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美国疾控中心(CDC)7月9日公布的数据,截至当时,美国今年累计报告麻疹确诊病例1288例,创下自1992年以来的最高纪录。其中3人死亡,包括2名来自德克萨斯州的未接种疫苗儿童。自1月以来,全国已有27起独立疫情爆发,波及三分之二以上的州。
2025年夏天,当公众注意力仍聚焦在下一代癌症免疫疗法和AI生成药物时,一则被认为属于“上个世纪”的传染病再次引发集体惊愕。
根据美国疾控中心(CDC)7月9日公布的数据,截至当时,美国今年累计报告麻疹确诊病例1288例,创下自1992年以来的最高纪录。其中3人死亡,包括2名来自德克萨斯州的未接种疫苗儿童。自1月以来,全国已有27起独立疫情爆发,波及三分之二以上的州。
麻疹——这种曾被广泛认为已在美国消灭的病毒,为何在2025年重新爆发?为何疫苗覆盖率持续下降?又为何在面对明确有效的疫苗时,还有如此多的家庭拒绝接种?这背后不仅是公共卫生危机,更是制度信任、科学传播、政治结构与医疗伦理的多重失序。
1麻疹回归:被削弱的集体免疫力
在疫苗尚未普及的20世纪上半叶,麻疹几乎是每个孩子都要经历的疾病。CDC估算,在1963年麻疹疫苗上市前,美国每年有300万至400万人感染麻疹,导致约500人死亡、48000人住院、1000人因脑炎永久致残。
这种病毒具备极高的传播能力:只要与一名感染者共处一室,空气中残留的病毒粒子可在两小时内使九成未免疫者感染。病毒先在呼吸道复制,然后通过免疫系统的通路快速播散至全身各器官,造成广泛系统性感染。典型症状包括高热、结膜炎、皮疹,以及呼吸道咳嗽。严重时可发展为肺炎、脑炎、耳聋、失明,甚至死亡。
然而,1963年MMR(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疫苗面世,彻底改变了这一图景:两剂疫苗的接种可提供超过97%的免疫保护。到2000年,美国正式宣布麻疹“在本土被消除”,即不再存在持续传播链,仅见到输入性个案。
但“消除”不等于“根除”,只要一个社区的疫苗接种率跌破阈值,病毒便有可能借输入病例死灰复燃。
2025年,这一担忧成为现实。
2政治变局与疫苗信任的崩塌
根据CDC数据,美国幼儿园儿童在2023–2024学年的MMR疫苗覆盖率为92.6%,显著低于2019–2020年疫情前的95%。而这区区的2.4%差距,却正好是“群体免疫屏障”与疫情反扑之间的门槛。
是什么促使家长放弃本可轻松获得的疫苗?
其一,持续扩散的反疫苗言论。尤其自COVID-19大流行以来,美国部分政治团体将疫苗问题政治化、意识形态化,将个体自由与公共健康对立起来,使“反疫苗”成为部分保守派文化身份的一部分。
其二,高层政策导向的逆转。2025年上任的卫生部长Robert F. Kennedy Jr.,长年被视为疫苗怀疑论者。他在任内多次质疑麻疹疫苗的必要性,甚至公开宣称“疫苗不一定是唯一方案”,并推广鳕鱼肝油等“天然疗法”作为替代。
更具象征意义的是,他在6月解散了CDC原有的疫苗咨询委员会,并任命多名曾表达反疫苗立场的新成员,重组后的委员会正审查包括麻疹在内的所有儿童疫苗接种计划。医保报销、公共接种点等相关政策也处于“待定状态”。
CDC虽依旧维持其疫苗推荐,但官方表态已转向模糊。其指南的内容已经变成“是否接种疫苗是个人选择,公众应咨询医疗人员,了解利弊。”
3抗病毒药物困境与伪科学浪潮
在疫苗接种率下降后,一种伪命题也悄然流行:“即使感染麻疹,也有治疗手段。”
但真实情况是,麻疹目前没有特效抗病毒药物。据Fierce Biotech数据,过去十年间,美国政府未资助任何针对麻疹的创新药物开发项目。相比之下,针对新冠病毒的Paxlovid等药物曾获得高达数十亿美元拨款。而麻疹药物开发的受资助度为零。
