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晚年感慨:万药不如一味,知此诀窍者,可得天人合一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08 02:53 1

摘要: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资料来源:《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太清经》等传统典籍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资料来源:《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太清经》等传统典籍

药王孙思邈,这位活了一百多岁的传奇医者,在唐代享有盛誉,被后世尊为“药王菩萨”。

他穷其一生研习医道,著成《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医学巨著,救人无数。

可是在他晚年的时候,却说出了一句令人费解的话:“万药不如一味。”这位精通千方万药的医圣,为何会有如此感慨?

这“一味”究竟指的是什么?

知晓这个诀窍的人,真的能够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吗?

贞观年间,孙思邈已过古稀之年,声名远播四海。

无论是宫廷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慕名前来求医。

他的药房里珍藏着各种奇异药材,从西域来的雪莲,从南海运来的珍珠,从深山采得的何首乌,应有尽有。

每一味药的药性、配伍、炮制之法,他都了如指掌。

那一日,长安城外来了一位年轻道士,面容清秀,气质超然。他并非为了治病而来,而是听闻药王精通养生之道,特来请教长生之术。

“先生,弟子听闻您不仅医术精湛,更是深谙养生长寿之道。您能否指点一二,如何才能延年益寿?”道士恭敬地问道。

孙思邈打量着眼前这位道士,见他目光清澈,举止从容,心中暗自点头。

他缓缓起身,走到药架前,指着那些珍贵的药材说:“你看这些药材,每一味都有其独特的功效。

人参补气,当归养血,黄芪益气固表,何首乌乌发延年。

我行医几十载,配制过无数方剂,治愈过无数疾患。”

道士认真倾听,等待着下文。

孙思邈却话锋一转:“可是我越是深入钻研,越是发现一个道理。药虽好,终究是外物。人之生病,根源往往不在外,而在内。”

“愿闻其详。”道士更加专注。

孙思邈走到窗前,望着远山如黛,徐徐说道:“我曾经治过一个商人,他家财万贯,什么好药都买得起。

可是他忧思过度,夜不能寐,食不甘味。

我给他开了安神定志的方子,用的都是上好的药材,酸枣仁、远志、茯神、龙骨,每一味都价值不菲。”

“可是效果如何?”道士问。

“起初还有些效果,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他的病又复发了。药效越来越差,我不得不加重药量,更换方剂。这样反复了三年,他花费了家产的一半,病情却越来越重。”

道士皱起了眉头:“那后来呢?”

“后来我告诉他,停药三个月,每日到城外的青山中走走,看看花草树木,听听鸟儿歌唱,什么都不要想。”孙思邈笑了笑,“三个月后,他红光满面地来找我,说自己的病全好了。”

道士若有所思:“这是为什么?”

“因为他的病根本不是身体的问题,而是心的问题。商场如战场,他整日担忧得失,心神不宁。再好的药物也无法治愈一颗纷乱的心。”孙思邈转过身来,“你明白了吗?万药不如一味——这一味就是清净的心。”

这时,一阵晚风吹来,药房中的各种药材散发出淡淡的香气。

孙思邈继续说道:“我还记得另一个故事。

有个老农,八十多岁了,身体依然健朗,耳聪目明。

别人问他服用什么灵丹妙药,他笑着说,自己从来不吃药,只是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顺应天地自然的节律。”

“他吃得很简单,粗茶淡饭,但是心里很踏实。他种地的时候专心种地,休息的时候专心休息,从不胡思乱想。这样的人,虽然没有吃过一粒丹药,却活得比那些整日求仙问药的人更长久。”

道士听得入了神,连连点头。

孙思邈走到一个古朴的木盒前,轻轻打开,里面放着一本发黄的经书。

“这是我年轻时从一位高道那里得到的《太清经》,里面记载了许多养生的道理。

其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道者,自然也。

自然者,无为而成者也。’”

“什么意思?”道士急切地问。

但是孙思邈却停住了话头,神秘地笑了笑:“这其中的奥秘,关系到天人合一的根本诀窍。你若真想知道,需要先明白一个道理……”

孙思邈缓缓合上经书,目光深远地说道:“这个道理,就是天地万物皆有其自然之性。人之所以生病,多是因为违背了自然的法则。而这一味药,其实就是回归自然的本性。”

他指着窗外的山水说:“你看那山,千万年来静静矗立,从不与谁争高低。你看那水,总是往低处流,从不逆势而行。它们都在遵循着天地的法则,所以能够长久。”

“人也应该如此。春天生发,夏天茂盛,秋天收敛,冬天蛰藏。这是天地的节律,也应该是人的节律。可是现在的人,春天不知生发,夏天不知舒展,秋天不知收敛,冬天不知潜藏。违背了自然,能不生病吗?”

