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天清晨,一位老人在小区树下拂着蒲扇,嘴里嘟囔着:“湖北也中招了?”话音未落,几户邻居便围拢过来,议论纷纷。一则消息如山火燎原:武汉某小区发现2例孔肯雅热病毒感染者,消息一出,小区群里炸了锅,老人小孩齐上阵,驱蚊香、花露水、电蚊拍全数“披挂上阵”。
那天清晨,一位老人在小区树下拂着蒲扇,嘴里嘟囔着:“湖北也中招了?”话音未落,几户邻居便围拢过来,议论纷纷。一则消息如山火燎原:武汉某小区发现2例孔肯雅热病毒感染者,消息一出,小区群里炸了锅,老人小孩齐上阵,驱蚊香、花露水、电蚊拍全数“披挂上阵”。
可这孔肯雅热,究竟是什么妖风?它是“老熟人”登革热的兄弟,还是某种新型病毒?难道蚊子也能带着病四处“旅游”?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世界卫生组织的公开资料,孔肯雅热(Chikungunya)是一种由蚊子传播的病毒性疾病。
它的“传话筒”主要是伊蚊,尤其是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这些“翅膀上的杀手”常在清晨与傍晚出没。患病者通常会出现高热、剧烈关节疼痛,疼得人“下不了床、举不起手”,因而在非洲被形象地称为“弯腰病”。这种病虽说少致命,但它的痛苦程度和传播速度却不容忽视。
孔肯雅热并非新面孔,它早在1952年就已在坦桑尼亚被发现,只是此前在我国未出现过本土病例。如今它“空降”湖北,引发了全民警觉,究竟是蚊子进化了,还是环境变了样?
“一只蚊子咬一口,跑一趟医院两周走不了。”这句在南方夏季常听见的调侃,如今却被现实一一验证。湖北的湿热气候、密集的城市群和夏季高温,正是白纹伊蚊最爱的繁殖温床。
医学研究表明,白纹伊蚊在20℃以上就开始活跃,温度在28-32℃时繁殖最旺盛。而今年华中地区的气温异常偏高,梅雨季节骤然增多的积水,又为蚊子提供了“五星级产房”。
根据《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一篇2023年的综述,全球气候变暖和城市化速度加快,是推动蚊媒病毒北移的主要原因之一。这意味着,像孔肯雅热这类以往被认为是“热带病”的病毒,正在悄悄“上北漂”。
“病从口入,但也能从‘叮’入。”白纹伊蚊不像夜晚才出动的家蚊,它喜欢清晨和傍晚活动,白天一样咬人不误。最要命的是——它个头小飞得快,咬了人几乎无感,还特别“偏爱”人类,在城市中简直如鱼得水。这就解释了为何短短数天内,一小区就出现了两例病例。
不少人觉得,蚊子传病不过是“南方专属烦恼”,可现实却不像小说一样分南北主角。近年来,随着物流、旅游、人口流动的加剧,病原体也随之“坐高铁”迁徙。
2022年,中国疾控中心病毒所通报,在广东、云南等地检测到了孔肯雅病毒的蚊媒样本阳性率上升。
而就在2024年,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泰国爆发大规模孔肯雅热疫情,感染人数超过10万,旅客回国后带来的潜在风险骤然上升。
“你防的是蚊子,它带着的是病毒。”很多人误以为只要不被咬就不会病,但事实上,孔肯雅病毒只需一只带毒蚊子叮一口,便可在数日内发病,潜伏期通常为3至7天。
症状轻则发热、头痛、皮疹,重则关节红肿剧痛,甚至持续数月。据法国巴斯德研究所2023年的调查,约有40%的患者在感染半年后仍有慢性关节炎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防蚊不是小事,是全民工程。可防蚊不能只靠“闻得香的驱蚊液”,要从“治本”入手。特别是在中国不同地域,要因地制宜、因人施策。
对于南方潮湿地区(如广东、广西、湖南),建议居民每天早晚检查家中积水点,如花盆托盘、旧轮胎、雨水桶等常被忽视的角落。使用细网密封纱窗,安装灭蚊灯或风扇,可有效减少蚊虫进入室内。
北方干燥地区(如北京、内蒙古),虽然蚊子数量较少,但集中在夏季暴雨后仍会短暂滋生,需要及时清理楼道积水、屋顶水箱,并避免夜间露天聚餐或在草地上久坐。
中老年人群尤其要注意,因免疫力下降,对病毒抵抗能力弱,建议穿浅色长袖衣物、避免黄昏外出,及时补充水分和维生素C,增强体质。
儿童群体,皮肤娇嫩且好动,推荐使用物理防蚊措施如蚊帐、灭蚊贴,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化学驱蚊剂。
外出旅游者,特别是有东南亚出行计划的,需提前了解目的地疫情情况,避免在流行地区逗留过久,尽量选择通风良好的酒店住宿,使用国际认证的防蚊工具。
有趣的是,一项2023年刊登于《柳叶刀·全球健康》的项目研究指出,非洲某些地区使用柠檬草油熏蒸法降低了40%的蚊虫叮咬概率,而且对人体无毒副作用。在中国的云南、海南等地,也有用香茅草、艾草等天然植物驱蚊的传统,这些方法虽土,却有其科学依据。
“蚊子不咬懒人。”这句老话在某种程度上也有几分道理。保持环境清洁、通风干燥、身体活跃,是减少蚊虫滋扰的有效途径。反之,屋里阴暗潮湿、杂物堆积、空气不流通,就是蚊子的“五星级宾馆”。
从医学角度讲,孔肯雅热目前没有特效治疗手段,预防远比治疗更关键。世界卫生组织也多次强调,对于蚊媒病毒,“环境控制”是最有效的“疫苗”。
不过,如何防得住这“飞来之病”?这一问题还牵扯到一个更大的议题:城市建设和生态治理。城市绿化虽美,却也常常成为蚊虫滋生的温床,如何在美化与实用间找到平衡,仍需各地政府与居民齐心协力。
“一只蚊子若能传病,整座城市都需警醒。”这并非恐吓,而是科学与现实交汇的警钟。
正如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副主任冯子健在一次采访中指出:“全球化背景下,任何一个地区的传染病暴发,都可能在数天内波及全球。”
看似微小的蚊虫,实则携带着巨大的健康隐患。在这个气温飙升、雨季绵延的夏天,孔肯雅热不只是南方的故事,也可能成为北方的考题。
居民们若只在看到新闻后才临时抱佛脚,不如趁早行动,把防蚊变成生活的一部分,就像每天洗脸刷牙一样自然。
“蚊虫不请自来,健康却需自己保。”在这个疾病流动日益加速的时代,谁也不能独善其身。孔肯雅热只是一个信号,提醒人们:健康的底线,往往从最不起眼的地方失守。
如果说疫情让我们学会了戴口罩、勤洗手,那么孔肯雅热就该让我们学会“防蚊如防贼”。别等到病来如山倒,才知蚊虫不是小事。
你小区有没有发现蚊子变多了?有没有注意到自己或孩子身上突然多了红疹?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说说你的观察和防蚊小技巧。也欢迎点赞转发,让更多人提高警惕,共同守护夏日健康!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孔肯雅热病原学与传播机制研究简报[R].2024.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来源:健康科普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