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这树一样,我们已经把根扎进了大山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11 10:28 1

摘要:丁如钢和妻子杨化彩都是江苏省东海县人,1959年来到石嘴山支援煤矿建设,技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原石嘴山矿务局机修厂。1988年,老两口退休。他们有4个孩子,家庭负担重,就到离家10公里外的正义关打工。工厂旁边有几间“只剩下四面墙壁,房顶都没有”的废弃“房屋”,夫妻

都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在石嘴山市惠农区,这句古话成为现实。

丁如钢和妻子杨化彩都是江苏省东海县人,1959年来到石嘴山支援煤矿建设,技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原石嘴山矿务局机修厂。1988年,老两口退休。他们有4个孩子,家庭负担重,就到离家10公里外的正义关打工。工厂旁边有几间“只剩下四面墙壁,房顶都没有”的废弃“房屋”,夫妻俩就花点钱买了下来。正义关是贺兰山的一个山口,当时山里有煤窑,拉煤的大货车络绎不绝,遍地煤灰和尘土,大家都不知道丁如钢葫芦里卖的啥药。

“1989年3月上的山,妈妈种菜,爸爸种树。把我们4个撂家里,上学、吃饭,自己照顾自己。”丁萍回忆说,“那时大姐20岁,最小的弟弟14岁,我们也不娇气,也没抱怨,大人怎么安排我们就怎么做。”

砂石滩上种树难度相当大。挖树坑得用十字镐,每镐都能砸出火星子。然后跪在地上用铁锹刨,手掌起泡、手指出血都是常事,有时还有生命危险。丁如钢就有过摔进坑里、磕在碎石上不省人事的时候。老伴提起往事,丁如钢就回怼:“那叫啥苦?咱们刚来宁夏那会,住火车皮房子、土窑洞和土城墙,那才叫苦。”

树苗从哪里来呢?到矿区去捡、去买、去要。宗福合当时跟着师傅进山拉煤,经常看到丁如钢夫妻站在公路边,旁边堆着几捆树苗。“我们看到后会主动停车,把人和树苗一起拉上山。”大多数时候,丁如钢夫妻只能先搭通勤车,然后背着树苗徒步3公里上山。丁如钢对树苗着了迷。有一年回江苏老家,看到几棵银杏树苗,硬是通过火车带了回来。有一年儿子开车回江苏,丁如钢逼他带了满满一车松树苗回来。曾经有朋友看中了他的树苗,丁如钢叫对方拿同等数量的树苗来换。

树苗移栽的前几年都需要浇水,水只有沟里才有,得一桶一桶往上提。碰到干旱无雨时,幼树就会成批枯死。“前两年还旱死了一批。”提起旱死的树苗,丁如钢很心疼。

当然,现在不用下山搞树苗了,因为可以自己育。“比如杨树和水曲柳,折根嫩枝,削尖一头插进地里,3年后就是苗。”丁如钢说。

夫妻俩种下的第一批树是国槐,如今已长成直径约60厘米、高约20米的参天大树。除此之外,还有白杨、水曲柳、苹果树、梨树、杏树等20多种树木交相驳杂,摇曳生姿。“具体有多少棵树不知道,估计有4万多棵吧。具体种了多少亩也不知道,估计有500亩吧。”

“矿二代都想办法走大城市哩,你倒好,好不容易把家安在了银川,又跑回山里。”7月18日,丁如钢的儿子丁一刚下车,就被同学韩占超“嘲弄”了一番。

父母扎根于此,儿女怎能置身事外?

山上的树在慢慢长大,家里的孩子也在慢慢长大。丁一的两个姐姐先后出嫁,丁一结婚后也搬到了银川。只有最小的弟弟丁峰陪着父母上了山,2021年因心脏病去世。

2017年,看到耄耋之年的父亲还要坚持植树,丁一便辞掉了银川的工作,进山陪父母植树。2021年,丁萍退休后也搬到了山上。

丁家父子植树差不多经历了3个阶段:丁如钢比较“原始”,有着老矿工顽强的毅力,肩挑背扛,一步一个脚印地干;丁峰脑子灵活,善于运用机械,大大缓解了挖树坑和浇树的辛苦;丁一将植树范围从正义关沟北延伸到了沟南,还考虑过搞林下经济,虽然最终因为獾和狐狸频繁出没而作罢。

时下,徜徉在正义关沟中,一片长约1700米、宽约300米的林带透着醉人的墨绿。20年前,丁一在沟南侧种了几株红柳,如今已蔓延成300多米长的林带。有了红柳的庇护,丁一又种了上千棵水曲柳和白杨树。“这些是幼树,所以天天要顶着日头来照料它们。”丁一转身对9岁的儿子说。树下蜿蜒着各种型号的绿化管,通往远处的泉眼。丁一每天要花3个小时照顾它们:上午花一个半小时依次打开大大小小的水阀,傍晚再花一个半小时关掉。“不浇水的话,不出半个月就干死了。它们根系不发达嘛,吃不到地下水。”

为了守护这片来之不易的绿色,丁如钢带着子女放弃都市生活,默默守在山上,如同种下的树,将根系深深扎进大山的土壤之中。

本文来自【宁夏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