道士恍然大悟:“您说的这一味药,就是顺应自然?”

孙思邈点头:“正是。

《太清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是老子传下来的至理。

人要效法大地的厚德载物,大地要效法天的运行规律,天要效法道的法则,而道则效法自然。

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根本。”

“我行医这么多年,见过太多的人因为违背自然而生病。有人熬夜不休,违背了阴阳消长的规律;有人暴饮暴食,违背了脾胃的承受能力;有人情绪失控,违背了心神安宁的需要。这些都是离开了自然的状态。”

道士若有所悟:“那如何才能回归自然呢?”

“首先要明白,人的身体本身就具有强大的自愈能力。

《千金要方》中我曾经写道:’人身小天地也。

’人体就是一个小宇宙,有着和天地一样的运行规律。

心脏如日月,血脉如江河,骨骼如山岳,皮肤如大地。

这个小宇宙本来是和谐运转的,只是我们用各种欲望和妄念打乱了它的节奏。”

孙思邈走到另一个药柜前,取出一些普通的药材:“你看这些药,其实都不过是帮助身体回归自然状态的工具。

人参补气,是因为人的元气不足;当归养血,是因为人的血虚;黄连清热,是因为人的火气太盛。

药物的作用,不过是纠偏而已。”

“真正的养生之道,是让身体不需要这些纠偏的药物,自然地保持平衡状态。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顺应自然。”

“怎样才算顺应自然?”道士追问。

“很简单,就是回到《道德经》中说的’无为而治’的状态。

饿了就吃,困了就睡,不要勉强,也不要放纵。

心情好的时候不要过分兴奋,心情不好的时候也不要深陷其中。

就像天空中的云彩,自然地聚散,从不执着于任何形状。”

孙思邈的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我发现,那些真正长寿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心境平和。

他们不会为了外在的得失而扰乱内心的安宁。

这种平和,不是无情,而是一种深层的智慧。

他们明白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次要的;什么是可以改变的,什么是必须接受的。”

“《庄子》中有个故事,说有个叫列子的人,能够御风而行。

别人都羡慕他的神通,可是他的老师却说,真正的道者,连风都不需要,因为他已经与道合一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外在的神通奇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在的境界。”

道士听得心潮澎湃:“那如何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

“其实很简单,就是两个字:清净。”孙思邈的声音变得格外宁静,“清净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做什么都不留痕迹。

就像《金刚经》中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心要活泼泼地工作,但不要被工作所束缚;要全心全意地爱,但不要被爱所纠缠。”

“我曾经见过一个老尼姑,九十多岁了,每天还要做很多事情,扫地、洗衣、煮饭,但是她的心境却像孩子一样单纯快乐。

我问她秘诀,她笑着说:’没有秘诀,就是做什么事情都专心致志,做完了就放下,不去想结果如何。’”

“这就是清净的状态。不是说要逃避世俗,而是在世俗中保持超脱。不是说要压抑情感,而是让情感自然地流动而不被困住。”

孙思邈起身,重新整理着药架上的药材:“我这一生配制了无数方剂,用过无数药材。每一味药都有它的价值,每一个方子都有它的妙用。但是我越来越明白,最好的药是不用药,最高的医术是让人不生病。”

“而要让人不生病,就要教会人们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让心保持清净的状态。这一味药,人人都有,人人都能用,而且永远不会过期,永远不会有副作用。”

“当一个人真正掌握了这个诀窍,他就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所谓天人合一,不是说人要变成神仙,而是说人要回归到最自然、最本真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中,人与天地万物没有隔阂,没有对立,一切都是那么和谐自然。”

道士深深地鞠了一躬:“先生的话,让弟子茅塞顿开。这真是一味无价之药啊!”

孙思邈微笑着说:“记住,这味药就在你心中,不在我这药房里。你若能时时服用,天天服用,自然会体会到它的妙处。”

夜幕降临,道士告别了药王,心中带着无比珍贵的收获。而孙思邈依然坐在药房中,静静地整理着他的医书。月光照进窗棂,洒在他慈祥的面庞上,也洒在那些陪伴了他一生的药材上。

万药不如一味,这一味就是清净自然的心。

知此诀窍者,不求天人合一而自然天人合一,因为他本来就与天地万物没有分别。

这或许就是药王孙思邈晚年最大的感悟,也是他留给后世最珍贵的财富。

‌‌​​‌​‌​​‌‌‌‌​‌​​‌​​​​‌​​‌‌​​​‌​​‌‌​‌​‌‌​​‌‌‌​‌‌​​‌​​​‌‌​​​‌‌‌‌‌​​​‌‌‌‌‌​​​‌‌

来源:人体百科David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