。
说到底,蚊子这个小东西,看似不起眼,背后却牵着一串串健康问题。夏天防蚊,不光是为了少挠几下,更是为了心安、皮肤安、身体安。
所以,别再把“我血型O,蚊子爱我”挂嘴边了。真正该留心的,是身上的温度、汗味、衣服、饮食、环境和皮肤这些细节。日常照顾周到一点,被蚊子盯上的几率自然就少了。
生活从来不是靠命好,而是靠把小事做到细。蚊子咬人这件事,大人小孩都怕,但只要知道它为什么咬、怎么防,夏天也能过得清爽又安心。
声明:本文内容根据权威医学资料及作者个人观点撰写,仅用于健康科普,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若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1]王立祥, 蚊虫叮咬与皮肤反应[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21, 41(6): 435-438.
[2]李云, 蚊虫传播疾病及其防控对策[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20, 54(9): 945-949.
[3]周玉兰, 老年人皮肤护理常见问题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 2022, 38(4): 112-113.
来源:康悦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