尽管一些核苷类广谱抗病毒药(如favipiravir、remdesivir)在动物实验中对麻疹病毒有一定抑制,但由于麻疹病毒对干扰素反应性低、人群主要集中在儿童、死亡率低于埃博拉,这些药物从未推进至正式临床开发阶段。
开发新药不仅成本高昂,还存在伦理障碍。例如,如何在人群中进行有效验证?谁是对照组?是否应将感染儿童暴露于未经充分测试的新药?这些问题始终未解。
更危险的是,这一“无药可用”的空白地带,成为伪科学的温床。坊间不断流传所谓“天然疗法”,诸如高剂量维生素A可以治疗麻疹、生病期间服用胶原蛋白与锌能加快痊愈、用精油按摩鼻翼可缓解呼吸道症状、鳕鱼肝油是预防麻疹的关键。这些说法往往在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相关帖子常被打上“信息自由”、“反垄断医学”的标签,成为战斗檄文般的存在。
维生素A确实能作为支持性治疗使用,特别是在严重感染与营养不良儿童中,但它并不能替代疫苗或作为治愈方案。更令人担忧的是,有些政客甚至引用这些“替代疗法”作为削减公共疫苗预算的理由。2025年5月,一名国会众议员在听证会上声称:“既然维生素A能有效缓解麻疹症状,我们就没必要投入大量资金推广疫苗。”
科学,在这里不再是证据的共识,而成了政治争斗中的话语筹码。
4为什么美国在倒退?
在欧美公共卫生界的视角中,美国一度是疫苗推广的黄金标准,但2025年的麻疹数据让这一神话彻底破灭。
对比各国来看:
日本2024年实现了连续4年麻疹零本土病例,尽管其MMR疫苗接种采取“单一组分接种”策略,但政府持续以“预防为先”的价值观推进公众教育;法国在经历2019年的疫苗犹豫危机后,强制实施MMR疫苗接种入学制度,2023年后未再出现区域性爆发;中国在“国家免疫规划”覆盖下,MMR疫苗接种率持续保持在99%以上,2024年仅报告输入性病例3例,均成功封控;南美多国(如乌拉圭、智利)则通过结合社区宣教与数字化接种追踪系统,提升疫苗追踪覆盖与响应速度。结论非常明确:不是麻疹难以控制,而是制度性选择导致美国成为“发达国家中的例外”。
美国目前不仅在接种率方面落后于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平均水平,在疫苗误信度和“选择退出”比例上更是全球最高,反映出其“以自由为核心、以信任为前提”制度结构在公共卫生议题上的脆弱性。
5“免疫遗忘”,一代人正走向医学退步?
值得注意的是,麻疹疫苗的“政治化”与“心理距离”之间存在强关联。
在很多年轻父母心中,麻疹只是历史课本里的名词。他们从未见过感染者,也未经历过疫情带来的恐惧感。于是,疫苗不再被视为保护,而被误解为负担、干预甚至潜在风险。这正是公共卫生中一种被称作“免疫遗忘”(Immunological Amnesia)的社会现象:当疫苗带来的成功抹去了疾病的日常存在,人们对疫苗本身产生怀疑,并逐步放弃它。
麻疹的生物机制本身也支持这一隐喻。研究发现,麻疹病毒能在感染者体内导致免疫系统的“清零”,破坏原有免疫记忆细胞,使康复者在数月内更容易感染其他病毒或细菌。
现实讽刺的是,在社会层面,人类也正在重复同样的遗忘机制,用“怀疑科学”来削弱群体的免疫屏障。
麻疹卷土重来,此战之罪也。
参考文献:
1.Incorvaia, D. As 'the most infectious virus' roars back to life, the first measles treatment remains a pipe dream. Fierce Biotech. 17. 07. 2025.
2.Nix, J. et al. Why Measles Cases in the US Are at a Three-Decade High. Bloomberg. 12. 07. 2025.
来源:药渡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